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画評|《小偷家族》(万引き家族) 在夾縫中求生那些不普通的我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有些人非常喜歡是枝裕和鏡頭下的角落故事,我自己不會特別去把他們全部找出來看,看電影也一種緣分,開頭10分鐘如果能符合自己當下的情緒需求,那就能看下去。

儘管已經看過導演2部作品包含《海街日記》及《怪物》,但像這樣太過接近事實的劇情,有時我是承接不了這種情緒的,在基隆忠孝路口上就能看到賣愛心餅乾的身心障礙人士、在大安森林公園旁穿著邋遢看似沒有洗澡癱坐地上的玉蘭花女子,有時電影是現實逃避的出口,沒有必要連這唯一的出口,都一次又一次地提醒我要往回走、回到不那麼完美的現實。

在一個下班後疲憊的周五夜晚,我竟然把它看完了,原因可能是導演作品總在灰暗中灑落一些陽光吧? 我是一個從想法A會不斷發散出去的人,我會在不太離題的前提下好好寫完這篇觀影心得的。


電影由6個完全沒有血緣關係的「家人」展開,包含:

初枝(奶奶)、治(爸爸)、信代(媽媽)、亜紀(姐姐)、祥太(哥哥)、尤里(妹妹)

一家莫名其妙住到一起的人們,靠著治與信代的零工、初枝的退休金、還有父子倆偷竊的東西過活,並寄居在初枝名下以5人來說空間狹小的老和式房子內,有天治在外頭遇到天冷挨餓的尤里,因此把她帶回家……。


人類不可能獨活?

奶奶-初枝,與初枝前夫&小三家庭的孫女-亜紀,初枝對她而言真的是奶奶,只是沒有血緣關係。

奶奶-初枝,與初枝前夫&小三家庭的孫女-亜紀,初枝對她而言真的是奶奶,只是沒有血緣關係。

我保了險,因為我不想死得無聲無息的。                  (私保険に入ったんよ。誰にも気づかれないに死にたくないけどさ。)

聽說人類這種生物是不可能獨活的。在《依附》中提到了在1950年代開始由Mary Ainsworth及John Bowlby提出的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說明所有人都有建立親密關係的需求,以二戰時流離失所的孤兒為例,即便接受良好照顧及成長必需的營養,因為缺乏可依附的對象,在生理、智力、情緒及人際關係方面都發展遲緩,這也是現今主流的育兒流派。

與之相對的是關係成癮理論(codependency),該流派主張幸福應該來自自身,不要依賴別人,每個人都要好好照顧自己、將注意放在自己身上,不要讓親密的人攪亂內心平靜,人都不應該為彼此的幸福負責任,如果你必須依靠伴侶才能好好生活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

初枝在前夫出軌後離婚,看著前夫與小三在華大漂亮的一戶建中繼續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有了孩子還有孫子,獨自一人失婚沒有孩子的自己,明明擁有一棟雖然老舊狹小但勘住的房子及不多夠用的退休金,為什麼還想要建立自己的家庭呢?

可可夜總會的世界概念是:「身體的凋零並不是真正的死亡、被遺忘才是。」,長大後發現人類很渺小這個概念,換個說法應該是:「世界有沒有你都沒差」。 曾經在一段關係以被欺騙結束後,我的內心恍若傾盆大雨,但是望向窗外絢爛夕陽灑落在遠方的群山,我不禁感嘆:「原來世界沒有了你,卻依然美麗。」,想到對方的世界沒有了我是否也依然美麗? 就有點感傷跟不甘心。(笑)

所以我想,初枝當然是希望擁有自己的家人、渴求屬於一個團體的依附感,但另一方面如果確定自己死去會有人發現並替自己悲傷,彷彿才代表你真正曾經存在世界上,對!我們都想藉由仰賴他人對自己逝去的反應,來確認自己確實存在過吧?

選擇家人的自由?

