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菁華開示 - 念佛是用佛號取代煩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漏盡比丘」,漏是煩惱的代名詞。古時候,現在也不例外,古時候就有比喻,譬如我們這個茶碗,這個茶碗盛茶的、飲料的,如果下面有破損,你盛的東西都漏掉,都漏失了。佛說我們的心就像一個盛水的杯子一樣,現在有煩惱,煩惱就是漏洞,你所修的這些功德全漏掉,這真煩惱,功德接不住。從哪裡漏掉?從貪瞋痴慢疑漏掉,這五個洞,這五個是大洞,還有小的,怨恨惱怒煩是小的。你看有大洞、有小洞,盛一點點東西都漏光。佛這個比喻是真好。那怎麼辦?我們必須把這個洞堵塞住,我們修的功德就能保存得住。


所以漏是煩惱的代名詞。根本煩惱是貪瞋痴慢疑,隨煩惱怨恨惱怒煩,這東西平常不能有。可是這煩惱已經在自己心裡面生了根,隨時它會發作,當它發作的時候,你要有高度的警覺心,你才能防止。古大德常常勸導我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是什麼?就這些煩惱,它起來不怕,你要覺悟得快。覺悟什麼?把它轉過來。修淨土法門的人就用這一句佛號,貪心起來,立刻就發覺,阿彌陀佛把它取而代之,讓這個貪念不能再繼續增長,這個念頭馬上就消掉。不順心的事情,瞋恚心生起來,這念頭才一動,第二個念頭,南無阿彌陀佛,把瞋恚心伏住,這叫真修行。這種念佛人是真會念,你看念念把煩惱伏下去,伏久了煩惱自然就沒有了。


不會念佛的人,口裡面念佛,心裡面還生煩惱,那不會念,他伏不住,讓煩惱把你念佛的功夫全破壞了。所以念佛功夫不得力,道理就在此地。由此可知,修行真的是要先斷煩惱,然後修行功夫就得力。


用什麼方法來伏煩惱?還是要用佛教給我們的辦法。佛教的辦法很多,八萬四千細行,那都是方法。無量方法裡面,實在講,最殊勝的方法,最簡單的方法,最實用的方法,無過於這一句佛號。不管什麼煩惱起現行,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不論什麼事情,只要念頭才動,第二個念頭就是阿彌陀佛。這個好,一方面可以把煩惱伏住,另外一方面跟阿彌陀佛路線接上了,一向專念,求生淨土,這個線接上了,這是無比殊勝的修學方法。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慧林無畏.金剛安樂
7會員
727內容數
歸依自心三寶: 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
2025/08/30
★出家要修行,不爭對不對,道心才會堅固。 ★人家叫你這樣做,你就這樣做,頭腦也不會去想別的法子,這樣比較好修行。 ★這個臭皮囊是借給我們住的,但我們卻往往為了它,造無量無邊的惡業。 ★我們團體能莊嚴,私底下也莊嚴自己,無論在哪里都莊嚴,如課誦時,外來人看大家都很莊嚴,會對佛教有
Thumbnail
2025/08/30
★出家要修行,不爭對不對,道心才會堅固。 ★人家叫你這樣做,你就這樣做,頭腦也不會去想別的法子,這樣比較好修行。 ★這個臭皮囊是借給我們住的,但我們卻往往為了它,造無量無邊的惡業。 ★我們團體能莊嚴,私底下也莊嚴自己,無論在哪里都莊嚴,如課誦時,外來人看大家都很莊嚴,會對佛教有
Thumbnail
2025/08/29
「即身便是菩提華果,即心便是靈智,亦云靈臺」。這個話意思講得深。什麼叫即身便是菩提花果?菩提的花是菩薩,菩提的果是成佛,這從相上說的,即心是從性上說的,相是幻有,性是真空。   又說,大乘教上常說一念不覺,一念不覺就是根本無明。這也是個很重要的課題,就是無始無明,一念不覺是無始無明。這一念就
Thumbnail
2025/08/29
「即身便是菩提華果,即心便是靈智,亦云靈臺」。這個話意思講得深。什麼叫即身便是菩提花果?菩提的花是菩薩,菩提的果是成佛,這從相上說的,即心是從性上說的,相是幻有,性是真空。   又說,大乘教上常說一念不覺,一念不覺就是根本無明。這也是個很重要的課題,就是無始無明,一念不覺是無始無明。這一念就
Thumbnail
2025/08/29
《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一部非常不可思議的殊勝經典,是佛經中的孝經。佛在忉利天為母說法,集結無量無邊諸佛菩薩、天龍八部前來,一同讚歎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無盡悲願。由此可知,讀誦《地藏菩薩本願經》會有無量無邊的諸佛菩薩、天龍八部前來護佑,常常唸誦、隨時唸誦,福至家門,吉祥平安。
Thumbnail
2025/08/29
《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一部非常不可思議的殊勝經典,是佛經中的孝經。佛在忉利天為母說法,集結無量無邊諸佛菩薩、天龍八部前來,一同讚歎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無盡悲願。由此可知,讀誦《地藏菩薩本願經》會有無量無邊的諸佛菩薩、天龍八部前來護佑,常常唸誦、隨時唸誦,福至家門,吉祥平安。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