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你在海灘撿起一粒沙,這不起眼的粒子將化為 AI 晶片大餐的完美食材。這是《邊喝邊想》半導體製程系列的第二篇,上篇談晶片如何點燃 AI,這篇聚焦沙子如何變成晶圓,開啟數位旅程。本系列共八篇,涵蓋晶圓、氧化、晶體管、摻雜、沉積、光刻、蝕刻/CMP。核心問題:一粒沙如何變成承載數十億電晶體的晶圓?
晶圓,AI 的戰略基石
沙子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矽(SiO₂),看似尋常,卻是全球半導體產業的起點。經過高溫提純、結晶、切割與拋光,它被鍛造成直徑300毫米、表面平整度達奈米級的晶圓。全球99%以上的積體電路都仰賴單晶矽晶圓。為什麼是矽?因為它的四價鍵結構,讓它既穩定又可控,正是半導體最關鍵的特性。
隨著AI訓練規模爆炸式成長,晶圓產能成為新時代的戰略要地。2024年,台積電預估先進製程的晶圓需求年增率達12%,但仍供不應求。問題來了:一粒沙,如何跨越數千度高溫與原子級精度,化身為能承載數十億電晶體的晶圓?沙子的煉金術

柴可拉斯基法俗稱拉單晶:從熔融矽中拉製矽錠。
晶圓製造的第一步始於沙子的提純。二氧化矽在約2000°C高溫下與碳反應生成粗矽,再經多重化學提純,達到99.9999999%(9N)的超高純度,確保後續電晶體的穩定性。這就像精選咖啡豆,任何雜質都可能導致晶片失效。純化後的多晶矽被置於碳化矽坩堝,加熱至1420°C形成液態矽。接著,柴可拉斯基(Czochralski)成長法登場:一根特定晶向的單晶矽晶種(Seed)緩慢插入熔融矽,同步旋轉並拉出,讓液態矽沿種晶結構凝固,形成長數公尺、直徑數十公分的單晶矽錠,直徑通常為200或300毫米(12吋晶圓)。這是晶片製造的原型胚胎,確保原子排列一致,為後續電晶體製作提供完美基礎。
晶圓改變生活

拋光後的矽晶圓是科技樹的根基,準備打造晶片。
晶圓是 AI 晶片大餐的起點,支撐手機、5G、自駕車。2020 年晶片荒因晶圓短缺,影響汽車與醫療設備。晶圓就像食材,平凡卻奠定科技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