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知道森林不只是地球的肺,更是重要的碳倉庫嗎?森林透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儲存碳,成為減緩氣候變遷的關鍵力量。但當森林遭破壞,碳也會反向釋放,加劇暖化。本篇帶你揭開森林碳匯的祕密,探索全球趨勢與台灣行動。
作者|可邦
編輯|翌庭
製圖|乙酸—

你或許聽過一句話:「森林是地球的肺。」但其實,森林不只是產氧,更是地球重要的「碳倉庫」。在上一篇《碳匯系列②》中,我們從腳下的泥土出發,認識了土壤如何默默儲存碳、穩定氣候。這次,我們要把視野抬高,望向山林,探索森林如何透過光合作用吸碳、儲碳,並成為氣候變遷下最有潛力的自然解方之一。這一篇,我們就來一起解開森林吸碳的秘密、全球的趨勢,以及台灣的挑戰與機會。

[森林碳匯是什麼?一棵樹怎麼吸碳?]
你還記得在生物裡學到的光合作用反應式嗎?
6CO₂ + 6H₂O →(光能)→ C₆H₁₂O₆ + 6O₂
這個反應發生在植物葉綠體的類囊體膜系統與基質中。植物利用葉綠素吸收光能,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CO₂)與根部吸收的水(H₂O)進行轉化,合成葡萄糖(C₆H₁₂O₆),並釋放出氧氣。
在這個過程中,碳元素從氣體(CO₂)的形式被「固定」成有機物的形式,這整個將碳從大氣中吸收並儲存於生物體與環境中的過程,就叫做森林碳匯。 在碳循環的角度來看,森林扮演的是「碳的匯入端」角色,協助降低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減緩全球暖化。根據研究,一棵健康的大樹,在它一生中大約可以吸收 900 公斤的二氧化碳。當一整片森林一起「呼吸」、進行光合作用時,就像是一座天然的碳吸塵器,每天都在默默保護我們的氣候。

[砍一棵樹,排一噸碳?森林也會「吐碳」!]
別以為森林一旦吸進了碳,就會永久儲存。當樹木被砍伐、森林遭到焚燒,或長期管理不當導致退化,那些原本穩穩鎖在樹體、根系與土壤裡的碳,會隨著枯死、燃燒、分解而重新釋放到大氣中,變成溫室氣體的一部分。
也就是說:
🌳 森林一般情況下:二氧化碳被「吸進去」、碳穩定封存
🪓但近年當 森林被破壞時:碳「吐出來」,回到空氣中加劇暖化
在過去幾十年裡,熱帶雨林的快速消失讓許多地區的森林從「碳倉庫」變成了「碳排放站」。這樣的轉變對氣候造成巨大衝擊,也使得「保護森林」從地方議題,變成了各國在氣候談判桌上的焦點議題。

[綠碳是什麼?森林碳匯在碳市場裡有多熱門?]
森林碳匯也被稱為綠碳(Green Carbon),是自然碳匯的一大類別。
在近年興起的碳權市場中,綠碳受到企業與政府的高度關注,原因包括:
- 技術成熟:碳吸收量的監測與驗證方法明確
- 社會接受度高:保護森林與植樹活動容易獲得支持
- 多重效益:不只吸碳,還能保育生物多樣性、涵養水源
因此,即使每減少一噸碳都可產生碳權,森林碳權的價格通常比再生能源或節能措施更高,被戲稱為「碳市場裡的精品」。

[台灣的森林碳匯現況:以台東池上造林碳匯專案為例]
台灣的森林覆蓋率約 60%,森林對氣候減緩具備潛力,但實際上如何操作與轉換為碳權,是目前國家與企業共同努力的方向。
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是由 森崴能源與中興大學在台東池上地區合作的森林碳匯專案。
- 該專案於 2024年10月在71.98 公頃國有閒置礫石地,種植 13 萬棵台灣樟、櫸木、相思樹、肖楠等本土樹種
- 根據中興大學估算:這塊林地 未來 20 年內可吸收約 2.16 萬噸二氧化碳,並可產出約 4 萬立方米木材和碳權約 5.7 萬噸 CO₂
這是台灣首個大規模、國有地造林碳匯專案,並正式導入「自願減量專案制度」,代表台灣朝向科學化、制度化的森林碳匯發展前進了一大步。

[從森林出發,走向永續的未來]
森林碳匯不只是自然的本能,更是我們對抗氣候變遷的重要盟友。作為「綠碳」的代表,森林不僅吸收並儲存二氧化碳,還同時帶來生態、社會與經濟上的多重效益。從一棵樹、一片林地開始,每個人都有機會參與,成為永續轉型的一部分。 下週六,我們將深入沿海地景,走進藍碳世界──紅樹林、濕地、海草床如何成為「氣候守門人」?敬請期待《碳匯系列④》。
—
參考資料:
【投書】森林碳匯非台灣減碳靈藥,我國森林管理不能只考慮碳排Recessary
森崴跨足森林碳匯!旗下元杉森林打造首宗自願減量造林,估獲5.7萬噸碳權
—
高中生的循環經濟每週三、六更新✨
臉書、IG、方格子🔍高中生的循環經濟
—
#高中生的循環經濟 #高中生課外活動 #學習歷程 #循環經濟 #永續發展 #永續 #碳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