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購買筆電經驗分享 (中價位電競筆電 #大學 #設計系 #遊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註:本篇文無業配

最近因為自己的筆電快要掛掉,並又即將去讀研究所,於是就換了一台筆電。現在即將要迎來開學季,我想有許多新生及家長對於要如何挑選筆電會有需求,想說剛好自己最近才研究完這件事,且有感於現在筆電開箱分享的業配性質都太重,因此決定寫這一篇文來跟大家分享我的經驗。(當然還是歡迎各家業者找我業配 ~)

本文將分成三個大段落來跟大家分享「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筆電」,分別為:

  1. 如何看筆電規格:先教大家怎麼看規格,若會看規格者,可跳過此部分
  2. 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筆電:分享一些簡單挑選筆電的判斷方式及面向
  3. 個人挑選筆電心得分享:以自身經驗分享該如何挑選筆電

如何看筆電規格?

我將依照以下分類來介紹:螢幕規格、CPU、GPU、RAM、硬碟。以下將為大家一一介紹!(若有任何地方說明錯誤,還請大大告知!我會盡快修正)

值得注意的是,因筆電的螢幕、CPU、GPU 的規格是無法彈性調整的,因此為購買時主要要考量的項目;而 RAM 和硬碟大小是有彈性加裝、加大的彈性,所以可決定完基本架構後,再決定是否須加裝購買。

一、螢幕規格:尺寸、其他

a. 螢幕尺寸:14 吋、15.6 吋、16 吋、17 吋

  • 14 吋:大約價格 3 萬以下的文書機才有的尺寸,輕便移動最佳選擇
  • 15.6 吋:最普遍的螢幕尺寸
  • 16 吋:2019、2020 年開始推出的螢幕尺寸,搭配 16:10 的比例 (傳統比例為 16:9),好處是可以適合瀏覽、多工;壞處是觀看影片時螢幕時上下黑邊可能較多
  • 17 吋:較大的螢幕尺寸,好處是螢幕大、搭配的鍵盤比較完整;壞處是同規格可能價格較貴、且體積較大、重量較重

b. 螢幕其他規格:顯色、更新率、解析度

螢幕除了尺寸外,還可以稍微關心一下螢幕顯色、更新率及解析度的表現,不過在此就不細談規格,大家可先看看自己是否有相關需求,再來考慮:

  • 顯色:若有設計需求,螢幕顯色真實度就相對重要
  • 更新率:對有遊戲需求者可關注此數值表現

二、CPU 處理器:以 Intel 系列為例

CPU 是電腦的大腦,CPU 好壞會影響到電腦的效能,而要怎麼看 CPU 呢?不同品牌的 CPU 型號會有不太一樣的命名方式,以下就比較常見的 Intel 系列進行簡單的介紹,比如說,你看到 CPU 規格可能會長這樣 —— i5 - 13450 HX,那這個型號分別是什麼意思呢?以下稍微跟大家說明 (標示粗體是代表例子的每個數字分布所在):

  • 處理器等級 (i3、i5、i7、i9 ):代表 CPU 效能定位上從基本到旗艦,也就是說,就同年度推出的筆電來說,效能為 i3 < i5 < i7 < i9,通常也會直接區隔出文書機、電競機到旗艦機。而最新的 Intel 還推出了結合 AI 的 Ultra 系列,一樣區隔成三個等級:Ultra 5 (主流)、7 (高階)、9 (旗艦)
  • 世代 (12、13、14):越新的世代通常效能越強。
  • 型號等級 (100-300、400-600 (450)、700-900):數字越高效能越強,但其實這個部分跟處理器等級有點類似,因為若是 i5 開頭的型號等級,最高可能就是到 500 或 600。
  • 後綴 (U、P、H、HX):表示 CPU 不同的效能特色,大致上順序越往右代表功效越高,不過就是一個簡單的分類。文書機可能比較常見的就是 U 和 P;而電競筆電可能就只有 H 和 HX 的差異。

