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本篇文無業配
最近因為自己的筆電快要掛掉,並又即將去讀研究所,於是就換了一台筆電。現在即將要迎來開學季,我想有許多新生及家長對於要如何挑選筆電會有需求,想說剛好自己最近才研究完這件事,且有感於現在筆電開箱分享的業配性質都太重,因此決定寫這一篇文來跟大家分享我的經驗。(當然還是歡迎各家業者找我業配 ~)
本文將分成三個大段落來跟大家分享「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筆電」,分別為:- 如何看筆電規格:先教大家怎麼看規格,若會看規格者,可跳過此部分
- 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筆電:分享一些簡單挑選筆電的判斷方式及面向
- 個人挑選筆電心得分享:以自身經驗分享該如何挑選筆電
如何看筆電規格?
我將依照以下分類來介紹:螢幕規格、CPU、GPU、RAM、硬碟。以下將為大家一一介紹!(若有任何地方說明錯誤,還請大大告知!我會盡快修正)
值得注意的是,因筆電的螢幕、CPU、GPU 的規格是無法彈性調整的,因此為購買時主要要考量的項目;而 RAM 和硬碟大小是有彈性加裝、加大的彈性,所以可決定完基本架構後,再決定是否須加裝購買。
一、螢幕規格:尺寸、其他
a. 螢幕尺寸:14 吋、15.6 吋、16 吋、17 吋
- 14 吋:大約價格 3 萬以下的文書機才有的尺寸,輕便移動最佳選擇
- 15.6 吋:最普遍的螢幕尺寸
- 16 吋:2019、2020 年開始推出的螢幕尺寸,搭配 16:10 的比例 (傳統比例為 16:9),好處是可以適合瀏覽、多工;壞處是觀看影片時螢幕時上下黑邊可能較多
- 17 吋:較大的螢幕尺寸,好處是螢幕大、搭配的鍵盤比較完整;壞處是同規格可能價格較貴、且體積較大、重量較重
b. 螢幕其他規格:顯色、更新率、解析度
螢幕除了尺寸外,還可以稍微關心一下螢幕顯色、更新率及解析度的表現,不過在此就不細談規格,大家可先看看自己是否有相關需求,再來考慮:
- 顯色:若有設計需求,螢幕顯色真實度就相對重要
- 更新率:對有遊戲需求者可關注此數值表現
二、CPU 處理器:以 Intel 系列為例
CPU 是電腦的大腦,CPU 好壞會影響到電腦的效能,而要怎麼看 CPU 呢?不同品牌的 CPU 型號會有不太一樣的命名方式,以下就比較常見的 Intel 系列進行簡單的介紹,比如說,你看到 CPU 規格可能會長這樣 —— i5 - 13450 HX,那這個型號分別是什麼意思呢?以下稍微跟大家說明 (標示粗體是代表例子的每個數字分布所在):
- 處理器等級 (i3、i5、i7、i9 ):代表 CPU 效能定位上從基本到旗艦,也就是說,就同年度推出的筆電來說,效能為 i3 < i5 < i7 < i9,通常也會直接區隔出文書機、電競機到旗艦機。而最新的 Intel 還推出了結合 AI 的 Ultra 系列,一樣區隔成三個等級:Ultra 5 (主流)、7 (高階)、9 (旗艦)。
- 世代 (12、13、14):越新的世代通常效能越強。
- 型號等級 (100-300、400-600 (450)、700-900):數字越高效能越強,但其實這個部分跟處理器等級有點類似,因為若是 i5 開頭的型號等級,最高可能就是到 500 或 600。
- 後綴 (U、P、H、HX):表示 CPU 不同的效能特色,大致上順序越往右代表功效越高,不過就是一個簡單的分類。文書機可能比較常見的就是 U 和 P;而電競筆電可能就只有 H 和 HX 的差異。
每個廠牌的處理器都有不太一樣的編碼方式,可以依自身需求再去進行更細緻的比較,且避免自己查詢時眼花撩亂,建議關鍵字或問 AI 的 prompt 可限定在詢問「筆電處理器」的比較,因同一廠牌對桌機及筆電的型號編碼原則上會做出區隔,才不會查詢時的看得霧煞煞。
三、GPU 顯卡:以 NVIDIA 系列為例
若說 CPU 是電腦的大腦,GPU 可能可以說是電腦的右腦,可以理解成是專門處理一些運算的地方 (如:視覺效果),而有些機種不會特別寫 GPU 的規格,有可能是因為內建在 CPU 之中,俗稱「內顯」,常見於效能普通的文書機;而獨立出來的 GPU 則俗稱「獨顯」,基本上效能較高的筆電就會把 GPU 獨立出來。
