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島國觀察室
一、導言:娛樂與意識形態的模糊邊界

當你身邊的人開始把「馬鈴薯」說成「土豆」,「影片」說成「視頻」,「飛彈」說成「導彈」,滿口的「老鐵!哥們!家人們!」,小孩的幼兒園表演歌曲變成「抖音歌曲」,甚至連低俗的「黑桃A」也成為熱門曲目時,文化入侵早已產生效果。難道這就是所謂的:推動雙語教育嗎?
近年來,即便台灣未全面開放 TikTok 與小紅書,但這些平台上的短影音內容透過二創與再剪輯,仍大量出現在 YouTube Shorts 和 Facebook Reels。無論年輕人在滑短片,或中年人在臉書瀏覽,幾乎都在不知不覺中接觸到相似的文化敘事與主題。
這些看似無害的娛樂,若搭配演算法的推播邏輯,就可能成為一場隱形的文化戰場。

二、數據現象:短影音的侵入力量
根據 2025 年《台灣數位媒體使用調查》,YouTube 已是主要的資訊來源(使用率 46%);Facebook 仍維持 37% 的滲透率,TikTok 和 Instagram 在年輕世代的上升趨勢明顯。儘管政府限制軍公教裝置使用 TikTok、小紅書,但民間使用仍無法受到有效控管,二創內容透過再製廣泛流傳。
這些短影音以以下特性獲取注意力:短、快、刺激、互動高。正是演算法喜歡的類型,也因此比國際深度新聞更易觸達大眾。

三、演算法機制如何助長情緒化內容?
平台普遍優先推送「情緒強烈」的內容:無論是政治對罵、民族主義口號,還是社會衝突短片,其高互動率成為演算法偏好的目標。這些片段常被包裝為娛樂,實際上潛移默化中塑造了社會對立與仇恨。
正如明居正教授指出,中共策略不需直接說服,而是透過媒體操作製造台灣社會的兩端極端化,讓理性中間人逐漸消失,中共得以坐收漁翁之利。

四、世代差異下的共通脆弱性
- 年輕族群:依賴短影音獲取資訊,世界觀碎片化、淺閱讀,容易被娛樂化敘事帶偏。
- 中年族群:即使不直接使用 TikTok,也因臉書推播接觸外國短片,潛移默化影響認知。
- 年長族群:對內容來源辨識不足,不明究竟「中立資訊」其實來自再包裝平台。
不同世代雖有不同接收渠道,卻都落入演算法推播的同一陷阱。

五、各國的因應措施
- 美國:國會多次討論封禁 TikTok,部分州政府禁止公務裝置安裝,聯邦層級則要求平台改善數據安全,防範中國影響力。
- 歐盟:通過《數位服務法》(DSA),要求平台揭露演算法邏輯與廣告來源,並設立「演算法透明中心」,若違規最高可處以全球營收 6% 罰款。
- 日本:強調「數位教育」與「媒體識讀」,教育部將媒體識讀納入課程,並推動研究短影音對青少年認同的影響。
- 台灣:數位發展部要求平台提交透明報告、依《詐欺犯罪危害防制條例》下架詐騙廣告,並推動「全民媒體識讀」課程;同時限制軍隊、公務體系使用 TikTok、小紅書。

六、各國執行困難與落差
- 美國:封禁 TikTok 面臨言論自由與青少年用戶壓力,至今無法全面落實;數據安全疑慮也因企業遊說而進展有限。
- 歐盟:雖有嚴格法規,但平台往往以法律程序拖延;透明報告流於形式化,內容複雜難以檢驗。
- 日本:媒體識讀課程成效屬長期累積,短期內無法改變短影音對青少年娛樂化、淺層化的使用習慣。
- 台灣:數發部的透明報告缺乏獨立驗證,子法雖規定 24 小時下架不實廣告,但平台常以技術流程拖延;媒體識讀課程推廣速度有限,成人與長者族群難以觸及。整體政策停留在「軟性規範」,缺乏具體懲罰與強制力。

七、數發部的因應:安全有,文化空
(一)現有措施:
數位發展部的主要作法集中在「反詐騙」與「資訊安全」:要求平台提交透明報告、驗證廣告來源,禁止軍隊與公務體系安裝 TikTok、小紅書;並與教育部合作推廣「全民媒體識讀」課程。
(二)主要不足:文化滲透的空白
然而,這些措施無法真正觸及短影音的文化滲透問題:
- 政策焦點錯位:多把短影音視為「詐騙/假訊息」問題,忽略價值觀輸入與情緒操弄。
- 缺乏演算法治理:未規範平台揭露推薦邏輯,對敏感內容推播缺少管制。
- 文化面缺口:對小紅書、抖音內容透過 FB/YT 再製流通的「間接滲透」,完全沒有回應。
- 成效難以檢驗:即使平台提交報告或被開罰,並不能衡量台灣人接觸短影音、被文化影響的程度是否下降。
(三)批判重點:安全有餘,文化不足
數發部的政策核心仍停留在「安全防護」,而對於「文化滲透」與「社會分化」則無法對症下藥。這種「重技術、輕文化」的政策結構,使得台灣雖然表面上有制度,但在文化戰的領域中,卻幾乎是赤裸裸地暴露在風險之下。
(四)專家觀點:文化安全即國家安全
中山大學郭育仁教授指出:中國對台影響早已不僅是軍事威脅,而是透過媒體、文化輸入與心理戰影響台灣社會的認知基礎;若政策只關注技術面,而忽略文化面,等於放任「內部共識被侵蝕」。
同樣,政大傳院學者則提醒,短影音的本質是「情緒傳播」,若政府僅把它視為假訊息的一種,將無法處理背後更深層的社會分化風險。


八、我們應該怎麼辨識?
面對短影音帶來的文化滲透,除了等待政府與平台改善,我們自己也需要建立「資訊免疫力」。以下幾點是最基本的自我防護:
- 觀察推薦機制:當某一類影片突然大量出現時,先意識到這是演算法推播,而非現實唯一真相。
- 檢查來源與立場:點進帳號首頁,檢查其長期輸出的內容是否「一面倒」,避免被單一立場洗腦。
- 保持資訊多樣性:不要僅依賴短影音,應搭配新聞、專業媒體、國際資訊,避免視野被壟斷。
- 辨識情緒觸發:短影音常透過憤怒、恐懼、驚訝來吸引點擊。當情緒被挑動時,停下來思考:這是事實,還是被設計的操作?

九、結語:守住理性公共領域
短影音如今已成文化戰的新戰場。若僅依靠政府或平台來解決,將始終滯後於技術與市場的速度。唯有全民一起建立「辨識能力」,才能避免被情緒化演算法牽著走。
這並非要拒絕短影音,而是要學會「看清它的規則」。唯有如此,台灣社會才能守住理性的公共領域,不被文化滲透逐步瓦解。
參考資料
- 中央社,《數位發展部要求平台提交透明報告》,2025 年 3 月。
- 台北時報,《MODA pushes scam prevention rules》,2025 年 5 月。
- Taiwan News,《Taiwan bans TikTok on government devices》,2022 年 12 月。
- 中央社,《數發部將 Threads 納入反詐條例規範》,2025 年 6 月。
- 數位發展部公告,《Meta 違反廣告揭露規定,裁罰 1,500 萬》,2025 年 7 月。
- 路透社,《US Congress debates TikTok ban》,2024 年 11 月。
- 彭博社,《TikTok ban faces legal, political hurdles》,2024 年 12 月。
- Politico,《EU Digital Services Act enforcement details》,2023 年 9 月。
- NHK 報導,《日本教育部強化媒體識讀教育》,2024 年 10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