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股市所謂的「第五波狂歡派對」是否即將結束?亦或是仍能持續?這幾日市場浮現出幾大值得注意的訊號:
- 美國 9 月降息機率極高
- 通膨數據顯現轉變
- 美國國債再創 37 兆美元新高
- 美國 7 月預算支出達歷年同期新高
- 美國就業數據偏弱
接下來,我會逐項解析這些因素背後的意涵,並探討其對美股與台股可能產生的震盪與影響。
一、美國 9 月降息機率升高到 93% 以上
最新資料顯示,因通膨降溫與就業疲弱,市場已大幅調升對聯準會(Fed)在 2025 年 9 月降息的預期。一份路透社報導指出,聯準會是否在 9 月降息的押注已快速攀升,機率一度從約 30% 飛升至 93.4% 。而摩根大通也將其降息預期由原本預估年底首次降息,大幅提前至 9 月,並預測此後將接連降息三次。此外,著名經濟學家 Jeremy Siegel 也認為降息來勢洶洶,甚至預期可能在 9 月一次降 一碼,並延續至 2026 年。另有報導指出 FedWatch 工具顯示市場對 9 月降息的估算達 93.4%,明確反映市場對貨幣政策轉向的期待。
這些跡象綜合起來顯示,若數據持續疲軟,特別在就業與通膨方面,Fed 很可能在 9 月開始寬鬆,為這輪牛市提供更多燃料。

二、通膨數據開始反映出變化
通膨是 Fed 決策最重要的考量之一。根據最新公布數據,7 月核心 CPI 月增 0.3%、年增 3.1%,略高於預期,而整體 CPI 則為 2.7%,低於預期。市場整體反應正面,預期通膨壓力逐步緩解。此外,投資者眼中美國核心通膨若維持低位,降息可能性就更強 。
若通膨數據維持溫和增長,且主要升勢來自服務業而非商品領域,Fed 對經濟轉向措施的空間將逐漸擴大。
三、美國國債再創 37 兆美元新高
美國截至 2025 年 8 月,國債已突破 37 兆美元大關,再創歷史新高。這一里程碑提前出現於國會預測的 2030 年之前,主因包括疫情期間的超額支出與近期新通過的稅改法案所加乘造成的債務激增 。
債務爆表可能帶來以下長期挑戰:
- 抑制私人投資:政府借貸加劇,利率上揚,以致民間資金被擠出 。
- 壓縮未來政策空間:更多預算必須用於支付利息,難以投入基礎建設或社會保障。
儘管經濟學家 Dean Baker 主張當前關注應放在經濟成長與就業數據,而非債務絕對值,但若債務續失控,長期風險仍不可忽視。
四、美國 7 月預算支出再創歷年同期新高
最新數據指出,2025 年 7 月美國預算赤字年增 20%,即使關稅收入激增,仍無法抵消支出擴張。關稅收入年增多達 273%,但儘管如此,整體仍債台高築。
而根據早先政府資訊,2024 財政年度(2023/10 至 2024/9)總支出達 6.752 兆美元,赤字高達 1.833 兆美元,約占 GDP 6.4%。財政支出不斷創新高,嚴重加重政府財務負擔。
五、美國就業人數偏低
目前美國就業市場明顯降溫。PCE、CPI 雖略偏弱,但對 Fed 來說,就業數據才是另一張重量級指標。摩根士丹利與多位策略師指出,就業疲軟或成為降息最核心依據 。
此情形若持續,很可能促使 Fed 優先採寬鬆政策,提前啟動降息循環。
歷史上:狂歡派對結束後,漫長衰退常發生?
從歷史角度看,每次股市高潮過後,如若政策轉向跟不上或未能消弭結構性風險,往往伴隨衰退。例如 2000 年科技泡沫崩盤,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都是由政策錯配與槓桿過度引發。但若降息到位,或能延長「派對」,推動市場再前。
LPL Financial 指出,自 1974 年以來,每當市場進入 Fed 降息周期,標普 500 平均上漲超過 30%,若非在衰退中降息,多數仍是正報酬 。但投資人亦需警惕,當市場估值過高、經濟與政策風險未解,仍可能在下一輪高檔震盪。
台灣股市是否將受到波及?
美股若正式進入降息循環,資金可能因更便宜的美元資金流動性,引導資金湧入新興市場與台股,尤其是科技與出口相關板塊。然而,若美國債務問題惡化或市場信心受損,全球風險資產皆可能承壓。
台股特別敏感於外資動向與美元利率,若美股因降息繼續上攻而全球風險偏好提升,台股可能受益。但若政策失衡或債務危機爆發,台股將不可避免承受外部壓力。
總結綜觀:
- 美國 9 月降息機率極高,具有充分市場共識與政策順風;
- 通膨數據略有緩和,但仍需觀察服務業走勢;
- 債務破 37 兆,長期風險增加,需高度警惕;
- 預算支出居高不下,赤字難以控;
- 就業疲弱為政策轉向主因之一。
整體而言,若 Fed 採取寬鬆政策,美股可能延續漲勢,但伴隨財政風險仍高、增長延續性需觀察。台股短期或有跟隨機會,但長期表現仍取決於全球資金流向與基本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