內容 By小亨
通膨(通貨膨脹)的原因:以下是常見的通膨原因
✅ 一、需求拉動型通膨(Demand-Pull Inflation)
這是最常見的一種:
- 當消費者支出增加、政府支出擴張、企業投資擴大,整體需求過強,而供給來不及跟上時,會推升價格。
- 例如:政府大撒幣、發現金券、低利率導致購屋潮。
🔹例子:疫情後美國發放紓困金,導致大量消費支出上升。
✅ 二、成本推動型通膨(Cost-Push Inflation)
當生產成本上升,廠商為了維持利潤,提高商品價格所引起的通膨。
常見成本來源:
- 原物料價格上漲(如石油、糧食)
- 工資上升
- 進口成本上升(如匯率貶值)
🔹例子:俄烏戰爭導致能源與糧食價格飆漲 → 全球輸入型通膨。
✅ 三、貨幣供給過多(Monetary Inflation)
當中央銀行持續印鈔、維持超低利率,導致市場上的貨幣供給過多,會稀釋貨幣價值,使物價普遍上升。
- M2(貨幣供給)快速成長就是一個通膨警訊。
- 長期量化寬鬆(QE)政策會有此效果。
🔹例子:2008年後多次QE、2020年疫情期間全球寬鬆潮。
✅ 四、預期性通膨(Inflation Expectations)
如果消費者與企業預期未來物價會上漲,會導致行為改變(提前購買、預期加薪、廠商提前漲價),形成自我實現的通膨。
🔹例子:勞工預期物價上漲 → 要求加薪 → 工資上升 → 成本上升 → 再推升物價。
✅ 五、結構性因素
- 供應鏈瓶頸、勞動力短缺、地緣政治(如中國封控、紅海航線危機等);
- 環保政策使能源供應下降、碳稅上路等也會推升成本。
🧮 小結:通膨的分類與比較
類型
原因
特徵
需求拉動型
總體需求過強
經濟景氣期常見
成本推動型
原料、工資、進口成本上升
供應鏈危機、戰爭、能源危機
貨幣供給過多
印鈔過量、寬鬆貨幣政策
貨幣貶值
預期性通膨
消費者與企業對未來物價上升的預期
自我實現,難以控制
結構性因素
勞動、能源、供應瓶頸、環境政策等影響
中長期性質,難以短期解決
美國近期通膨成因分析(2024~2025)
✅ 1. 成因主要混合以下幾種:
類型
說明
成本推動型:
俄烏戰爭、紅海航運危機 → 油價、運費、糧食價格上升
預期性通膨:
民眾與企業對未來價格上漲有預期 → 廠商提前調漲價格、工會要求加薪
貨幣因素:
雖然美國升息壓抑通膨,但2020-2021年的巨量QE效應仍在滯後反映
結構性問題:
勞動市場緊張(工人短缺)+ 製造業回流成本高 → 推升生產成本
✅ 2. 最新趨勢:
· 2024下半年通膨曾短暫降溫,但2025第二季又因能源價格反彈與美國消費強勁再度回升。
· 核心CPI(不含能源與食品)黏性強,特別是房租、保險費用、醫療服務費難下來。
關稅真的會拉高美國通膨嗎?
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s)確實有機率拉高美國的通膨。
但從另一個角度深入探討。關稅有可能不如預期中那麼持續和全面地推升通膨,甚至可能在某些情況下產生降價壓力。
以下將從幾個面向深入分析:
關稅如何推升物價?
關稅的本質就是對進口商品徵收的一種稅。當美國對某國的商品課徵關稅時,通常會產生以下兩種結果,無論哪種都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 進口商品價格直接上漲: 這是最直接的影響。進口商在支付關稅後,為了維持利潤,會將增加的成本轉嫁給美國的零售商,最終導致消費者購買這些進口商品的價格上漲。舉例來說,如果對進口電子產品、服飾、家具等商品加徵關稅,這些商品的價格就會隨之上漲。
- 國內商品價格間接上漲: 關稅提高了進口商品的價格,使得國內同類商品在價格上更具競爭力。這可能讓國內生產商有機會提高其產品價格,即使他們沒有直接受到關稅影響。此外,如果國內生產需要進口原料或零組件,關稅也會提高其生產成本,最終也會反映在產品售價上。
通膨壓力顯現與預期
近期美國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數據已顯示出通膨升溫的跡象。
- 近期數據: 美國6月份CPI年增率為2.7%,高於5月份的2.4%,其中家具、服飾、家電等受關稅影響較大的商品價格漲幅尤其明顯。這表明關稅帶來的成本壓力正在逐步轉嫁給消費者。
- 經濟學家預測:
- **高盛(Goldman Sachs)**預計,美國基準的「對等關稅」稅率可能從10%提高至15%以上,加上個別商品的更高關稅(如銅和關鍵礦產可能高達50%),將加劇通膨並拖累經濟成長。他們預測2026年和2027年的核心通膨率將高於先前預期。
- **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Yale Budget Lab)**的估算顯示,關稅上調可能導致美國短期通膨增加2.31%。他們也預計,所有已宣布的關稅(截至2025年7月13日)將使有效關稅稅率上升至20.6%,即使考量替代效應,短期內仍將使物價上漲1.8%。
