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像你在廚房為 AI 晶片大餐撒上一撮魔法調味,讓電流智慧流動。這是《邊喝邊想》半導體系列的第五篇,上篇談電晶體如何成為心跳,這篇聚焦摻雜如何掌控原子,驅動 AI 運算。本系列共八篇,涵蓋晶圓、氧化、晶體管、摻雜、沉積、光刻、蝕刻/CMP。核心問題:如何精準植入原子,優化晶片性能?
摻雜:電流的魔法開關
摻雜是半導體製程的靈魂,通過在純矽中植入微量雜質(如硼、磷、砷),改變電導率,打造晶體管的開關功能。為什麼需要摻雜?純矽電導率極低,無法有效傳導電流。摻雜引入載子(電子或電洞),使矽能精準控制電流方向與大小。

離子束撞擊材料表面,離子植入將帶電雜質(如硼 B+、砷 As+)加速射入晶圓。部分表面原子可能濺射脫離並產生反射離子。

摻雜分為 N 型(5A族,磷,產生電子)與 P 型(3A族,硼,產生電洞)。
2. P 型與 N 型:電流的協作。摻雜分為 P 型(硼,產生電洞)與 N 型(磷,產生電子),兩者在結合成為二極體,實現電流開關。以 NVIDIA A100 GPU 為例,其採用低能量離子植入(<10 keV)與精準劑量控制(1013/cm²),打造超淺接面,使 AI 訓練速度達 312 TFLOP,較前代提升 20 倍。劑量過多(如超過 1020/cm³)會導致載子過飽和,增加漏電流與功耗;劑量過少(如低於 1016/cm³)則電導率不足,晶體管開關效率下降,影響運算速度。適量劑量需根據製程(如 7nm 或 2nm)與晶體管設計精確計算,確保電流穩定且功耗低。
3. 熱退火:喚醒原子潛能。離子植入破壞晶格,導致電性不穩定,因此需退火修復晶格並活化摻雜原子。快速熱退火(RTA,Rapid Thermal Annealing)以超高速加熱(>200°C/s)與短時間(<2 秒)處理,壓縮擴散長度,減少暫態增強擴散。例如,蘋果 M2 晶片透過 RTA 優化,每瓦性能提升 18%,支撐低功耗 AI 應用。劑量不當會放大退火挑戰:過多雜質可能導致擴散過度,形成模糊接面;過少則活化不足,降低電流效率。適量劑量與退火參數(如溫度、時間)需嚴格匹配,確保晶格修復與電性最佳化。
摻雜驅動的未來
摻雜技術讓晶片成為 AI 時代的核心,從手機語音助手到自駕車決策系統,皆仰賴精準原子控制。第三代半導體如氮化鎵(GaN)與碳化矽(SiC),因其高電壓與高頻特性,廣泛應用於電動車與 5G 設備,對摻雜劑量與均勻性的要求更為嚴苛。未來,量子電路可能涉及單原子操控,劑量過多導致能耗高、性能下降,過少則無法滿足運算需求。訂閱《邊喝邊想》,探索下篇沉積如何抹上奈米奶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