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像你在廚房為 AI 晶片大餐調理底醬:一層二氧化矽(SiO₂)薄膜,讓電流穩定流動。這是《邊喝邊想》半導體製程系列的第三篇,上篇談晶圓如何成為食材,這篇聚焦氧化如何為晶片披上絕緣層。本系列共八篇,涵蓋晶圓、氧化、晶體管、摻雜、沉積、光刻、蝕刻/CMP。核心問題:如何精準生成氧化層,確保 AI 晶片的穩定性?
氧化原理

圖中紅色標示的區域(Gate oxide),就是熱氧化所生成的 SiO₂ 薄膜。這層膜雖然看不見,卻直接影響了 FinFET 是否能展現其低功耗、高驅動力的設計優勢。
熱氧化在石英爐中進行,晶圓置於碳化矽舟,氣體(如氧氣、水蒸氣)精準輸入,添加 1–3% HCl 中和雜質。乾氧氧化生成薄而緻密的閘極氧化層(<30 奈米);濕氧氧化速率快,適合厚隔離層。Deal-Grove 模型預測厚度:初期快速生長如蛋糕結皮,後期緩慢增厚如內部熟成。台積電 3 奈米製程的氧化層提升 iPhone 續航 10%。
Deal-Grove 如何預測厚度?
1965 年,Deal 與 Grove 提出一個三階段機制模型tox2 + Atox= B(t + τ)
- tox:氧化層厚度(單位:微米或奈米),決定晶片的絕緣性能。厚度增加,漏電率降低,但過厚可能影響電晶體速度
- A:反映氧化劑擴散與表面反應的阻力。A 越小,意味著擴散或反應更快,氧化層生長初期速率更高,類似蛋糕初期快速膨脹
- B:控制長期生長速率,與氧化劑濃度和擴散係數成正比。B 越大,氧化層越快變厚,如同火力強的烤箱加速烘焙
- τ:考慮初始氧化層厚度(tox)的時間偏移。初始氧化層越厚,τ 越大,生長速率變慢,就像在已烤好的蛋糕上加層霜需要更多時間。
這公式像烘焙食譜,告訴我們氧化層厚度如何隨時間、溫度與氣體濃度變化。初期快速生長像蛋糕表面迅速結皮,後期緩慢增厚(拋物線階段)像內部慢慢熟成。
這不僅幫助工程師設計流程,更能預測時間:例如要生成 100 奈米厚度,只要代入 A、B、τ 即可預估所需時間。

General Relationship for the Thermal Oxidation of Silicon
氧化如何影響你的科技?
氧化層像防水塗層,確保晶片穩定,影響 iPhone 續航、Tesla 自駕運算與雲端 AI 訓練。投資者可關注氧化設備商如東京威力;消費者則享受更省電的 AI 工具。氧化如底醬,奠定晶片美味基礎。
氧化為 AI 晶片大餐調理底醬,支撐高效運算。未來,超薄氧化層將挑戰原子極限。氧化如何讓你的手機更省電?訂閱《邊喝邊想》,探索下篇晶體管如何成為晶片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