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濕地(Wetlands)雖然只佔全球陸地面積的 5‑8%,卻儲存了 20‑30% 的土壤碳,因此有著「自然碳倉庫」之稱。其獨特的高生物生產力、水位常年飽和與底層缺氧環境,使碳得以長期累積並封存,成為氣候變遷緩解的重要武器。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它吧!
作者|Anlln
編輯|楊采縈
製圖|Eunice—

一、濕地的特殊生態特性與碳儲存機制
濕地植物透過光合作用將 CO₂ 固化為有機物,並沉積於泥地之中。因濕地內濕潤、缺氧的環境使微生物分解率大幅降低,導致植生殘體堆積形成泥炭(peat)。泥炭地的有機碳密度高,全球涵蓋約3百萬平方公里的泥炭地貯碳量達500‑700 十億噸,甚至超越所有森林總合。
然而,若這樣的泥炭地被開發、排水後,原本封存的碳便迅速轉化為 CO₂ 或甲烷排出,變成強烈的溫室氣體排放源 。因此,維持水位與泥炭地濕潤,是避免碳釋放的關鍵之一。
二、泥炭地是什麼?如何釋放或固定碳?
泥炭是植物殘體因缺氧無法分解所積累而成的有機質。固碳效率高,但也具有高度的不穩定性:保存良好時能長期封存碳;遭受污染或乾燥後,卻變成碳源就會迅速轉變為強烈的「碳源」(Carbon Source),釋放二氧化碳與甲烷。
泥炭地乾燥後,微生物分解恢復,CO₂ 排放量顯著上升;若附帶甲烷(CH₄)排放,氣候效益更差。學界指出:「保護未受破壞的濕地,比耗時恢復已遭破壞者更具節能與碳效益」 。

三、台灣濕地保護政策與案例
而在台灣也有許多濕地。例如:
四草濕地(台南):保有紅樹林、鹽沼與潟湖等多樣棲地,自1994年開始列為野生動物保護區,2009年納入台江國家公園。
鰲鼓濕地(嘉義):原為農地,因地層下陷與海水入侵成濕地,2009年劃為水鳥保護區,現為本島最大濕地,面積1500公頃,擁有超過200種鳥類 。
此外,台灣環保署推動天然碳匯策略,計畫至2030年透過森林、土壤與海洋等自然碳儲層達成約1.36 萬噸 CO₂ 的固定量 。
四、濕地的多重功能
濕地不僅具碳儲存功能,同時具有多重生態與社會價值:
- 碳匯功能:濕地土壤碳密度平均遠高於森林,每平方米可比森林高30‑50倍;全球潮間帶濕地總碳潛勢(指某個地區、系統或生態環境能夠吸收、固定或儲存碳的潛在能力。)約25 億噸。
- 防洪與水文調節:濕地具海綿效應,可吸收與緩釋洪水,減緩極端氣候下的災害風險。
- 生物多樣性支持:台灣濕地如鰲鼓與四草提供濕地鳥類、水生植物與魚類重要棲地,維繫生態網絡。
- 水質淨化與觀光教育功能:透過濕地植物與微生物淨化水質,亦吸引教育與生態旅遊活動。
—

下週碳匯系列最後一篇即將上線!
想念永續、又想救地球?你知道有哪些大學科系正在專門研究「碳匯」嗎?
下週我們將深入解析
1️⃣ 如何對應四大自然碳匯(森林、海洋、土壤、大氣)?
2️⃣ 哪些科系與研究方向息息相關?(如森林系、海洋資源、環工、地球科學等)
3️⃣哪種人格特質適合走永續科研之路?
4️⃣ 高中生現在能參加哪些活動、營隊,探索未來方向?
敬請期待【碳匯6:那些為地球研究碳的科系】
—
參考資料:
全球儲碳量最大泥炭地 曾因缺水釋放二氧化碳 科學家警告勿輕易開發
—
高中生的循環經濟每週三、六更新✨
臉書、IG、方格子🔍高中生的循環經濟
—
#高中生的循環經濟 #高中生課外活動 #學習歷程 #循環經濟 #永續發展 #濕地 #泥地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