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問答 (82)《金剛經》的三句義與禪門料簡 (七之二)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七之二、「是名」(續)

《金剛經》釋「如來」之義、謂:

「『如來』者,即「諸法如』義。」(鳩摩羅什翻譯版,第十七分)

諸法生滅現象、無論:去來、動靜、明暗、青紅皂白、大小、總別、同異、堅軟、乾濕、冷熱、有情無情、愛憎取捨、⋯ 等,以均受佛光〇 照澍熙澤故、盡皆「一如」、悉為絕對真實,故稱「如來」。

然,查梵文原文,「如來」之義、實不限此:

tathāgata iti subhūte | bhūta-tathatāyā etad adhivacanam |
tathāgata iti subhūte | anutpāda dharmatāyā etad adhivacanam | tathāgata iti
subhūte | dharmo cchedasya etad adhivacanam | tathāgata iti subhūte | atyanta
anutpannasya etad adhivacanam |

tat kasya hetoḥ | eṣa subhūte 'nutpādo yaḥ paramārthaḥ |

笈多譯為:

「如來者,善實!真如故,此即是;
如來者,善實!不生法故,此即是;
世尊者,善實!道斷,此即是;
如來者,善實!畢竟不生故,此即是;

彼何所因?如是,彼實、不生,若最勝義。」

玄奘譯為:

「善現!言如來者,即是真實真如增語;
言如來者,即是無生法性增語;
言如來者,即是永斷道路增語;
言如來者,即是畢竟不生增語;

何以故?善現!若實、無生,即最勝義。」

梵文中,

指示代詞詞根tad 意為:那個、它;與英語的that、德語的das 相當。

tathā 為前述詞根之副詞化,由tad + -thā 構成,意為:如此地、如同、如;與英語的thus、德語的so 相當。其造句數例:「如此地」照亮世界、就像太陽般,「如同」雲雨、滋潤大地,「如同」月光、賜予清涼,⋯,等。

動詞gam 意為:去。

gata 乃gam 的過去分詞之陽性形式,意為:已去。

陽性名詞tathāgata 由tathā + gata 構成,意為:如此已去者、如去者、如來;相當於英語的thus gone one、德語的So-Gegangene。《金剛經》云:「『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第二十九分)

動詞bhū 意為:是、存在、成為、展現;強調本體意義、而非現象意義之存有,與英語的be、德語的bin 相當。

然,bhū 非僅是本體存有之靜態狀態,尚涵蓋「由存在、而至成為、以至展現」之動態過程,本體涵融統攝現象生成與顯現之生化流動,無論明暗、輕重、剛柔、⋯ 皆本體多樣形式之展現;

因而,可謂:tad 直指事物本體之意義,而bhū、則呈現本體內容之外顯樣態,屬tad 之動態化、具象化、外顯化、多樣化作用;

將彼置於《金剛經》三句格式之相應位格、可表為:「A;tad,bhū」,對照其符號模式:「A;〇,〇A」,益可明瞭:bhū 所以能呈現諸多樣態、而仍無違於本體內容者,乃諸法A 皆為佛光〇 貫穿故,此即《法華經》方便品中「實相印」之義。

bhūta 乃bhū 之過去分詞,意為:已是、已存在、已成為、真實的、實有的。

tathatā 為tathā 之名詞化,由tathā + -tā 構成,意為:如是性、如同性、如性、如;表事物之本然狀態。

複合名詞bhūta-tathatā 意為:已是的如是性、已存的如同性、已成的如性、真實的如性、真如。

bhūta-tathatāyā 為前述陰性名詞之屬格形式,由bhūta-tathatā + -yā 構成,意為:已是如是的、已存如同的、已成如的、真實如的、真如的。

「如來」他義、暫且不論,其第一、亦是最重要之義、即「如」。

總結以上:

「如來」(tathāgata) 者,即諸法「如」(tathā) 義,其體為「它」(tad),其用為「是」(bhū);「是」所以能為「它」之用者,以諸法A 皆為佛光〇 貫穿故,名曰「真如」(bhūta-tathatā),表為:〇A。

