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的數據,只計算到2025年8月11日前已入帳的金額,其它未公告、或已公告但未入帳,就等年底再作完整的統計了。
其中2024年11月開始使用「質押」增加可用資金量,且新增標的為季配高股息,因此2025年已入帳的股利才從3萬多暴增為5萬多,若扣除高股息的股利(僅靠定期定額的投入),2025年的股利只剩$30,312元,即便加上尚未公告或尚未入帳的金額,2025年度的股利總額可能仍不到4萬元。
股利是入帳金額,占比是年領股利40萬的達成率。
上圖是定期定額時間最久的目標,投入金額的折線圖,分為每月和每年兩個版本。前後合計70個月近六年的期間,累計投入$586,000元(年均$83,714元,月均$8,027元)。
2025年8月13日 02時23分補充

坦白說,這數字真的不高,但若沒有這六年的持續投入,就無法累積到這批股票,也沒辦法用這批股票透過「質押」借錢再投入。
- 上圖想表達的意思是「沒有A,就不會有B」。
- 適度且安全地使用槓桿,可以有效增加資產累積的效率。
2025年8月13日 02時23分補充
長期(10年以上)持有 + 相信持續成長的前提下:
- 單筆投入 > 定期定額
- 市值型 >高股息型
- 不配息 > 配息
若你有不同想法,你是對的。
「單筆投入 VS 定期定額」、「市值型 VS 高股息型」和「不配息 VS 配息(年配息、季配息、月配息)」,我認為就是不同場合中,要選擇適合當下的工具。
- 單筆投入的績效勝過定期定額,但單筆投入的心理障礙也勝過定期定額,為了可以長期執行投資策略,經過測試後,判斷定期定額較適合我。
- 同樣地,市值型的績效勝過高股息型,但高股息型的好處之一是,容易從「股利數字的成長」中獲得成就感,進而保持穩定的心態,長期執行投資策略。
2024年底質押借來的錢,最終決定投入季配高股息型,就是為了測試。雖說時間只經過一年不到,長期績效仍不好說,但至少「數字的成長」帶來的成就感,遠勝前五年。
正向的鼓勵和稱讚 > 負向的責備與打罵,有實際教養過小孩或寵物的,應該較能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