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 影集】馴鹿寶貝(Baby Reindeer)

【Netflix 影集】馴鹿寶貝
引言:縱容與創傷的複雜起點
- 這部改編自真實故事的影集,直指一個讓人難以回答的倫理難題:受害者為何會縱容施暴行為的發生?
- 許多觀眾在看前面幾集時,都會對男主角唐尼的縱容與不作為感到困惑,以為是傳統驚悚片中那種「不做死就不會死」的套路。然而,影集後半段揭示了創傷心理才是這一切的幕後主因。
- 在這個充滿創傷與界線模糊的世界裡,我們或許都不是純粹的壞人,但往往也都不夠善良、不夠勇敢。
受害者情結與共謀的開端
- 兩人的關係始於微妙的共情:唐尼因為看瑪莎「很可憐」而請她喝茶。這份「憐憫」開啟了這場悲劇。
- 渴望認同的空洞: 由於過往的創傷事件,導致唐尼的內在認同感所剩無幾。渴望被認同的他,正是藉由瑪莎的無條件崇拜來確認自己的存在價值。
- 隱瞞真相的選擇: 這種對被崇拜感的迷戀,解釋了為何他在報警時,並未把所有瑪莎的可怕行為都講出來。他潛意識的隱瞞,間接影響了警察判斷事情嚴重程度的依據,也讓事件持續升級。
創傷的糾纏:性、愛與自我認同的困境
影集同時探討了唐尼過往被性侵的黑暗經歷,如何影響他當下的親密關係。
- 情感與身體的割裂: 這份創傷,導致唐尼在愛上跨性別者泰瑞時,即使情感上已經投入,身體卻因為曾經受過的傷害而放不開。他仍把泰瑞當成「男人」,使他無法享受這段關係,隨著時間的流逝,讓這段原本健康的感情陷入危機。
- 轉運的代價: 當他把自己的人生經歷訴說完後,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事業終於有了轉運的契機時,瑪莎的電話又再次響起,使得他不得不將事實告訴自己的父母,再次面對那些他試圖掩蓋的創傷。
倫理的模糊地帶:我們為什麼無法下定論?
- 這部影集之所以讓人無法簡單下定論,正是因為兩位主角的界線是如此模糊:
- 瑪莎: 我認為她只是極端地缺乏掌握愛情分寸的能力,唐尼的「玩笑話」或「一絲善意」對她而言,卻被視為一種堅定的承諾與希望。
- 唐尼: 他則只是迷戀瑪莎對他的盲目崇拜,這份崇拜能夠滿足他低落已久的自信心。
- 結論: 這份複雜的共謀,讓我們到最後都無法真心地討厭瑪莎(因為她病態下的愛與渴望),也無法徹底同情唐尼的遭遇(因為他對被崇拜的迷戀與隱瞞)。影集精準地呈現了在病態關係中,受害者與施暴者如何互相投射,最終共同沉淪。
謝謝你們看到這邊,可以幫我點個愛心、留言和我分享你們的想法,
也歡迎追蹤我,這樣就不會錯過任何一篇文章~
你的每一個愛心都是對我寫作大大的鼓勵~ ❤️
想看看我的日常,歡迎追蹤我的IG:@脩奕
單看文章很無趣,歡迎搭配我的YT:@脩奕夏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