然,《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小品般若) 大如品第十五、卻云:「⋯ 如,如來如、不來不去,須菩提隨如、從本已來、亦不來不去;⋯

又,如來如、即是一切法如,一切法如、即是如來如;⋯

如,如來如、無障礙處,一切法如、亦無障礙處;⋯

又,如來如、一切法如,皆是一如、無二無別;⋯

又,如來如、一切處不壞不分別,一切法如、亦不壞不分別;⋯

如,如來如、不離諸法,如是如、不異諸法;⋯

如,如來如、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一切法如亦如是、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

又,如來、即是如來如,⋯」

在《金剛經》,「如來 = 諸法如」、即「如來」之定義,此處卻在「如來」後隨意添加一「如」字、云:「如來、即是如來如」,又云:「如來如、一切法如,皆是一如、無二無別」,豈非落入「無窮遞歸之迴圈」(Infinite recursive loop) 耶?

此即:

由初始值:如來(0 如) = 諸法如;

套入遞迴公式:如來(n 如) = 如來(n-1 如)。

可生成:第一代「如來如 = 諸法如」、第二代「如來如如 = 諸法如」、第三代「如來如如如 = 諸法如」、⋯,以至無窮。

實則,「如來」既是諸法A 為佛光〇 貫穿之況,表為:〇A,其本身則無需、亦無可能再被貫穿,否則,〇〇A、〇〇〇A、⋯ 之無窮回指,即意謂真如並非無上、而需被無限次穿透矣,當於本體論之悖反。

阿惟越致相品第十六、亦錯誤將「如來地」置於諸地生滅流轉之圈圚、云:「⋯ 所有凡夫地、聲聞地、辟支佛地、如來地,是諸地、於『如』中、不壞不二不別,⋯」

卻不知:「如來地」(tathāgata-bhūmi) 者,即諸地「如」(tathā) 義;因而,如來地〇A、絕非另一地B,而乃以佛光〇 照澍熙澤所有地A、將諸地虛妄、轉捨成為絕對真實之況,如此,則何能再以佛光〇 穿透如來地〇A,而謂:「是諸地、於『如』中、不壞不二不別」耶?豈非如〇〇A、〇〇〇A、⋯ 之無窮回指,而使如來地不成為「究竟地」乎?

曇無竭品第二十八、云:「善男子!諸佛無所從來、去無所至,何以故?諸法如、不動故,諸法如、即是如來。

善男子!無生、無來無去,無生、即是如來;實際、無來無去,實際、即是如來;空、無來無去,空、即是如來;斷、無來無去,斷、即是如來;離、無來無去,離、即是如來;滅、無來無去,滅、即是如來;虛空性、無來無去,虛空性、即是如來。

善男子!離是諸法、無有如來;是諸法如、諸如來如,皆是一如、無二無別。

善男子!是如唯一,無二無三,離諸數、無所有。」

前段合於《金剛經》意旨,何以後段又要蛇足、云:「是諸法如、諸如來如,皆是一如、無二無別」耶?

是證:《小品般若波羅蜜經》成立時、已形成修習《金剛經》之群體,正嘗試詮釋、編寫般若經系,從而更著重弘法實踐與經典編纂之社群活動,是以,應將《小品般若波羅蜜經》視為是解讀《金剛經》之教材,此間、亦容有未盡精準之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enlight03的沙龍
0會員
109內容數
enlight03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8/05
《金剛經》之三句格式、可簡化為: 「佛說A;即『非A』,是名A」 之表達。
Thumbnail
2025/08/05
《金剛經》之三句格式、可簡化為: 「佛說A;即『非A』,是名A」 之表達。
Thumbnail
2025/07/12
鳩摩羅什於《中論》觀四諦品第十八偈後句「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中、並未譯出主詞sā (她、那個、彼),
Thumbnail
2025/07/12
鳩摩羅什於《中論》觀四諦品第十八偈後句「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中、並未譯出主詞sā (她、那個、彼),
Thumbnail
2025/07/06
《中論》觀四諦品第二十四、第十八偈云:「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Thumbnail
2025/07/06
《中論》觀四諦品第二十四、第十八偈云:「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