信代:因為「愛妳所以才打你」之類的話,全部都是騙人的。如果真的愛阿,就會這樣做才對。

信代:因為「愛妳所以才打你」之類的話,全部都是騙人的。如果真的愛阿,就會這樣做才對。

初枝:一般人可是無法選擇父母的。                         (親は選べないからね、普通は。)                       信代:但是像這樣自己選的應該比較強吧?                    (でもさ、自分で選んだほうが強いんじゃない?)                初枝:什麼比較強? (何か?)                         信代:羈絆 (絆。)                              初枝:我可是選擇了你喔(私は信代を選んだよ。)

即將要結婚的朋友分享了不確定自己是否能成為好父母的煩惱,「如果有這個想法,那你至少不會是個太自私、太差勁的父母喔」我這樣回答道。父母大致可以選擇是否要生孩子,但孩子無法選擇是否被生下,某種程度是不太公平的供需市場。

我曾經聽過一個說法,人在這個世界上都希望留下些什麼,然而大部分人都不是比爾蓋茲或賈伯斯,我們無法留下一個品牌來延續信念,對普通人最容易的方法就是生孩子,讓自己的基因繼續留在世界上,彷彿有一天這個基因就會代替他實現某個偉大的夢想。但一定要結婚生孩子、才能擁有家人嗎? 我們不是常說「像朋友一樣的家人」嗎? 會不會只要是相互認同而選擇在一起的群體就能稱為家人呢? 我還沒有答案。

這邊是一個比較暖心的概念,初枝這樣講是想表達她對信代的羈絆很強喔,信代聽了之後也回了一個幹嘛這樣的竊笑。但我想的是「自己選的比較強」是怎樣的概念呢? 在查理.蒙格大推的《影響力》中提過一個承諾與一致原則,人對自己的承諾會有認同感,有時明明是錯的卻不願意承認,這樣才會有行為的一致性。

就像我們有時明明看走了眼、愛上一個旁人都能看清的人渣,對方任何缺點都能替他圓說,是不是只因為我們想要說服自己當初的決定是沒有錯的? 當時的我能愛你正如同現在我也能繼續愛你,持續的結果套一句小王子說的「讓這朵玫瑰如此特別的,是你澆灌在她身上的時間」,耗費的時間與成本讓你更不想承認這是一個錯誤的決定,也因此自己選的家人羈絆才會比較強吧?

我們都不是普通人

raw-image
亜紀:我說,你和信代小姐都什麼時候做?(ね、信代さんとさ、いつしてるの?)   治:我們已經不用做那種事了。(おらも別のそいうものいいか。)          亜紀:你是說真的嗎?(それ本当?)                     治:我們阿,是用這裡彼此聯繫(拍打胸口)                   (おらね、ここで繋がってるんぞ。ここじゃねんで)                                  亜紀:有夠假。(噓くさ。)                          治:不然你覺得我們是怎麼維繫的?(普通どこで繋がってると思ってんって?)    亜紀:金錢,一般來說都是這樣的。(お金。普通は。)               治:我們不是一般人啊。(俺たちが普通じゃねいからな)

我一直都很想知道大家結婚的理由是什麼。根據採訪民間賢達人士的說法,最現實的因素是簽立醫療文件、經濟效益跟想生小孩,浪漫的因素應該是代表對方願意給予長期的承諾,我想了想結婚的必要性只有法律制度上吧? (誠如《人類大歷史》提到的,人類發明一堆制度讓自己活得越來越不快樂,如果會外遇又何必結婚呢? 離婚很麻煩阿?) 將人與人真正聯繫在一起的從來就不是靠法律吧?

這裡與其說我們不是一般人,不如說我們都是不同的人吧? 人想跟對方維繫的原因各有不同,雖然這裡說的是金錢,但現實來說指的是某種利益吧。初枝因為不想無聲無息地離開,治跟信代應該是因為想省房租? 亜紀是想逃離原生家庭中相較優等生妹妹自卑的壓力,比較沒有自力更生的孩子則是不具選擇權,所以不算是自己選擇了家人。

處境類似的人選擇了彼此作為家人,在相互理解互舔傷口的過程中,在藉由相信自己選擇是正確的循環洗腦下,建立了越來越強的羈絆與連結。信代跟由里一起洗澡時,發現彼此身上都有被燙傷的痕跡;亜紀跟客人聊天時看到對方身上跟自己一樣有自殘的傷口;治教導祥太偷竊,同時也不斷催眠自己「放在店裡的東西,還不算是任何人的東西」這個生存之道沒有問題。

家人也許就只是因為利益而相互結合的群體。

我非常喜歡最後警察在質詢每個小偷家族成員的片段,感覺編劇透過這反覆的一問一答將自己心中反覆思考的對白呈現出來,每個警察提出的詢問都代表社會「普世」的觀感,而小偷家族成員的回覆則回應了治所說的「我們不是普通人啊」,像是:

警察:遺棄遺體是重罪喔,你知道嗎? 信代:我沒有遺棄她。是我找到被別人遺棄的她。遺棄她的應該是別人吧?
警察:叫孩子去偷東西,你不覺得羞愧嗎? 治:我...沒有其他東西能教他了
警察:孩子阿...都是需要母親的 信代:那只是母親的一廂情願吧? 生了小孩,就當得了母親嗎? 警察:但不生小孩,是無法當母親的吧?



