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我們仰望天空思索氣候變遷時,別忘了腳下的海洋也默默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海洋透過溶解與生物幫浦機制、藍碳生態系如紅樹林與海草床,成為對抗氣候危機的重要力量,值得我們投入更多保育與行動。
作者|翌庭
編輯|配合
製圖|晨峰—

當我們仰望藍天、談論氣候變遷時,往往將目光投注在森林與再生能源,但你可曾想過,那片無垠的大海,其實也默默承擔了大量二氧化碳?海洋,被譽為地球上最大的「碳吸塵器」,不只是因為它廣袤無邊,更因為它在碳循環中的獨特機制與潛藏的藍碳力量,正在成為對抗氣候危機的關鍵角色。
[當大海呼吸:溶解與生物泵的碳吸收機制]
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不只留在空氣中,有約四分之一會被海洋吸收。這個過程,主要仰賴兩個自然機制:溶解幫浦(Solubility Pump)與生物幫浦(Biological Pump)。

在表層海水與大氣的接觸中,氣體會進行物理溶解。尤其在高緯度、較冷的海水中,溶解效果更佳。這些溶解的二氧化碳會以碳酸鹽的形式暫時儲存在海洋中,但隨著水溫上升或海洋酸化,這些碳有可能被再次釋出。
而比起這樣「可逆」的儲碳方式,更有效率的是生物幫浦的作用。當浮游植物透過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後,成為海洋食物鏈的一部分,其死亡後的殘骸或排泄物會下沉,將碳封存在海底沉積物中,形成長期甚至數百年都不會再釋出的碳儲庫。這些微小生物的生老病死,構築出看不見卻極其關鍵的碳通道。

[藍碳生態系:沿海的綠金寶庫]
除了深海,海岸線的「藍碳生態系」同樣不容忽視。紅樹林、海草床與鹽沼,是自然界中碳儲存效率最高的三大系統。
紅樹林生長於熱帶與亞熱帶潮間帶,強韌的根系能穩固土壤,減緩侵蝕,同時吸納並固定大量碳。根部與周圍沉積物中所儲存的有機碳,可維持數百年甚至更久。海草床則是生長在淺海區的水下草原,不僅為海洋生物提供庇護,也透過光合作用吸收大量二氧化碳,並將碳儲存在根系與周邊沉積物。鹽沼是一種鹹水濕地,雖面積不如前兩者,但因其泥土含氧量低,有利於碳的長期封存,碳儲效率驚人。
根據研究,這些藍碳系統的碳儲存效率甚至高出陸地森林數倍以上。在氣候變遷日益嚴峻的今天,保育並擴增這些藍碳系統,無疑是大自然給我們的解方。

[臺灣的藍碳地圖:潛力未盡的藍色國土]
作為海島型國家,臺灣具備豐富的藍碳潛能。根據海洋保育署調查,從西南沿岸的茄萣紅樹林、彰化與臺南的潮間帶鹽沼,到澎湖、金門與東部海岸線的海草床,都蘊含著成為碳匯的潛力。
臺灣目前已啟動數個藍碳相關計畫,包括:盤點國內藍碳生態系分布、建立監測指標、推動紅樹林復育與非破壞性研究等。未來若能系統性整合政策資源與公民參與,臺灣有機會將這些沿海濕地與淺海地區,打造成減碳與生物多樣性並重的「自然氣候解方」實驗場。
此外,地方社區與NGO的力量也不容忽視。例如,在嘉義東石、臺南四草與屏東東港等地,已有居民自發參與紅樹林與鹽沼復育,展現出台灣在地藍碳行動的韌性與創新。

[跨國合作與氣候正義的實踐]
藍碳,不只是一種自然資源,也是一種氣候正義的體現。全球許多藍碳生態系存在於開發中國家與小島嶼國家,但這些地區卻往往缺乏資源進行監測與保育,卻要承受最直接的氣候衝擊。
因此,國際間已展開藍碳合作計畫。例如,臺灣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ICDF)與太平洋島國合作進行藍碳潛力調查,協助建立氣候調適能力;而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也將藍碳納入碳市場與碳權計算架構之中,嘗試透過經濟誘因促使更多國家投入保育。
此國際合作,讓那些沒有大量排碳、卻承受全球暖化後果的國家,能在藍碳的基礎上,取得應有的資源與聲音。藍碳,也成了「誰該為地球負責」這道難題中的公益答案。

碳中和藍圖裡,海洋不該是空白。
藍碳與海洋碳匯,提醒我們:對抗氣候危機,不只要抬頭望天,也要低頭看海。當我們願意投資復育紅樹林、守護海草床與鹽沼,不只是儲存了碳,更儲存了對未來的希望。而這份希望,不該只是留在研究報告裡,更該走進政策、走進教育,走進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選擇中。因為保護海洋,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
參考資料:
海保署展開「藍碳」功能海洋生態系評估調查及復育行動 以期達成2050淨零碳排目標
為什麼臺灣該關注「氣候正義」?──我在國際發展組織實習的深刻反思
—
高中生的循環經濟每週三、六更新✨
臉書、IG、方格子🔍高中生的循環經濟
—
#高中生的循環經濟 #高中生課外活動 #學習歷程 #循環經濟 #永續發展 #藍碳 #海洋碳循環 #氣候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