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又出手了,而且這次不是在談移民、不是在講牆,也不是短句諷刺,而是親自端出一份自我表功的「關稅政績報告」。他的說法很簡單、很直白──而且聽起來很完美:透過一系列針對外國進口商品的高額關稅,美國不但為國庫帶來了數兆美元的收入,還讓股市一片紅通通,投資人開心得像過聖誕節。更神奇的是,他聲稱這一切並沒有引發通貨膨脹,也沒有讓美國消費者多花錢。因為,關稅的成本——他保證——是由外國公司與部分美國企業自己吸收掉的,而不是轉嫁到人民身上。
如果只看這一段敘述,這幾乎就是教科書等級的「完美經濟操作」案例:加稅卻不傷民生,還帶來股市繁榮。難怪川普在發表這番言論時,語氣充滿了自信,甚至可以說是有點「我早就跟你們說了」的那種得意。


打臉高盛與華爾街的預測
川普特別強調,這些成果完全推翻了包括高盛在內的眾多華爾街機構的預測。當初這些經濟學家們紛紛警告,高關稅政策會直接推高物價,因為進口商一定會把額外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最終導致通膨上升、經濟放緩。
然而,川普口中的現實卻完全相反。他表示,不但沒有通膨,美國經濟依然熱絡,失業率保持低檔,股市更是一再創新高。對他來說,這是一次「我做對了,而你們都錯了」的完美反擊。對於一個喜歡用數字和成績來證明自己的人而言,這等於是一場華麗的政治秀——觀眾是全美國選民,舞台是全球媒體。
關稅的真相:誰在付錢?
但這裡的問題是——真的沒有消費者承擔這些關稅嗎?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關稅的成本分擔往往是多方的:進口商、出口商、消費者甚至供應鏈中間環節都會分擔一部分。川普的說法是「外國公司承擔了大部分的關稅成本」,聽起來像是美國完勝貿易戰。但這個結論是否經得起數據驗證,仍然值得懷疑。
例如,美國針對中國商品徵收高關稅後,不少美國零售商在短期內選擇自行吸收部分成本,以免流失市場。但長期下來,許多商品價格確實有不同程度的上漲,雖然漲幅可能不像華爾街預測的那麼誇張,但說「完全沒有轉嫁」就顯得有點絕對了。
當然,川普的政治邏輯不是要寫一篇經濟學論文,而是要塑造一個簡單易懂的故事:我讓美國賺錢了,而且沒有讓你們花更多錢。對於一般選民來說,這樣的敘事足夠有吸引力。
與鮑爾的恩怨情仇
但事情並沒有停在自誇關稅成績這裡。川普接下來話鋒一轉,把矛頭對準了聯準會主席鮑爾。他公開表示,對鮑爾遲遲不降息非常不滿,甚至放話說打算提起訴訟。雖然在美國政治制度下,總統去告聯準會主席的戲碼幾乎沒有先例,但川普一向不按牌理出牌,這種言論既能吸引眼球,又能向市場施壓,可謂一箭雙雕。
他甚至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效率低落」的問題——原本預估 5000 萬美元可以完成的某項裝修計畫,最後卻花了 30 億美元。這個數字差距之大,當然足以引起震驚,也暗示著他對現行制度下的資金運用效率極度不滿。
降息的弔詭之處
然而,這裡就出現了一個邏輯上的弔詭。如果按照川普的說法,美國經濟在他的關稅政策下依然表現亮眼,沒有通膨、股市高漲、就業穩定,那麼從經濟學角度來看,聯準會反而更沒有降息的必要。因為降息的主要目的是在經濟放緩或衰退時刺激成長,或者在低通膨甚至通縮時刺激需求。
換句話說,如果一切如川普所言那麼美好,鮑爾不降息反而是符合專業判斷的。那麼,川普為什麼還急著要降息?這裡的可能性就耐人尋味了。
降息背後的國債盤算
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降息除了刺激經濟,還能直接降低政府支付國債利息的負擔。美國目前的國債規模已經突破 37兆美元,每年支付的利息支出高達數千億美元。如果利率能夠降低,即使是 0.5% 的降幅,也能為財政節省數百億美元的利息成本。
對於川普這樣的商人總統來說,這筆帳很容易算:降息 = 減少國債利息 = 釋出更多預算去做別的事。而在競選期間,承諾「我能幫美國省錢」是一個極具吸引力的政見,特別是在國債壓力日益嚴重的背景下。
因此,川普高喊降息,可能並不只是單純基於經濟現況的判斷,而是同時在布局財政與政治的雙重利益。
後續風險與暗示
不過,還有一種解讀也不能排除——川普其實是在暗示,未來經濟可能會轉差。他雖然現在大聲宣告「經濟很好」,但要求降息可能是一種預防性舉措,提前為可能到來的經濟放緩做準備。畢竟,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從來沒有減少過,地緣政治、供應鏈變化、能源價格波動都可能在短時間內逆轉經濟走勢。
換句話說,川普的發言可能是一種「雙向話術」:如果經濟繼續好,他可以說是自己的政策奏效;如果經濟轉差,他也能說早就提醒過要降息,只是鮑爾太慢。這種話術在政治上相當高明,因為無論結果如何,他都能找到合理的自我辯護理由。
華爾街的觀望態度
對市場來說,川普的關稅政策與降息呼聲其實是兩種不同訊號。前者意味著他願意持續對外國施壓,維護美國的貿易利益;後者則意味著他希望維持低利率環境,對股市短期而言是利多。
然而,真正的投資人會更關注的是這兩者之間的矛盾:如果高關稅沒有壓抑經濟,那降息的急迫性就不高;如果急著降息,是否意味著經濟其實不像表面上那麼健康?這種矛盾會讓資金在風險資產與避險資產之間反覆拉扯。
媒體與選民的反應
在媒體層面,支持川普的保守派媒體自然會大篇幅報導他的「關稅勝利」,強調美國賺了外國的錢而不是剝削自己的人民。但主流或自由派媒體則會用更多篇幅質疑他的數據真實性,並指出關稅最終仍會反映在消費者物價上,只是時間差與幅度不同。
對選民而言,能否感受到物價壓力才是最直接的感受。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他們真的覺得物價沒什麼變化,甚至股市讓退休金帳戶增值,那麼川普的說法就會有說服力;反之,如果發現生活成本上升,他的話就會被當成誇大甚至誤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