每個廠牌的處理器都有不太一樣的編碼方式,可以依自身需求再去進行更細緻的比較,且避免自己查詢時眼花撩亂,建議關鍵字或問 AI 的 prompt 可限定在詢問「筆電處理器」的比較,因同一廠牌對桌機及筆電的型號編碼原則上會做出區隔,才不會查詢時的看得霧煞煞。

三、GPU 顯卡:以 NVIDIA 系列為例

若說 CPU 是電腦的大腦,GPU 可能可以說是電腦的右腦,可以理解成是專門處理一些運算的地方 (如:視覺效果),而有些機種不會特別寫 GPU 的規格,有可能是因為內建在 CPU 之中,俗稱「內顯」,常見於效能普通的文書機;而獨立出來的 GPU 則俗稱「獨顯」,基本上效能較高的筆電就會把 GPU 獨立出來。

目前看到的 NVIDIA 筆電的 GPU,可能型號會長這樣 —— RTX 4050,那這個要怎麼看呢?以下說明:

  • 系列 (前兩位數字:40、50):50 系列屬於比較新的架構,因此就效能來說 RTX 4050 < RTX 5050。
  • 代數 (後兩位數字:30/50/60 (入門)、70 / 80 / 90 (中高階)、90 / Ti / Super (旗艦級)):後兩位數字越大,效能越好,因此 RTX 4050 < RTX 4060。

若是遇到系列及代數不太相同的排列組合比較時,不一定 50 系列就一定大於 40 系列,像是就效能來說:RTX 4050 < RTX 5050 < RTX 4060 < RTX 5060 。

對於這個部分比較不清楚的話,可以針對 GPU 型號去找效能的比較表,網路上可找到很多人的實測結果。

四、RAM:短存記憶體,8 GB、16 GB 或以上

RAM 的大小就像我們工作的桌面大小,越大一次就可以放越多東西在桌上。現在大部分文書筆電 RAM 至少都有 8 GB,而電競筆電至少都有 16 GB 或更高。關於 RAM 除了單純大小之外,還可以關注「最高可擴充」的規格,例如:一文書筆電原廠 8 GB,可能至多可擴充到 16 GB (8+8)。因為 RAM 的大小是有彈性空間的,所以在看規格時可先不看此項目。

通常有多工、剪輯、設計需求者可能對於 RAM 的要求會需要更多,RAM 的大小差異大概可理解成就是一次可以開多少東西。但就規格的優先排序上,CPU 及 GPU 的重要性還是比 RAM 更高。(聰明的人,做事起來還是比較快的)

以及在看 RAM 的時候可能還會看到一個叫做 VRAM 的東西,而 VRAM 其實是顯卡用的短存,通常顯卡越高級,VRAM 的大小也會越大。

五、硬碟:長期資料儲存,HDD vs SSD

現在買筆電應該看不到 HDD (傳統硬碟),大多看到的都是 SSD (固態硬碟,讀寫較快、較耐用),SSD 常見尺寸為 256 GB、512 GB、1TB (1024 GB)。

基本上硬碟部分也屬於可擴充的規格,因此也屬於若有需求,可再加裝的選擇,在挑選筆電時也可以先不看此規格。


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筆電?

選擇筆電我認為重中之重是要先確認「用途」,再考量「價位」,最後在選出「合適的規格」即可。

用途:首要考量

電腦就是買來用的,不論自己的使用需求是什麼,我認為都應放在首要的考量,若因預算受限買了一個不合用的電腦,那麼之後還是要重新買過,所以不如一次到位。

  • 是否有移動、外帶的需求:若沒有移動的需求,同樣價位買桌機通常可買到更高的配置。但若有移動、外帶的需求,想都不用想,直接考慮筆電吧。(小朋友才做選擇,我全都要)
  • 是否有繪圖、建模、剪輯、遊戲等需求:若只是一般讀高中、大學、辦公用途,沒有上述需求,我想大約價位可定在文書筆電即可 (3 萬以下);但若有上述需求,可能進一步評估需要什麼樣的規格才可滿足自身需求。

價位

就價位帶區分,從低到高大致可分為:

  • 文書筆電 (價位 1 萬 ~ 3 萬)
  • 電競筆電 (價位 3 ~ 5 萬)
  • 旗艦筆電 (創作者、高階電競,價位 5 萬 ~ )

我個人感覺起來,文書筆電、電競筆電分類基本就是價格的差異,因此也反映了效能的差異,並且很不小心的在外觀上也有了差異。因此,若對於效能有一定需求,但價位不能負擔到旗艦筆電,可能外觀選擇上就會遇到比較大的侷限性。

規格選擇

依據第一部份所述,綜合考量選出合適自身需求的規格即可。


個人挑選筆電心得分享

一、需求分析

  • 工作、就學時有移動需求,因此不考慮桌機
  • 因是工業設計系,有 3D 建模、渲染的需求
  • 因工作及個人需求,也有影片剪輯、平面設計需求
  • 也有玩遊戲需求,但也不會玩配置需要太高的遊戲,如 PUBG

二、價位:35,000 ~ 43,000 之間

依照這個價位來說,基本上都是電競筆電的類型。

三、個人過去使用經驗

上大學第一台買的筆電是 MSI 的 17.3 吋的 GF 75 Thin 9SC,當初比較粗略抓個 4 萬以下的價位,規格大概如下:

  • CPU:i7 - 9750 H
  • RAM:8 GB + 8 GB
  • 硬碟大小:256 GB SSD + 256 GB SSD + 1 TB HDD

至今用了大概 6 年,使用上沒太明顯有什麼問題。而硬件上用了 3 年時轉軸就有點母湯,後來有換過一次外殼花了 3000 元左右,大概用了 5 年在轉軸處、螢幕上下蓋都有開裂的狀況;用到現在這台筆電基本上沒插電只能使用 15 分鐘左右 (有開軟體或看影片),電池膨脹狀況也挺嚴重。

關於電池健康表現的部分,我想電競筆電來說可能都差不多,用久了續航力會大幅下降,相對來說,文書機續行表現真的優秀很多,這是文書機少數的優點。

不過轉軸的部分,看起來 MSI 當年那個時候的狀況算是比較多的 (至少就當時網路風聲看起來,但不一定可信,僅供參考)。所以這次選擇筆電上,就想說給其他品牌一個機會。

四、預算內的規格比較

​因為我一開始預算定在 35,000 ~ 43,000 元,就是在電競筆電的價格區間,所以就是在預算內進行比較,我這個預算可以看到的規格大概如下:

  • CPU:i5 或 i7 (AMD 規格自行類比)
  • GPU:RTX 4050、RTX 4060、RTX 5050、RTX 5060 (AMD 規格自行類比)
  • RAM:至少 16 GB
  • 硬碟:至少 512 GB SSD

五、選擇筆電大致考量的順序

因為筆電品牌及規格的排列組合實在太多了,我想大家多少都會發生「選擇困難症」,我當然也不例外,但為了能夠讓自己做出決定,我就還是逼迫自己定義出優先順序,以下分享,供各位參考。

品牌選擇:個人經驗 + 公司同事推薦

關於品牌的選擇我真的不能給出太多建議。第一,基於過去經驗,所以個人暫且不考慮 MSI;之後又被上班同事推薦 ASUS,並搭配我預期的價格區間,就暫且先限定我的目標對象是 ASUS 的 TUF gaming 系列。

決定先在這個框架下調挑好之後,最後再來確認同款機型的其他品牌比較,建議大家也可以用這個方法去看,先挑一個相對順眼的品牌,找到一個理想的機型之後,最後選擇關頭再做最終確認,或許挑選筆電過程中會比較輕鬆。

規格考量一,螢幕尺寸 :17 吋為佳、15 吋也可以

最先透過螢幕尺寸來粗略篩選,因為原本的電腦就是用 17 吋,且我個人不怕重,覺得會長期使用還是可以盡量挑螢幕大的為佳。但 17 吋同規格會比 15 吋的貴,所以如果剛好卡到預算,才會決定再降螢幕尺寸。不過後來我看到 16 吋的螢幕後,挺被打動的,覺得是個不錯的折衷選擇。