最後很諷刺地,當祥太發現信代盜領過世的初枝的退休金、治開始打破車窗偷屬於別人的東西後,自己認同的價值觀與家人越發歧異、開始「利益衝突」時,他「選擇」被警察抓住結束這家人的關係,所以說選擇的羈絆就會比較強嗎? 當大家前進的方向與速度不一樣了,關係只要一方放棄隨時都會結束吧?

雖說人們得以暫存在每段關係都是某種利益,不過像是初枝在海灘上望著偽裝的其他5位家人用唇語說著:「謝謝」,或是最後祥太搭著公車離開治時,等到公車開離很遠後才回望用唇語說出治一直想聽的:「爸爸」,也許一開始都不一定是懷著善意接近對方,但終究還是因為確實獲得了什麼而心懷感謝。

每段關係本來就都有結束的可能性,只是因為某些利益我們自己選擇了在關係中存續。因此不論關係是否結束,都應該由於某些獲得而心存感謝吧?

這是目前我讓自己不要心存惡念的一個想法,哈。

初枝在海灘上看見的家人們。

初枝在海灘上看見的家人們。


只聽得到聲音、根本看不到煙火的狹小後院,都曾是在每個思想夾縫中求生的我們? (借個韓版海報來讓大家想像一下)

圖片來源:TMDB

圖片來源:TMDB


不正經感想:樹木希林很適合扮演心存他想的奶奶、安藤櫻意外身材超好、松岡茉優真的是最適合黑髮的日本女星、是枝裕和電影中的小孩眼神都好澄澈


(請包容我日文不夠好,以上可能會有聽錯的地方,如果能給予指正會很開心 :) )

