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國際財經概況與美中貿易會談進展
當前全球金融市場呈現出複雜的局面。儘管美國股市,特別是標普和那斯達克指數,持續創下歷史新高,但市場情緒並非全然樂觀,反而夾雜著一種「錯過恐懼症」(fear of missing out)。與此同時,美中金貿會談正在斯德哥爾摩正式登場,投資人高度聚焦其成果。
1. 關稅戰進入尾聲: 資料指出,關稅戰已「正式進入尾聲」。美國前總統川普預告,與華府尚未達成協議的國家,關稅稅率很可能設定在15%到20%。然而,許多主要貿易夥伴(如歐元區、越南、日本)已談妥協議,中國的會談也「傳出好消息的可能性遠遠大於壞消息」。這意味著整體關稅預期正在下滑。
2. 美中會談重點: 本次美中會談預計將延長8月中旬即將到期的關稅協議,並可能進一步適度調降關稅。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過去關稅戰激烈之際,「上半年中國的出口是創下了歷史新高,6月累積的出口總額高達兩兆美元」,顯示中國貨品仍大量流入美國市場。本次會談的重點還包括中國是否會重新進口美國的煤炭、原油和液化天然氣,以及大量採購黃豆。3. 美方釋出善意與其影響: 美國方面釋放了多項善意,包括解凍了對中國的技術出口限制(如EDA軟體和輝達H20晶片出口的解封)。為達成協議,美方甚至「拒絕賴總統在紐約停留」的過境計畫,這被解讀為中方施壓的結果,以及美方為促成談判而做出的讓步。然而,此舉也引發部分擔憂,馬歇爾基金會的葛萊特指出,川普的這些措施「是非常明顯的向北京示弱,不但會削減對於中國的組合,也會鼓勵習近平提出更多對於台灣讓步的要求」。
4. 貿易協議的副作用: 儘管關稅戰接近尾聲,但已簽署的貿易協議引發了盟友的不滿。德國和法國總理均公開批評與美國達成的協議,認為這將「推高通膨,也將衝擊整體跨大西洋貿易」。歐洲本身長期面臨投資不足的問題,而現在卻要投入巨資(歐洲6000億美元,日本5500億美元)在美國進行投資,引發了國內反彈聲浪,顯示「歐盟的決定跟各國的內政上的認可感覺有一段落差」。
二、 美國聯準會與經濟展望
市場的下一個焦點轉向聯準會的利率決策會議。
1. 降息聲浪升高與聯準會內部歧見: 聯準會內部出現分歧,部分理事(如華樂和包曼)暗示支持提前降息。這可能不僅基於經濟考量,也可能與爭取聯準會主席提名有關。報導指出,聯準會主席鮑爾在民眾中的信任度僅剩37%,甚至低於共和黨議員和川普,反映出「通膨漲利率居高不下,聯準會作為技術官僚的信任基礎啊,其實正在慢慢的被侵蝕當中」。
2. 聯準會獨立性與政治壓力: 川普傾向於塑造一個相對鴿派的聯準會主席,對鮑爾施加壓力。這引發了對聯準會獨立性的擔憂,因為「你破壞獨立性就會造成美債的賣壓開始湧現,因為不相信你有能力可以管好美國財政嘛」。儘管有壓力,但目前美國經濟並未出現大規模衰退跡象,股市仍在創新高,家庭部門的資金狀況也極度寬鬆,貨幣基金市場規模已突破七兆美元歷史新高,家庭存款和現金在高利率下仍在回升,表明「家庭部門呢真的沒有因为升息而出現大規模的資金壓力,反而累積了更多的閒置資金哦」。
3. 未來通膨壓力來源:投資型通膨: 除了關稅影響,未來美國經濟面臨的通膨壓力可能來自「經濟的刺激即將發生」。主要有兩點:
- 大規模減稅計畫: 明年4月美國將迎來大規模減稅,預估將刺激顯著的消費增長,導致需求型通膨。
- 保護主義擴大帶來的巨額投資: 美國的保護主義政策導致大量海外投資轉向美國本土,例如日本5500億、歐盟6000億、沙特阿拉伯1兆、卡達5000億等,總計數兆美元的龐大資本支出湧入美國。這意味著「經濟的確很難衰退」,但也可能帶來「更進一步的投資通膨問題」。這與過去市場主要關注關稅通膨不同,現在可能轉為需求型通膨和投資型通膨。
三、 台灣經濟現況與挑戰
台灣的景氣狀況與美國不同,面臨內需疲軟的問題。
1. 景氣燈號與衰退跡象: 台灣景氣信號燈在6月份持續下探至29分,仍在綠燈區,但距離黃藍燈區僅差6分。今年以來燈號持續下行,主要衰退項目為「加班工時」以及「批發零售和餐飲業」,特別是後者收縮速度非常快,是燈號大幅下行的主因。這反映了「零售銷售的全面惡化」,部分原因是汽車買盤延後,以及內需產業在過去兩年高基期後的緩步減弱。
2. 內需疲軟與出口支撐: 資料顯示,台灣內需消費表現不佳,實體通路(如全國電、燦坤、網家、富邦媒)多數呈現衰退,即使是電商購物節也「沒有太多效應」。目前台灣景氣似乎「就靠台積電一個人撐著」,台積電以外的萬家公司「大家其實都在走疲」。儘管外銷訂單仍在創歷史新高,但動向指數已來到50以下,顯示企業對未來展望悲觀。這形成一種局面:內需不佳,但外銷良好,勉強支撐景氣。
3. 觀光與消費外流: 台灣內需消費疲軟的另一表現是「出國人數遠大於來台的觀光人數」。今年1至4月,台灣出國人次達596萬,而來台旅客僅280萬,出國人次是來台的兩倍。這不僅反映出國人消費外流,也與國旅品質下降有關。「國內物價上漲幅度也蠻快的,那個旅遊體驗感,其實越來越顯著的消退」。日幣貶值、台幣升值也導致來台成本增加,使日韓等國更具吸引力。儘管「台灣感性」在韓國流行,吸引韓國觀光客來台,但整體觀光產業復甦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四、 投資市場情緒與個人策略
當前市場的繁榮,特別是美股創新高,為投資者帶來了獨特的壓力。
1. 市場情緒的矛盾: 做空者面臨部位被軋、虧損擴大的風險;空手者則陷於「怕錯過的焦慮」,懊悔沒有進場;即使已進場者,手上的現金增多也可能導致「不甘落後,又擔心自己追高買在山頂」的矛盾。這些壓力並非來自市場本身,而是源於與他人表現的比較和自身預期的落差。
2. 回歸核心投資邏輯: 面對這種複雜局面,建議投資者應「回歸到自己投資的中心邏輯」,明確自己是週期投資者、價值投資人還是波段操作者。市場不會依照個人情緒調整節奏,真正的應對之道是「誠實面臨自己的策略,而並不是追著行情跑」。當前市場是多頭股價創新高,因此壓力通常來自於手握過多現金或選擇做空。
總結: 當前全球經濟正處於一個關鍵轉折點。關稅戰逐漸落幕,為全球貿易帶來一絲喘息空間,但巨額投資流入美國可能引發新的通膨壓力。聯準會的貨幣政策面臨內外部多重考驗,其獨立性受到質疑。台灣經濟則顯現內需疲軟的跡象,高度依賴少數大型企業支撐,同時面臨國民消費外流和觀光產業轉型的挑戰。在這樣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中,投資者更應保持清醒的頭腦,堅持自己的投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