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器】
在進電影院看「凶器」之前,我對這部電影的印象,其實只來自於臉書上的一個預告片段,畫面中一群小朋友做著 Naruto run 一路狂奔,讓我心裡不禁疑惑:「這到底在幹嘛?」接著又看到劇情簡介:一個國小班級的學生在某一晚全數消失,只剩下一位名叫 Alex 的學生倖存,這樣詭譎的設定立刻勾起我的好奇心,也成為我走進電影院的原因。
這部電影最「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它說故事的方法。
一般的驚悚片往往是線性推進,隨著單一角色的行動揭開謎底,但「凶器」卻採取了多人視角的敘事方式;導演運用多個角色的眼睛與經歷,將事件的片段拼湊起來。劇情不是直線往前,而是像同心圓般層層擴展、抽絲剝繭,讓觀眾一步步接近真相。這樣的安排,讓我在觀影過程中彷彿也參與了解謎,沉浸感十足。
雖然這是一部限制級電影,片中確實存在一些恐怖和血腥的畫面,但比例並不算多,大部分觀眾應該都能接受;導演明顯更專注於心理懸疑與氛圍營造,而非單純靠血腥堆疊驚嚇效果,這種處理方式,反而讓恐怖感更貼近人心。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是最後的收尾,明明是一個相當驚悚、甚至有些噁爛的橋段,但導演卻選擇用近乎「喜劇」的方式來包裝。
這種強烈的反差,不只削弱了血腥的衝擊,反而讓結局呈現一種前所未見、無可比擬的荒唐感,我必須承認,這樣的處理完全打中了我的胃口,我超愛!
「凶器」是一部顛覆我對驚悚片印象的作品,它沒有單一路線的推進,而是用多人視角拼貼出一個詭譎的謎團;它沒有靠大量血腥堆砌,而是透過氛圍與結局的荒誕來震撼觀眾。
這是一趟不尋常的觀影體驗,既讓我心跳加速,又讓我在最後會心一笑。
對我來說,「凶器」已經不只是單純的驚悚片,更是一場導演與觀眾之間的解謎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