其他圖片來源:映画.com

內容總結
小偷家族
4
/5
嗨,我是巧! 這裡只是想記錄不同時期的自己有什麼樣的想法跟經歷, 希望有天回看,能看出一些一路走過的思想路徑。 大概會針對書籍、影視及旅行,分享一些想法, 如果剛好對路過的你有點幫助,也歡迎與我交流 :) 書籍跟影視只會記錄對我來說印象比較深刻的片段, 如果想要完整感受作者思想,還是建議親自閱讀跟觀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如果你曾經因為內向而感到任何負面情緒,在讀完這本書後你將感到被理解、明白不外向活潑也沒有關係,了解及接受自己有獨處的需求,然後明白在這個特質下要如何將它們發揮後,也許能寫下幾點關於自己的使用說明書 :)
5/5安靜就是力量
這本書介紹了為什麼以及如何培養品味,從認識何謂普通到預測未來,從預測未來到提高行銷精準度。最後也評論了日本品牌失敗的原因。
5/5品味,從知識開始
如果你曾經因為內向而感到任何負面情緒,在讀完這本書後你將感到被理解、明白不外向活潑也沒有關係,了解及接受自己有獨處的需求,然後明白在這個特質下要如何將它們發揮後,也許能寫下幾點關於自己的使用說明書 :)
5/5安靜就是力量
這本書介紹了為什麼以及如何培養品味,從認識何謂普通到預測未來,從預測未來到提高行銷精準度。最後也評論了日本品牌失敗的原因。
5/5品味,從知識開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有些電影,即使無法在觀影時清晰地看見事件的前因後果,但劇情與鏡頭語言刻畫成的電影性格,仍然能牽動回憶中類似的情節,在心中留下深刻漣漪,《日麗》便是一部這樣的電影。
最近看了這套電影。 再見機械人 / 汪汪夢裡人
Thumbnail
在充斥著大大小小遺憾的大人世界,孩子的眼光不曾被批為涉世未深,反是在看盡一切後竭力留住的珍稀事物,而這也是是枝裕和對生命的相信。在名為「人生」的這部電影當中,認知到終點與遺憾的必然以後,或許更能抓住心繫人事物消逝前的那一幀,珍惜它,而後在剩餘的日子裡,不斷不斷細細品嚐──這就是橫山家的味道吧!
Thumbnail
【結構鬆散,像是為出而出的商品(但你可能會看得很開心)】
Thumbnail
我相信⋯那些在戲劇進行中,抽抽噎噎的聲音來源,都有一段需要超度的情感⋯⋯
Thumbnail
感謝紀錄片影展的試片邀請,提前觀賞到「檔案變形記」單元短片輯,其中以《九龍東往事》最深得我心,也是初選顧問文睿與影展統籌婉伶「六大必看片單」的重疊作品之一,有意思的是這些創作者們重構檔案與重新詮釋故事的能力都讓我讚嘆,生動地呼喚著我進入這一陌生場域,對我來說是觀影體驗上的解放,看得有夠舒壓。 ▂▂
包含一大堆劇透,和關於電影內容的碎碎念,這是一部不錯的藝術作品。
Thumbnail
以一起嬰兒販賣事件為主軸,講述一群社會邊緣人聚在一起,組成幸福卻轉瞬就崩毀的家庭。儘管場景搬到韓國,讓它似乎多了一點不同的化學效應,但不知道是因為並沒有一次從頭看到尾,還是情節真的太像,它所帶來的感觸並沒有原本期待的那麼深刻。
Thumbnail
「正因為沒有血緣,所以少了點期望。」 「能夠選擇自己的家人,羈絆會比較深吧。」 《小偷家族》描述沒有血緣關係的一家人;一起生活、一起旅行、一起在屋簷下「聽」著煙火的一家人。直到某次偷東西被抓包後,才被公權力介入,拆散了一家人。導演是枝裕和在本片企圖描繪何謂「家」,以及在多元成家的
Thumbnail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展出三部台灣導演以第一人稱視角拍攝的家庭紀錄片,他們以自己的家人作為拍攝對象,開啟一場對家的探索旅程。(參考展區手冊介紹) 展期|112/12/12-113/04/07 (休館日1/2、2/5、2/9(除夕)、2/10(初一)、3/4、4/1) 時間|9:30-17: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有些電影,即使無法在觀影時清晰地看見事件的前因後果,但劇情與鏡頭語言刻畫成的電影性格,仍然能牽動回憶中類似的情節,在心中留下深刻漣漪,《日麗》便是一部這樣的電影。
最近看了這套電影。 再見機械人 / 汪汪夢裡人
Thumbnail
在充斥著大大小小遺憾的大人世界,孩子的眼光不曾被批為涉世未深,反是在看盡一切後竭力留住的珍稀事物,而這也是是枝裕和對生命的相信。在名為「人生」的這部電影當中,認知到終點與遺憾的必然以後,或許更能抓住心繫人事物消逝前的那一幀,珍惜它,而後在剩餘的日子裡,不斷不斷細細品嚐──這就是橫山家的味道吧!
Thumbnail
【結構鬆散,像是為出而出的商品(但你可能會看得很開心)】
Thumbnail
我相信⋯那些在戲劇進行中,抽抽噎噎的聲音來源,都有一段需要超度的情感⋯⋯
Thumbnail
感謝紀錄片影展的試片邀請,提前觀賞到「檔案變形記」單元短片輯,其中以《九龍東往事》最深得我心,也是初選顧問文睿與影展統籌婉伶「六大必看片單」的重疊作品之一,有意思的是這些創作者們重構檔案與重新詮釋故事的能力都讓我讚嘆,生動地呼喚著我進入這一陌生場域,對我來說是觀影體驗上的解放,看得有夠舒壓。 ▂▂
包含一大堆劇透,和關於電影內容的碎碎念,這是一部不錯的藝術作品。
Thumbnail
以一起嬰兒販賣事件為主軸,講述一群社會邊緣人聚在一起,組成幸福卻轉瞬就崩毀的家庭。儘管場景搬到韓國,讓它似乎多了一點不同的化學效應,但不知道是因為並沒有一次從頭看到尾,還是情節真的太像,它所帶來的感觸並沒有原本期待的那麼深刻。
Thumbnail
「正因為沒有血緣,所以少了點期望。」 「能夠選擇自己的家人,羈絆會比較深吧。」 《小偷家族》描述沒有血緣關係的一家人;一起生活、一起旅行、一起在屋簷下「聽」著煙火的一家人。直到某次偷東西被抓包後,才被公權力介入,拆散了一家人。導演是枝裕和在本片企圖描繪何謂「家」,以及在多元成家的
Thumbnail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展出三部台灣導演以第一人稱視角拍攝的家庭紀錄片,他們以自己的家人作為拍攝對象,開啟一場對家的探索旅程。(參考展區手冊介紹) 展期|112/12/12-113/04/07 (休館日1/2、2/5、2/9(除夕)、2/10(初一)、3/4、4/1) 時間|9:3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