目前看到的 NVIDIA 筆電的 GPU,可能型號會長這樣 —— RTX 4050,那這個要怎麼看呢?以下說明:
- 系列 (前兩位數字:40、50):50 系列屬於比較新的架構,因此就效能來說 RTX 4050 < RTX 5050。
- 代數 (後兩位數字:30/50/60 (入門)、70 / 80 / 90 (中高階)、90 / Ti / Super (旗艦級)):後兩位數字越大,效能越好,因此 RTX 4050 < RTX 4060。
若是遇到系列及代數不太相同的排列組合比較時,不一定 50 系列就一定大於 40 系列,像是就效能來說:RTX 4050 < RTX 5050 < RTX 4060 < RTX 5060 。
對於這個部分比較不清楚的話,可以針對 GPU 型號去找效能的比較表,網路上可找到很多人的實測結果。
四、RAM:短存記憶體,8 GB、16 GB 或以上
RAM 的大小就像我們工作的桌面大小,越大一次就可以放越多東西在桌上。現在大部分文書筆電 RAM 至少都有 8 GB,而電競筆電至少都有 16 GB 或更高。關於 RAM 除了單純大小之外,還可以關注「最高可擴充」的規格,例如:一文書筆電原廠 8 GB,可能至多可擴充到 16 GB (8+8)。因為 RAM 的大小是有彈性空間的,所以在看規格時可先不看此項目。
通常有多工、剪輯、設計需求者可能對於 RAM 的要求會需要更多,RAM 的大小差異大概可理解成就是一次可以開多少東西。但就規格的優先排序上,CPU 及 GPU 的重要性還是比 RAM 更高。(聰明的人,做事起來還是比較快的)
以及在看 RAM 的時候可能還會看到一個叫做 VRAM 的東西,而 VRAM 其實是顯卡用的短存,通常顯卡越高級,VRAM 的大小也會越大。
五、硬碟:長期資料儲存,HDD vs SSD
現在買筆電應該看不到 HDD (傳統硬碟),大多看到的都是 SSD (固態硬碟,讀寫較快、較耐用),SSD 常見尺寸為 256 GB、512 GB、1TB (1024 GB)。
基本上硬碟部分也屬於可擴充的規格,因此也屬於若有需求,可再加裝的選擇,在挑選筆電時也可以先不看此規格。
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筆電?
選擇筆電我認為重中之重是要先確認「用途」,再考量「價位」,最後在選出「合適的規格」即可。
用途:首要考量
電腦就是買來用的,不論自己的使用需求是什麼,我認為都應放在首要的考量,若因預算受限買了一個不合用的電腦,那麼之後還是要重新買過,所以不如一次到位。
- 是否有移動、外帶的需求:若沒有移動的需求,同樣價位買桌機通常可買到更高的配置。但若有移動、外帶的需求,想都不用想,直接考慮筆電吧。(小朋友才做選擇,我全都要)
- 是否有繪圖、建模、剪輯、遊戲等需求:若只是一般讀高中、大學、辦公用途,沒有上述需求,我想大約價位可定在文書筆電即可 (3 萬以下);但若有上述需求,可能進一步評估需要什麼樣的規格才可滿足自身需求。
價位
就價位帶區分,從低到高大致可分為:
- 文書筆電 (價位 1 萬 ~ 3 萬)
- 電競筆電 (價位 3 ~ 5 萬)
- 旗艦筆電 (創作者、高階電競,價位 5 萬 ~ )
我個人感覺起來,文書筆電、電競筆電分類基本就是價格的差異,因此也反映了效能的差異,並且很不小心的在外觀上也有了差異。因此,若對於效能有一定需求,但價位不能負擔到旗艦筆電,可能外觀選擇上就會遇到比較大的侷限性。
規格選擇
依據第一部份所述,綜合考量選出合適自身需求的規格即可。
個人挑選筆電心得分享
一、需求分析
- 工作、就學時有移動需求,因此不考慮桌機
- 因是工業設計系,有 3D 建模、渲染的需求
- 因工作及個人需求,也有影片剪輯、平面設計需求
- 也有玩遊戲需求,但也不會玩配置需要太高的遊戲,如 PUBG
二、價位:35,000 ~ 43,000 之間
依照這個價位來說,基本上都是電競筆電的類型。
三、個人過去使用經驗
上大學第一台買的筆電是 MSI 的 17.3 吋的 GF 75 Thin 9SC,當初比較粗略抓個 4 萬以下的價位,規格大概如下:
- CPU:i7 - 9750 H
- RAM:8 GB + 8 GB
- 硬碟大小:256 GB SSD + 256 GB SSD + 1 TB HDD