建議大家主要可考量自身使用習慣和怕不怕重,再來選擇螢幕尺寸。

規格考量二,CPU 及 GPU

CPU 這個價格區間大概就是 i5 和 i7,且看起來規格沒有差太多,所以我就先不深入去考慮;再來就是 GPU 的考量,這個部分其實一開始我猶豫挺久的,因為我還同時把 RAM 和 SSD 的大小綜合比較,但最後還是決定買不能調整且價格區間效能較佳的 GPU 為優先,也就是先定了 RTX 5060 的規格,再去考量其他規格。

綜合以上,最後我選擇了 ASUS 華碩 TUF Gaming F16 FX608JM,不過在確定之前,還是有請教 AI 推薦給我類似的機型,但看完之後,最終我還是選擇了這一台。

購買規格參考

  • 螢幕尺寸:16 吋
  • CPU:i5 - 13450 HX
  • GPU:RTX 5060
  • RAM:16GB + 16GB
  • SSD:512GB + 1TB

主要選擇這一台的有以下幾個原因

  • 符合需求、價位
  • GPU 較同價位規格較佳:RTX 5060
  • CPU 選擇 Intel,而不是 AMD (查資料看起來 Intel 似乎較符合我的需求)
  • 品牌選擇上有現實中的同事加持,有加分 (基本上不太相信網路的行銷)
  • 螢幕尺寸為 16 吋,16:10 的比例,符合我個人的使用情境
  • 行銷點有命中我:軍規等級耐用度 (原先的電腦裂開可能嚇到我了)

補充,雖然本來這一系列的 Logo 不是那麼喜歡,但想說外觀問題可以用貼紙解決,於是我就釋懷了。因此,外觀對我來說,可能會放到選擇的最後考量。


其他補充

  • 要在實體店還是電商平台購買呢:我個人因為之前辦中華電信門號有剩餘的 Hami 點數未使用,然後因為 Hami 點可以轉成 PChome 的點數,所以最後是在 PChome 購買的。我覺得原則買筆電時還是以規格為核心,確定規格之後可再去比較實體及電商的價格

以上就是我的買筆電一些經驗分享,希望能夠幫助到有需要的人!

