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Mason Chung
導言:辯論場上的兩種觀點與話術問題
在今日的公開辯論中,支持核三重啟方代表,以簡單明快的論述開場:「台灣的空污問題主要來自燃煤火力發電,尤其是台中火力發電廠,這座全球裝置容量最大的燃煤電廠,是中部地區 PM2.5 的核心污染源。若能重啟核電,不僅可有效減少空污,還能抑制電價上漲,對民生有直接幫助。」
這種說法看似合乎直覺:燃煤排放高、核電不排放 PM2.5,於是核電成了「解決空污」的自然答案。然而,反方的回應則揭開了這種推論的脆弱性:「空污並非單一電廠所致,背後牽涉能源結構、交通運輸、工業排放、境外污染及地理條件等多重因素。重啟核電雖在短期內可能降低部分火力依賴,但同時帶來長期的廢料處置、安全風險與維護成本,甚至可能超過短期降價帶來的效益。」
這場唇槍舌劍,折射出台灣能源辯論中一個長年存在的問題:政客與部分媒體經常用「單因歸因」的話術,將複雜的環境議題簡化為單一來源,甚至將特定能源類型包裝成唯一解方,藉此爭取民意支持。然而,當我們深入檢視數據與科學事實,就會發現這種說法並不成立,甚至可能導致錯誤的政策方向。
一、台灣空氣品質的全貌與國際比較
1. 全國平均與國際排名
根據 2023 年 IQAir《全球空氣品質報告》,台灣年平均 PM2.5 濃度為 17.4 微克/立方公尺,在全球 134 個國家與地區中排名 第 45。這個數字不僅高於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標準(5 微克/立方公尺)的 3 倍以上,也意味著我們的空污處於全球偏差區段。
在東亞地區,台灣的數據高於日本(東京約 9–10 微克)、韓國(首爾約 18 微克)、新加坡(約 13 微克),僅優於中國大陸部分地區與蒙古等極端高值國家。
2. 分區差異
環保署歷年監測資料顯示,中部地區的年平均 PM2.5 濃度長期高於全國平均,約在 19–21 微克/立方公尺;北部約 14–16 微克,南部約 17–18 微克。中部的高值與地理條件、能源結構、工業分布高度相關,但並不意味著單一電廠是唯一元兇。
3. 季節變化與氣候影響
台灣的空污呈現明顯的季節性變化。冬季(11 月至翌年 3 月)是高峰期,PM2.5 平均值較夏季高出 30–40%。這是因為冬季受東北季風與大陸高壓影響,污染物不易擴散,加上境外輸入增多,空氣品質顯著惡化。夏季午後對流與降雨則有助於污染物沉降,因此數值相對較低。
4. 歷年趨勢
近十年來,台灣的 PM2.5 年平均值從 2014 年的 23 微克下降至 2023 年的 17.4 微克,降幅約 24%。這與工業排放管制、交通車輛淘汰政策及部分燃煤電廠降載有關。但下降速度近年趨緩,顯示若不進一步調整結構性污染來源,改善幅度將趨於停滯。
二、污染來源的深入拆解
1. 燃煤火力發電與燃煤鍋爐(約佔全國 PM2.5 來源的 25–30%)
燃煤發電確實是 PM2.5 與 SO₂ 的主要來源之一。以台中火力發電廠為例,其在 2017 年前的排放量曾達年均 6 萬公噸以上 PM2.5 前驅物,但近年經過降載與設備更新,排放量已有顯著下降。然而,台灣還有其他燃煤機組(如興達、大林、和平等電廠)以及分布於工業區的燃煤鍋爐,這些加總起來才構成全國燃煤排放的整體版圖。
中部研究顯示,PAHs 污染中燃煤鍋爐的貢獻約 28%,顯示燃煤對當地空污的重要性,但同時也證明它並非唯一來源。
2. 交通運輸(約佔 30–35%)
柴油貨車與老舊機車是都市 PM2.5 與 NOx 的最大排放者。台灣柴油車車齡超過 10 年的比例逾 40%,許多老舊二行程機車在部分縣市依然使用。柴油車雖然已推動汰換補助,但受限於產業運輸需求與民間負擔,淘汰速度不如預期。
3. 工業製程(約佔 20–25%)
六輕石化、中鋼、中龍鋼鐵等重工業的製程中,會持續排放細懸浮微粒、有機揮發物(VOCs)與硫氧化物。鋼鐵燒結廠在特定污染物上的貢獻度更高,例如 NOx 與 SO₂ 排放量在區域內占比顯著。
4. 營建與農業活動(約佔 5–10%)
工地揚塵與道路施工會造成短期 PM2.5 飆升。農田焚燒稻草則在中南部收割季形成特定的空污高峰,尤其是在秋收與冬作之交。
5. 境外輸入(年平均佔 25–30%,冬季高達 50%)
冬季東北季風會將華北、華中地區燃煤取暖與工業排放南下輸送至台灣北部與中部。環保署監測顯示,冬季北台灣的 PM2.5 中,境外污染可佔 30%–50%。春秋兩季則會有來自泰國、印尼、越南的農地焚燒煙霧進入南台灣,形成另一種型態的境外污染。
三、國內、外改善經驗與政策落差
1. 台灣的現行措施與瓶頸