至今用了大概 6 年,使用上沒太明顯有什麼問題。而硬件上用了 3 年時轉軸就有點母湯,後來有換過一次外殼花了 3000 元左右,大概用了 5 年在轉軸處、螢幕上下蓋都有開裂的狀況;用到現在這台筆電基本上沒插電只能使用 15 分鐘左右 (有開軟體或看影片),電池膨脹狀況也挺嚴重。
關於電池健康表現的部分,我想電競筆電來說可能都差不多,用久了續航力會大幅下降,相對來說,文書機續行表現真的優秀很多,這是文書機少數的優點。
不過轉軸的部分,看起來 MSI 當年那個時候的狀況算是比較多的 (至少就當時網路風聲看起來,但不一定可信,僅供參考)。所以這次選擇筆電上,就想說給其他品牌一個機會。
四、預算內的規格比較
因為我一開始預算定在 35,000 ~ 43,000 元,就是在電競筆電的價格區間,所以就是在預算內進行比較,我這個預算可以看到的規格大概如下:
- CPU:i5 或 i7 (AMD 規格自行類比)
- GPU:RTX 4050、RTX 4060、RTX 5050、RTX 5060 (AMD 規格自行類比)
- RAM:至少 16 GB
- 硬碟:至少 512 GB SSD
五、選擇筆電大致考量的順序
因為筆電品牌及規格的排列組合實在太多了,我想大家多少都會發生「選擇困難症」,我當然也不例外,但為了能夠讓自己做出決定,我就還是逼迫自己定義出優先順序,以下分享,供各位參考。
品牌選擇:個人經驗 + 公司同事推薦
關於品牌的選擇我真的不能給出太多建議。第一,基於過去經驗,所以個人暫且不考慮 MSI;之後又被上班同事推薦 ASUS,並搭配我預期的價格區間,就暫且先限定我的目標對象是 ASUS 的 TUF gaming 系列。
決定先在這個框架下調挑好之後,最後再來確認同款機型的其他品牌比較,建議大家也可以用這個方法去看,先挑一個相對順眼的品牌,找到一個理想的機型之後,最後選擇關頭再做最終確認,或許挑選筆電過程中會比較輕鬆。
規格考量一,螢幕尺寸 :17 吋為佳、15 吋也可以
最先透過螢幕尺寸來粗略篩選,因為原本的電腦就是用 17 吋,且我個人不怕重,覺得會長期使用還是可以盡量挑螢幕大的為佳。但 17 吋同規格會比 15 吋的貴,所以如果剛好卡到預算,才會決定再降螢幕尺寸。不過後來我看到 16 吋的螢幕後,挺被打動的,覺得是個不錯的折衷選擇。
建議大家主要可考量自身使用習慣和怕不怕重,再來選擇螢幕尺寸。
規格考量二,CPU 及 GPU
CPU 這個價格區間大概就是 i5 和 i7,且看起來規格沒有差太多,所以我就先不深入去考慮;再來就是 GPU 的考量,這個部分其實一開始我猶豫挺久的,因為我還同時把 RAM 和 SSD 的大小綜合比較,但最後還是決定買不能調整且價格區間效能較佳的 GPU 為優先,也就是先定了 RTX 5060 的規格,再去考量其他規格。
綜合以上,最後我選擇了 ASUS 華碩 TUF Gaming F16 FX608JM,不過在確定之前,還是有請教 AI 推薦給我類似的機型,但看完之後,最終我還是選擇了這一台。
購買規格參考
- 螢幕尺寸:16 吋
- CPU:i5 - 13450 HX
- GPU:RTX 5060
- RAM:16GB + 16GB
- SSD:512GB + 1TB
主要選擇這一台的有以下幾個原因:
- 符合需求、價位
- GPU 較同價位規格較佳:RTX 5060
- CPU 選擇 Intel,而不是 AMD (查資料看起來 Intel 似乎較符合我的需求)
- 品牌選擇上有現實中的同事加持,有加分 (基本上不太相信網路的行銷)
- 螢幕尺寸為 16 吋,16:10 的比例,符合我個人的使用情境
- 行銷點有命中我:軍規等級耐用度 (原先的電腦裂開可能嚇到我了)
補充,雖然本來這一系列的 Logo 不是那麼喜歡,但想說外觀問題可以用貼紙解決,於是我就釋懷了。因此,外觀對我來說,可能會放到選擇的最後考量。
其他補充
- 要在實體店還是電商平台購買呢:我個人因為之前辦中華電信門號有剩餘的 Hami 點數未使用,然後因為 Hami 點可以轉成 PChome 的點數,所以最後是在 PChome 購買的。我覺得原則買筆電時還是以規格為核心,確定規格之後可再去比較實體及電商的價格
以上就是我的買筆電一些經驗分享,希望能夠幫助到有需要的人!
TUF gaming F16 開箱分享:ASUS TUF Gaming F16 筆電開箱評測分享 (型號:FX608J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