TUF gaming F16 開箱分享ASUS TUF Gaming F16 筆電開箱評測分享 (型號:FX608J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小人得誌
27會員
81內容數
目前文章主題內容:設計、哲學與美學、各類書評等內容。歡迎透過 email 聯繫:javiisdesign@gmail.com
小人得誌的其他內容
2025/07/27
這篇文章提供一個完整的SOP,說明如何處理愛妮雅退費問題,包含主要法規依據、退費方法、救濟管道以及處理流程等,旨在幫助消費者有效爭取自身權益。
Thumbnail
2025/07/27
這篇文章提供一個完整的SOP,說明如何處理愛妮雅退費問題,包含主要法規依據、退費方法、救濟管道以及處理流程等,旨在幫助消費者有效爭取自身權益。
Thumbnail
2025/07/25
2025年第八屆臺灣行銷年會心得分享,內容涵蓋活動概述、各場次講者與內容摘要、個人心得與反思,並提出對活動及產業多元性的觀察與建議。適合想了解臺灣行銷產業現況及未來趨勢的讀者。
Thumbnail
2025/07/25
2025年第八屆臺灣行銷年會心得分享,內容涵蓋活動概述、各場次講者與內容摘要、個人心得與反思,並提出對活動及產業多元性的觀察與建議。適合想了解臺灣行銷產業現況及未來趨勢的讀者。
Thumbnail
2025/07/17
工業設計並非萬能,而是在其脈絡中回應特定問題。從工業革命的量產需求出發,工業設計歷經形式、功能、人因、互動、情感等不同關注內容中的擴展,逐漸轉向以人與系統為中心的思維。今日,工業設計延伸至社會設計、永續與服務系統領域。工業設計能解決的,是在其知識架構與觀點下所能掌握的問題。
Thumbnail
2025/07/17
工業設計並非萬能,而是在其脈絡中回應特定問題。從工業革命的量產需求出發,工業設計歷經形式、功能、人因、互動、情感等不同關注內容中的擴展,逐漸轉向以人與系統為中心的思維。今日,工業設計延伸至社會設計、永續與服務系統領域。工業設計能解決的,是在其知識架構與觀點下所能掌握的問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AI助攻開學季 筆電神隊友,超值優惠享不停! 準備好迎接充滿活力的新學期了嗎?全國電子為你打造最完美的開學季!不論是想要一台效能強大的筆電,還是想為家中添購節能家電,現在就是最佳時機!全國電子開學季強檔來襲,多重好康等您拿!想換新筆電的學生朋友們有福了!8/12至8/25凡購買任一款筆電,就有
Thumbnail
AI助攻開學季 筆電神隊友,超值優惠享不停! 準備好迎接充滿活力的新學期了嗎?全國電子為你打造最完美的開學季!不論是想要一台效能強大的筆電,還是想為家中添購節能家電,現在就是最佳時機!全國電子開學季強檔來襲,多重好康等您拿!想換新筆電的學生朋友們有福了!8/12至8/25凡購買任一款筆電,就有
Thumbnail
2024年最全電競鍵盤指南,詳盡介紹頂級鍵盤的優缺點,助您選擇最合適的遊戲裝備。
Thumbnail
2024年最全電競鍵盤指南,詳盡介紹頂級鍵盤的優缺點,助您選擇最合適的遊戲裝備。
Thumbnail
從第一次開機到現在已經一年多了,我的筆電伴我度過每一個工作上的挑戰。雖然在這段時間幾乎沒有遇過當機,但近期明顯感受到風扇噪聲偏大,鍵盤區也較容易發燙,運行上偶爾會有延遲;想想也是時候保養一下筆電。
Thumbnail
從第一次開機到現在已經一年多了,我的筆電伴我度過每一個工作上的挑戰。雖然在這段時間幾乎沒有遇過當機,但近期明顯感受到風扇噪聲偏大,鍵盤區也較容易發燙,運行上偶爾會有延遲;想想也是時候保養一下筆電。
Thumbnail
在當今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中,商用筆電對於企業是否能提供高效日常運營友至關重要的影響,無論是中小企業還是大型企業,選擇一台性能優越的商用筆電不但能顯著提升工作效率,還能員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高效工作。
Thumbnail
在當今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中,商用筆電對於企業是否能提供高效日常運營友至關重要的影響,無論是中小企業還是大型企業,選擇一台性能優越的商用筆電不但能顯著提升工作效率,還能員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高效工作。
Thumbnail
探索2024年最優秀的電競筆電,從性能到性價比全面評測。了解八款專家推薦的遊戲筆電,找到最適合您的高效能筆記型電腦,提升您的遊戲體驗。立即閱讀詳情!
Thumbnail
探索2024年最優秀的電競筆電,從性能到性價比全面評測。了解八款專家推薦的遊戲筆電,找到最適合您的高效能筆記型電腦,提升您的遊戲體驗。立即閱讀詳情!
Thumbnail
2024年,電競筆電經歷了多樣化新產品的崛起,從追求極致性能的玩家到預算有限但期望優秀遊戲體驗的用戶,都有了更多選擇。本篇文章綜合多篇評測文章,介紹和推薦幾款目前市面上最受歡迎的電競筆電,並討論如何選擇適合個人需求的高性能筆電。
Thumbnail
2024年,電競筆電經歷了多樣化新產品的崛起,從追求極致性能的玩家到預算有限但期望優秀遊戲體驗的用戶,都有了更多選擇。本篇文章綜合多篇評測文章,介紹和推薦幾款目前市面上最受歡迎的電競筆電,並討論如何選擇適合個人需求的高性能筆電。
Thumbnail
「也是時候,換一個高效能的筆電了吧…」 隨手闔上了上蓋,回想到當初只是大特價,在3C賣場隨便買的筆電,竟然一用就是3年。
Thumbnail
「也是時候,換一個高效能的筆電了吧…」 隨手闔上了上蓋,回想到當初只是大特價,在3C賣場隨便買的筆電,竟然一用就是3年。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