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雲嫁到龜山島,物資極度匱乏,電力永遠不足,生活貧瘠,要什麼沒什麼。羅雲就跟先生阿元說,「我們一定要搬到台灣本島,住在這裡不能生存。」就這樣,羅雲和阿元舉家搬到宜蘭南方澳,阿元也開始討海的日子。
為了生活,羅雲開了一間早餐店,有土司三明治,也有討海人能吃飽的米粉羹、披薩,一開始客人吃不出來是蔬食,吃了好幾回才發覺真相。不過客人依然上門,因為羅雲的手藝太好,抓住他們的胃和味蕾,早餐店的生意漸漸步上軌道,全家人的生活也穩定下來。羅雲說,「我的身體不好,身上的經絡好像搭錯線,做一點事全身痠痛發麻,有時痛到要躺床,那時我常去羅東針炙,針炙要插電,我很驚恐,全身冒冷汗,後來吃素後體質慢慢改善,身體也不再痠痛發麻,我就知道不能把身體當成動物的墳場。」
夫妻倆四十多歲就投入志工領域,那時阿元的腿跟腰都不好,做得很辛苦,但是他忍痛工夫一流,痛痛的做痛痛的過。有一天,阿元走路意外跌倒骨折,醫生說要開刀,沒想到手術後意外治好跛腳,連腰椎也能挺直了,阿元直呼不可思議。「從前我騎摩托車,一隻腳都要在地上拖,抬不起來,開刀後,有一天我發現竟然能盤腿,從前我都告訴自己能活到六十歲就是上天特別優待,現在我已經七十八歲了,做了三十多年的志工,越做越健康。」
兩夫妻每天都會搭縣府免費巴士到環保站拆二手回收物,一下子拆玩具,一下子拆兒童坐椅,以及電熨斗電鍋等各種壞掉的家電用品,拆得渾然忘我,像老僧入定。假日沒做回收,阿元就在家烘焙咖啡豆,那是他的興趣,他也學會煮咖啡,煮給家人喝朋友喝志工喝,從一個內斂低調不多話的宅男變成開朗愛分享的「交際男」,這些變化,他的兒子女兒最有感受。女兒說,「爸爸做志工變得很開朗,也勇於表達,人生從無聊的黑白兩色變成多彩多姿的顏色。」
老智者說,「是日已過,命亦隨減」,過了一天,命也就少一天。有兩個老人知道自己僅剩一百天,其中一位積極把握時間行善造福,另外一位哀聲嘆氣在家等那一天的到來,不同作法有不同的結果。有做有得,做多少全部收進我們的福氣存款簿,所以福是做來的,不是求來的。就像上述羅雲與阿元,從無福做出了薄福,再從薄福做到厚德載物。
#知福惜福再造福
#茹素
#戒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