- 許多經濟學家,包括穆迪分析公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員,都認為如果關稅政策不變,物價將持續呈現上升趨勢,預計通膨高峰可能不會出現在2025年,而是2026年,屆時關稅的影響將逐步擴散至整個經濟體系。
其他連帶影響
- 民眾購買力下降: 關稅導致物價上漲,會直接降低美國民眾的實質購買力,影響消費意願。
- 企業投資保守: 在高關稅和經濟不確定性下,企業對投資會趨於保守,這可能導致裁員,進而影響就業和民眾收入,形成惡性循環。
- 全球供應鏈重塑: 為了規避關稅,部分企業可能會調整其全球供應鏈,將生產轉移到其他國家或美國本土。這會是一個漫長且成本高昂的過程,短期內反而可能增加企業運營成本。
- 貿易夥伴反制: 「對等關稅」意味著其他國家也可能對美國商品實施報復性關稅,這將損害美國出口商的利益,進一步對美國經濟造成負面影響。
緩解通膨的潛在因素與反向壓力
然而,有多種因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抵銷關稅帶來的通膨壓力,甚至造成某些商品價格的下降。
1. 搶先拉貨與庫存積壓
· 現象分析:在關稅生效前,許多美國進口商為了規避更高的成本,在4~7月間,提前大量進貨,形成「搶先拉貨潮」。這會導致一段時間內市場上的商品供應量大增,庫存水位處於高點。
· 對通膨的影響:
o 短期降價壓力: 當庫存遠超市場需求,特別是耐久財這類商品,供應商和零售商為了盡快去化庫存,可能會採取降價促銷的策略,以避免倉儲成本持續累積或商品過時。這在一定時期內反而會對物價構成下降壓力,抵銷部分關稅的推升作用。
o 後續需求疲軟: 如果消費者已因預期漲價而提前購買了高關稅商品(例如汽車、家電),那麼在高關稅正式實施後,這些商品的短期需求會明顯下降。需求疲軟會削弱賣家提價的能力,甚至迫使他們降價以刺激消費,進一步抑制通膨。
2. 消費信心下降與需求萎縮
· 現象分析: 關於經濟衰退的預期確實會對消費者心理產生顯著影響。當民眾對未來經濟前景感到不確定,或是擔憂潛在的經濟衰退和失業風險時,他們的消費信心會隨之下降。
· 對通膨的影響:
o 壓抑消費需求: 消費者會變得更謹慎,減少非必需品的開支,轉而增加儲蓄。這種普遍的消費緊縮會導致總體需求下降,對於商品和服務的價格構成下行壓力。在需求不足的情況下,即使生產成本因關稅而上升,商家也難以輕易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因為提價可能導致銷量進一步萎縮。
o 避免高價商品: 民眾可能會避免購買因關稅而漲價的商品,轉向購買替代品或等待降價,這也降低了商家提價的空間。
3. 關稅影響的「一次性」特性
· 現象分析: 這種觀點認為,關稅對通膨的影響本質上是一次性的物價水平調整,而非持續性的通膨。當關稅實施後,進口商品的價格會立刻跳升到一個新的平衡點。
· 對通膨的影響:
o 基礎效應: 這就像一次性的成本增加,會使得物價指數的「基期」被提高。在接下來的12個月裡,除非有新的關稅實施或更廣泛的傳導效應,否則價格上漲的速度(也就是通膨率)可能會回歸正常水平,甚至因為「高基期效應」而顯得較低。
o 缺乏持續性動能: 如果沒有其他推動通膨的因素(例如持續的工資上漲、貨幣供給過度或強勁的需求),單靠關稅本身難以持續推動物價螺旋式上升。關稅造成的通膨更多是價格水平的「一次性抬高」,而不是通膨率的長期性增長。
綜合分析與結論
這兩種觀點並非完全互斥,而是展現了關稅影響的複雜性:
· 短期內,關稅直接導致的成本上升確實會對物價構成上漲壓力。 這已從目前的CPI數據中得到部分驗證。
· 然而,市場的動態反應(如搶先拉貨、庫存積壓)和消費者的預期行為(如提前消費、消費信心下降)可能在短期內形成反向力量,在某些商品領域產生降價壓力或抑制通價上漲的幅度。
· 長期來看,關稅對通膨的影響更可能是一次性的價格水平抬高。 若要造成持續性通膨,則需要觀察其他宏觀經濟因素,例如是否會引發工資-物價螺旋式上升,或是貨幣政策是否過於寬鬆。
因此,對等關稅對美國通膨的影響將是一個動態且複雜的過程。雖然初始衝擊是上漲,但市場庫存、消費心理和需求變化,以及關稅影響的「一次性」性質,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其長期通膨壓力。金融市場和決策者需要密切監測這些不同的力量如何相互作用,才能更準確地評估通膨的未來走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