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寧是一個熱愛拍短影片的年輕人。剛開始,他只是想紀錄生活,偶爾分享做菜、旅遊的片段。某天,一支拍貓咪打噴嚏的影片意外爆紅,短短三天吸引了幾十萬人觀看。那一刻,他的手機不斷震動,讚數、留言像潮水般湧來,讓他心跳加速、嘴角上揚。 從那之後,他每天醒來的第一件事,不是刷牙,而是打開後台看數據。觀看數一高,他就精神百倍;一低,他整天悶悶不樂。他開始為了「迎合觀眾」去拍自己根本不喜歡的題材,也不斷複製爆紅的公式,卻越拍越心虛。 一天晚上,他的影片表現不如預期,他在螢幕前呆坐到半夜,突然想起,自己已經好久沒有陪父母吃飯,也很久沒和朋友好好聊天。看著手機,他感到空虛,像是抓住一把水,流量帶來的快樂總是瞬間蒸發。 隔天,他做了一個決定:把手機後台檢視的頻率降到一天一次,並重新思考自己的創作目的。流量不能定義他,喜歡創作的初心,才是他想回去的地方。 預防「流量上癮症」的方法 1. 設定「非流量目標」 不要只追求數字,而是設定能衡量內容價值的目標,例如讓觀眾學會一個新知識、感受到溫暖、或產生行動。 2. 固定檢視頻率 不要每隔五分鐘就打開後台看數字。可以設定每天或每週固定時間檢視一次,避免情緒隨數據起伏。 3. 多元價值來源 除了網路成就,還要在生活中建立其他滿足感,例如運動紀錄的進步、手作作品的完成,或與家人朋友的相處時光。 4. 數據冷處理 一則內容發佈後,不急著判斷成敗,給它時間發酵。許多內容需要時間累積口碑與曝光,不是短期就能下結論。 5. 專注內容深度 與其追逐短暫的流量高峰,不如打造有生命力的內容,讓觀眾在數月甚至數年後依然覺得值得分享。 6. 培養媒體斷捨離習慣 安排每週一天不看社群數據或不發文,讓大腦暫時遠離數位刺激,重新感受現實生活的節奏。 7. 建立真實社交圈 在現實生活中與人交流,獲取即時的情感回饋,減少對虛擬流量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