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想分享的電影《水餃皇后》,是我今年五月回香港時,在戲院觀看的一部作品。
這趟觀影的契機其實很即興——某日午飯過後,爸爸突然提議看電影,便帶著我和媽媽走進電影院。
我們一家一直有進戲院的習慣。從小到大,爸爸常常帶我看各式各樣的電影。雖然家境並不富裕,但為了以較便宜的票價看電影,我們總是選擇最早的場次——也就是在香港俗稱的「早場」。如果你以為我們在家附近看,那就錯了。我家附近不僅沒有電影院,還找不到便宜票價。所以我們常常特地跨區去看戲。爸爸特別喜歡搭巴士,也是一位極守時的人。為了看一場電影,得比平常更早起床。對當時年紀小的我來說即樂此不疲,一聽到明天要去看電影就開始期待。到了當天,平時遲遲不肯起來的我,一聲喚醒便立刻起床。
長大後,這個習慣一直沒有改變。大學時,兩堂課之間若空檔時間夠長,我就會偷偷溜去看一場電影;工作以後,當情緒不順、生活不如意,也常會選擇鑽進戲院,在銀幕前任淚水奔流。移居到溫哥華後,這個習慣仍然延續著。回想起來,幾乎沒有哪一年我沒進過戲院看戲。有時候,一個人看電影,也是一種放鬆與療癒。
回到這次分享的《水餃皇后》。因為是爸爸的臨時提議,我對這部電影完全沒有任何認識,甚至連預告片都沒看過,只是知道片名就走進了戲院。不過,這樣的情況對我來說其實也不罕見。很多時候我都是毫無準備地走進戲院,沒有任何期待。大家有沒有試過這樣的經驗?現代資訊如此發達,還沒真正接觸電影本身,已經被鋪天蓋地的宣傳與剪輯預告洗版,難免先入為主。但我小時候可沒那麼多宣傳可看,最多只是在巴士上或街邊的橫額看到幾張海報。那時候看電影更像是打開一個盲盒——不試不知,電影好不好看,全憑運氣。也因此,多了一份探索與驚喜。
也正因為沒有期待,《水餃皇后》讓我更容易投入其中。沒看多久,我便察覺故事的背景設定在70年代——我爸爸成長的時代。那是無數人冒險偷渡、英屬香港殖民地的年代。對於這個時代,我其實沒有太大概念,畢竟我是在香港回歸後出生的。只能從爸爸口中得知:「這裡以前是海,後來才填出來的」,才能一窺那舊日時光的片段。
很快我發現,原來這部電影講的是香港著名冷凍水餃品牌「灣仔碼頭」的創辦人臧健和的真實故事。看完後我甚至有股衝動想立刻去超市買包水餃回家煮(笑)。電影確定不是業配嗎?她的一生,實在太勵志。
故事開端,她帶著兩個女兒從山東輾轉來到香港,原本以為終於可以一家團聚,卻在見到奶奶的那刻,幻想破滅。丈夫在奶奶安排下另娶他人,只因她沒有為丈夫生下一個兒子,只有「賠錢貨」——女兒。
臧健和並沒有選擇妥協,她當面與丈夫攤牌,拒絕讓對方再娶,並堅持要丈夫留在香港陪伴和一起生活。丈夫受傳統觀念束縛,認為男人三妻四妾理所當然,甚至懷疑她來香港是為了利用他。最終,他選擇拋棄妻女離去。
身處語言不通、人生地不熟的香港,臧健和獨自扛起生活重擔。她受過不少好心人的幫助,也遭遇嚴重剝削與工傷。但她沒有倒下,反而更加堅強。她不僅養大了兩個女兒,還能寄錢回鄉,不讓自己年邁的母親擔心。一人身兼多職,白手起家。她用韌性與堅毅,一步步走出困境,讓人深深敬佩。
電影以臧健和的一生為主線,聚焦她如何從谷底掙扎,最後創立灣仔碼頭,成為如今行銷全球的水餃品牌。這樣的故事確實動人,但也因為集中在主角身上,導致配角的戲份被大幅刪減,令故事在某些轉折上顯得略為急促與不流暢。
即便如此,這仍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勵志電影。它呈現了一位女性從失落、被背叛,到重新站穩腳步的堅強歷程。如果你對舊時代的香港生活感興趣,或想看一個振奮人心的真實故事,這部片絕對值得一看。
不過我也希望導演們別忽略了配角的價值。他們不只是為了烘托主角而存在,也擁有屬於自己的重量與故事。當他們的戲份被輕易刪減,觀眾往往會對整體情節的流動與情感脈絡感到困惑。畢竟,一齣戲若只有主角獨舞,那實在太無趣了。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中的主角,而一部好電影,也需要群像共同編織,才能顯得立體動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