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金錢的誕生與承諾
想像一下:當STC的價格高於1美元時,系統會自動發行更多STC,讓價格回落;反之,如果價格低於1美元,就會銷毀一些STC,並用恆核來支撐。這聽起來像魔法,但其實是基於供需經濟學的數學模型。艾倫的團隊還建立了一個「恆星基金會」,他們用投資者募集的資金購買了比特幣和其他加密資產作為後備儲備,以防萬一。
我們的男主角,湯姆,一位普通的辦公室職員,被這個系統迷住了。他在2025年的股市低迷期,將自己的10萬美元積蓄全部投入STC。「這是未來的錢!」湯姆對他的妻子莉莉說,「它穩定、安全,還能賺取高利息。」莉莉有些猶豫,但看著湯姆興奮的眼睛,她也跟著投了5萬美元。他們不是唯一的投資者——全球數百萬人湧入這個系統,STC的市值迅速膨脹到數千億美元。
在這裡,我們來科普一下:穩定幣如STC(類似真實世界的TerraUSD)並非真有等值的美元躺在銀行裡。它是「算法穩定幣」,靠市場信心和套利機制維持價值。當有人買入STC時,他們的美元實際上是用來購買系統內的資產或代幣,這些錢流向了賣出的人——可能是早期投資者或創辦人。錢並沒有「消失」,而是轉移了所有權。
第二章:裂痕的悄然出現
一切看似完美,直到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市場傳聞開始散播:有人在大量拋售STC,導致價格微微滑落到0.99美元。湯姆刷著手機新聞,心想這只是暫時波動。恆星基金會迅速回應,他們動用儲備的比特幣,價值約30億美元,來買回STC,試圖穩定價格。這是他們的應急計劃:賣出比特幣換取美元,再用美元買回STC,讓價格回升。
但科普時間:比特幣本身就是波動性資產。當基金會賣出比特幣時,那些比特幣的買家(可能是其他投資者或交易所)用他們的美元支付給基金會。這些美元接著用來購買STC,從而推升STC價格。但如果市場恐慌加劇,這就像用沙子堵住堤壩的裂縫——暫時有效,但無法持久。
湯姆試圖安慰莉莉:「基金會有比特幣儲備,他們會處理好的。」但內心深處,他開始擔憂。事實上,早期的投資者和艾倫·凱斯本人已在崩盤前悄悄賣出大量STC和恆核,將數十億美元轉入私人帳戶。這些錢來自後來投資者的買入——像湯姆這樣的散戶。他們的錢並沒有蒸發,而是流向了那些「及時離場」的人。
第三章:黑洞的吞噬
崩盤來得迅猛而無情。一夜之間,STC價格從0.90美元暴跌到0.10美元,恆核的價值也幾乎歸零。湯姆盯著螢幕,無法相信:他的10萬美元現在只值1千美元。莉莉哭了起來,「我們的錢呢?它去了哪裡?」
讓我們詳細解釋這個科普核心:錢不見了,但其實沒「不見」。在加密貨幣世界,價值是基於市場供需和信心的虛擬概念。當湯姆買入STC時,他的美元去了賣給他STC的人的口袋——可能是艾倫團隊或早期投資者。這些人可能用那些錢買了房子、股票,或轉成其他穩定資產。
崩盤時,發生了「死亡螺旋」:STC價格跌,系統發行更多恆核來支撐,但恆核也跟著崩盤,導致更多人拋售。基金會的比特幣儲備被賣光,那些比特幣的買家用美元支付,錢又流向了基金會,但基金會用來買回STC的錢,最終還是進了那些在低價賣出STC的人的帳戶——往往是恐慌拋售的散戶,但更多是套利的鯊魚。
從宏觀看,總美元量沒變。假設整個系統市值從600億美元崩到零,這600億不是真錢消失,而是「市值蒸發」——就像股票市場崩盤,股價跌但錢去了賣出的人。真實案例如TerraUSD(UST)和LUNA崩盤,估計損失600億美元,但這些錢主要流向了創辦人Do Kwon和早期賣出者,他們在崩盤前套現。 基金會賣出的30億比特幣,錢去了購買比特幣的投資者手中。
湯姆後來了解到,艾倫·凱斯在崩盤前已將資金轉移到離岸帳戶,價值數十億。 那些錢原本是湯姆們的投資,現在成了凱斯的私人財富。他們的「損失」是因為持有的STC和恆核價值歸零,但錢本身已轉移。
第四章:殘骸中的啟示
數月後,湯姆和莉莉坐在公園長椅上,回顧這場災難。湯姆成為了一名金融教育講師,他用自己的故事警告他人:「錢從未消失,它只是換了主人。在加密世界,信心就是一切。一旦信心崩潰,價值蒸發,但真金白銀總是流向那些先知先覺的人。」
莉莉點頭,「我們學到的是,沒有免費的午餐。穩定幣聽起來完美,但背後是人類的貪婪和恐慌。」
在數位大陸的廢墟中,一個新系統又在崛起。但湯姆知道,歷史總會重演——除非人們真正理解錢的去向:它永遠在流動,從晚到的輸家手中,滑向早離的贏家。
這就是錢的幻影之旅:不是消失,而是轉移。記住,投資前,多問一句:「如果崩盤,我的錢會去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