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職場的薪資陷阱與年輕人的斜槓悲歌:當工具人不再是選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坐在咖啡廳,思考著第一篇文「職場練習簿」該寫些什麼時,
腦海中突然浮現外婆那句溫暖而堅定的話:「不要怕,就去做!沒有做怎麼會知道。」
那是幾年前,我決定離開公司、想創業時,她成為家中唯一最支持我的人。
如今,每當我在社群平台上看到那些「職場鬼故事」,心裡總是感觸良多,深有戚戚焉。

我的「出走」與市場的「薪資陷阱」

時間回到2016年的夏天,我告別了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
靠著海外朋友的協助,我投入創業的行列,並且幸運地抓住了當時那一波資訊差的紅利。
當了老闆後,我賺到了夢寐以求的自由,也大幅提升了職場自信心。
雖然我不敢自稱成功的創業家,但這段經歷讓我明白,市場的價值並非只能由企業單方面定義。

這些年來,我偶爾還是會去面試看看,不為求職,只為觀察市場的變化,了解台灣職場的運作生態。
我很慶幸依然能拿到幾份錄取通知,但最終都沒有接受,因為創業帶來的收入,確實高於這些企業給出的薪資。

正因如此,當我回想起最近的一次面試經驗,感受更為深刻。
在求職網站上,公司開出了4萬台幣的薪資,但實際面試時,卻只給出3萬2的起薪。
更離譜的是,這份工作還要我兼任行政、會計、美編,甚至連打掃和福委會雜務都要我包辦。
這種「一份薪水,多份工作」的模式,根本就是把人當成了廉價的「萬能工具人」。

配對失效:企業說缺人,求職者卻找不到工作

台灣職場正卡在一個詭異的空轉狀態。一方面,企業不斷喊缺人、找不到新血;另一方面,求職者卻投了幾十封履歷,始終石沉大海。

這看似矛盾,實則反映的是長期以來的「配對失效」現象。
企業開出的條件早已與現實脫節
—薪資過低、要求過高、不願訓練,
還期待新人能一人包辦三種職能。
他們要的不是新人,而是即戰力、能加班、沒有情緒的工具人。

而年輕人不是不願工作,而是厭倦了這種不合理的待遇與被壓榨的文化。
有人選擇轉職,有人開始接案創作,有人乾脆自己創業;
還有人,選擇了更極端的黑灰道路。
以前開玩笑的說小時候不讀書,長大當記者。
現在開玩笑的說小時候不讀書,長大當詐騙。

當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年輕人的斜槓悲歌

在台灣的職場,我們是不是常常聽到這些說法?

  • 「年輕人要多學一點,不要計較!」
  • 「現在工作不好找,先求有再求好!」
  • 「公司會給你舞台,只要你努力!」

但現實卻是:你學會了十八般武藝,公司給你的卻仍是單一且低廉的薪水。
這種「斜槓」,並非個人追求多元發展的選擇,更像是公司在免費榨取你多重能力的手段。

當行政、會計、美編、總務等職能被壓在同一份薪水上時,年輕人會感到:

  • 價值被嚴重低估:專業與努力得不到認可;
  • 看不到未來:升遷無望,薪資天花板過低;
  • 身心俱疲:超負荷的工作量導致職場倦怠,甚至影響健康。

長此以往,一種「無力感」與「絕望」悄悄蔓延開來。

當社會價值錯配,誰來填補「風險誘惑」?

在這種脫節的職場生態下,一些不肖分子便趁虛而入,利用年輕人的焦慮、無助,以及對「快速致富」的渴望,將他們推向詐騙的深淵。
台灣近期的詐騙事件層出不窮,涉案者越來越年輕,這並非單一社會案件,而是體制失衡的徵兆。

心理學上也能找到解釋:

  • 比較與剝奪感:社群媒體的炫耀文化讓年輕人感到被「甩在後面」;
  • 風險感知偏差:在高壓環境下,人更容易低估犯罪風險;
  • 從眾效應:看到同儕「好像賺到錢」,會產生跟進衝動;
  • 體制反撲心理:當覺得被體制剝削太久,有些人會反向用不正當手段「討回來」。

這並不是在合理化違法行為,而是在看見這些「選擇」背後的社會共業。

我們不該再要更多「工具人」,而是要更好的職場價值

年輕人成為詐騙犯,是整個社會的悲劇,更是制度與文化累積的副作用。
我們該問自己:

  • 企業是否願意投資人才,而不是壓榨即戰力?
  • 政府是否創造了讓人敢冒險、能學習的成長環境?
  • 社會是否給予年輕人一個值得留下來的理由?

我們不是缺人才,而是缺讓人才願意留下的條件。

職場要有價值,必須回到「合理的交換」與「彼此的信任」。

這場人才配對失效的鬧劇,如果再不正視,最終將不只是年輕人的出走,更會是企業與社會整體競爭力的崩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RosyNotes|自由寫作練習室
0會員
5內容數
這不是什麼了不起的知識專題, 也沒有宏大的主題規劃。 就是我,一個還在學著好好說話、好好表達自己的人, 想把一些心裡的感覺、觀察,還有看法寫下來。 我是怕狗又愛狗的地球人, 喜歡畫畫、拍照、吃麵麵。 一生的最愛是方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