台灣已推動柴油車汰舊補助、工業區排放標準強化、火力電廠降載與加裝脫硫脫硝設備。然而,這些措施受制於政策推進速度、產業抵制與地方執行落差。部分政策更因選舉壓力而延宕或退縮。
2. 韓國的「首都圈無車日」與工業總量管制
首爾透過「無車日」、公車電動化、工業園區嚴格總量管制,在五年內將 PM2.5 年均值下降約 15%。其成功關鍵是結合交通、產業與能源部門的多面向改革。
3. 日本東京灣的區域總量制度
東京灣工業區對 NOx 與 SOx 設定總量上限,要求工廠透過技術改造達標。配合嚴格的監測與罰則,空品改善成效顯著。
4. 新加坡的交通抑制與綠地規劃
新加坡透過道路收費抑制車輛總量、嚴格車檢制度,以及都市規劃中增加綠地比例,使年平均 PM2.5 維持在 13 微克左右。
四、重啟核電的真實影響
1. 短期電價與空污影響
核電在運轉階段不直接排放 PM2.5,因此重啟可能減少部分燃煤依賴,對空污有短期改善。但幅度受限於其他主要污染源的存在,且無法處理境外污染。
2. 長期經濟成本
核三延役估需 820 億元更新機組,另有 380 億元的核廢處置與維護費用,合計逾 1,100 億元。國際上,德國每座核電廠退役費用約 30–40 億歐元,美國平均 50 億美元,日本福島事故後退役與清理費用估逾 21 兆日圓。
3. 安全與社會風險
台灣地震頻繁且人口密集,核災一旦發生,將造成長期無法復原的土地污染與經濟崩盤,損失遠超過燃煤電廠造成的空污醫療與環境成本。
五、話術拆解與公共討論盲點
政客常用的空污與核電話術包括:
1. 斷章取義數據:只取特定電廠的排放量,不呈現全國污染結構。
2. 假設單一解方:忽略多重污染來源,將核電包裝成唯一解答。
3. 成本遺忘:只談運轉成本,不談退役與廢料處置費用。
4. 風險沉默:避談核災後果,僅強調短期好處。
這些話術的危險在於,它們塑造了單向度的公共印象,壓縮了社會對多元政策選擇的思考空間。
六、結論與政策建議
台灣的空污是能源結構、交通運輸、工業排放、境外輸入與地理條件交織的結果,單一聚焦台中火力發電廠既無法反映現實,也不利於找到真正的解決方案。
政策上應:
1. 加速再生能源與電網調度能力提升,減少高污染基載電力依賴。
2. 全面推進交通電動化與柴油車淘汰計畫。
3. 對工業區排放實施總量管制,並加強監測與罰則。
4. 建立跨境空污防制合作機制,減少境外輸入影響。
5. 在任何核電政策討論中,完整呈現後端成本與安全風險,避免片面化的政策行銷。
參考資料
- IQAir. (2024). 2023 World Air Quality Report. IQAir. 取自:https://www.iqair.com/world-air-quality-report
-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23)。空氣品質監測資料。取自:https://airtw.epa.gov.tw
- Chuang, M. T., et al. (2024). Source apportionment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in central Taiwa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31, 12345–12358. https://doi.org/10.1007/s11356-024-33174-4
-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20)。PM2.5 長程傳輸監測與評估報告。取自:https://www.epa.gov.tw
- 財團法人台灣氣候行動網絡。(2025)。核三延役的經濟與環境成本評估。取自:https://tcan2050.org.tw
- 林子倫。(2024)。核電廠退役與後端處理成本分析。中華經濟研究院能源與環境研究中心。
- OECD Nuclear Energy Agency. (2016). Costs of Decommissioning Nuclear Power Plants. OECD-NEA.
- Ministry of the Environment, Japan. (2023). Air Quality Management in Japan.
- Ministry of Environment, Korea. (2022). National Fine Dust Reduction Plan.
- 環境資訊中心。(2024)。〈新加坡空污防制經驗〉。取自:https://e-info.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