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島國觀察室
導言
美國期中選戰的煙硝味逐漸瀰漫,台灣再一次被推上大國交易的檯面。一方面,華府在安全議題上持續強調對台灣的承諾,凸顯印太戰略的地緣重要性;另一方面,卻在經貿政策上祭出暫定 20% 關稅,將部分台灣出口商品納入國安化的貿易框架中。這種「安全承諾」與「經濟施壓」並行的局面,對台灣來說既是考驗,也是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原本傳出的稅率高達 32%,經過數月談判降至 20%,且半導體、資通訊等關鍵產業被排入《貿易擴張法》第 232 條國安調查程序,爭取後續免稅或減稅的空間。賴清德政府選擇「不報復」的路線,一方面維持對美投資承諾,避免外交衝撞;另一方面推出短期紓困與長期韌性計畫,為產業爭取調整時間。這場關稅風波不只是單純的貿易爭端,而是牽動安全、外交與經濟的多層次博弈。要理解其中的矛盾與必然,我們必須先從美國的選舉周期與戰略運算說起。
一、關稅疊加:美國期中選舉與區域安全的交錯影響

- 期中選舉的時間與政治邏輯
美國期中選舉固定落在總統任期第二年的 11 月第一個星期二,下一次將於 2026 年 11 月 3 日舉行。雖然距離投票還有一年多,但選戰布局與議題操作往往提前一年以上啟動。期中選舉不僅改選全部 435 席眾議員,也會改選約三分之一的參議員,因此是檢驗總統施政與黨派影響力的關鍵時刻。歷史經驗顯示,執政黨在期中選舉中往往面臨席次流失的壓力,反對黨會集中火力攻擊經濟、國安與外交政策。 - 黨派立場與對外政策選擇
共和黨強調「美國優先」,傾向用關稅、單邊談判、產業回流政策展現對選民的直接好處,並在對中政策上採取高強度施壓;民主黨雖注重多邊合作與環境、勞工標準,但近年對中態度同樣趨於強硬。對台灣來說,兩黨在「安全承諾」層面有高度共識,但在經濟議題上,尤其涉及製造業、貿易逆差時,都有可能選擇向盟友施壓,換取國內的政治利益。 - 區域安全的戰略計算
在印太戰略中,台灣是連結東北亞與南海的關鍵節點。中國近年在台海、南海的軍事活動頻繁,迫使美國必須在安全議題上展現嚇阻力,例如軍艦通過台灣海峽、對台軍售、強化與日本、菲律賓的防務合作。然而,這些安全姿態並不意味著經濟政策會「從寬」,因為在國內選舉中,能直接影響票倉的往往是關稅、就業數字與本土產業的保護效果。 - 安全與經濟之間的矛盾
因此我們看到,一邊是高調的安全聲明與軍事合作,一邊卻是實際上增加盟友出口成本的貿易措施。這並不是政策不一致,而是美國政治周期下的常態反應──對外要維持戰略姿態,對內則必須交出經濟保護的成績單。台灣在這樣的結構中,必須同時應付安全議題的合作要求與經貿上的談判壓力。
二、關稅疊加的原因與脈絡

- 互惠關稅:以逆差為由的「起手式」
美國依據《國際緊急狀態經濟權力法》(IEEPA),以長期且巨額的貿易逆差構成國安威脅為由,對多個國家加徵互惠關稅。台灣被列為暫定 20%,日本與韓國為 15%,印度 25%,東南亞多國則是 19–20%。同時,美方設下「防規避條款」,若查獲透過第三地轉運規避關稅,將加徵 40% 罰稅。 - 國安調查:保留關鍵產業的談判空間
半導體與資通訊產品雖是台灣對美出口的重要支柱,但未直接列入 20% 關稅,而是納入《貿易擴張法》第 232 條國安調查,待調查結束後再決定是否課稅與稅率高低。這是政府談判的重要成果,讓關鍵產業在短期內免於直接衝擊,並保留了後續談判的彈性。 - 原有貿易救濟與合規成本的「疊加效應」
除了互惠關稅與國安調查,台灣部分產品早已面臨反傾銷(AD)與反補貼(CVD)措施,例如緊固件、鋼製螺紋桿等。再加上美國執行《防止強迫勞動法》(UFLPA)時對電子、金屬等貨櫃的扣留查驗,以及對高階晶片與半導體設備的出口管制,這些額外成本都可能與新關稅同時作用,形成實際上的「關稅疊加」。 - 選舉年的「先課後談」策略
美國這次採取先宣布稅率、再進行談判的模式,符合選戰需要──先對選民展示強硬立場,再在談判中調整細節。對台灣而言,這意味短期的不確定性會先行壓力測試市場與企業,迫使產業加快調整腳步。
三、台灣受影響的產業與數據對照

- 機械與工具機:2024 年美國首次超越中國,成為台灣最大機械出口市場,對美出口額約 58 億美元,占台灣機械出口的 24%,多屬互惠關稅 20% 範圍。
- 塑膠化工:出口量大且價格敏感,關稅直接影響美國進口商採購意願。
- 手工具與緊固件:過去已有反傾銷紀錄,易面臨多重稅率。
- 花卉(蝴蝶蘭):在美市占 46%,屬高度價格敏感型產品。
- 半導體與資通訊:占對美出口五成以上,暫列國安調查通道,短期免於直接課稅。
約四分之一的對美出口落在暫定 20% 範圍,其餘則透過國安調查或原產地規則避開,顯示衝擊集中於傳統製造業與農業。
四、國際比較:他國的受衝擊與應對

- 日本:統一 15% 稅率,保障汽車與晶片待遇,以能源合作換取條件。
- 韓國:同為 15%,確保汽車、晶片、藥品不劣於他國。
- 歐盟:採底線稅率,並用部門價格承諾換取調整空間。
- 東南亞:多在 19–20%,部分利用墨西哥 USMCA 協定轉移產線避稅。
五、賴清德政府的談判策略與成果
- 降稅與產業分流:將傳聞的 32% 壓到 20%,並把關鍵產業拉進國安調查程序。
- 不報復與投資承諾:避免外交衝突,維持長期對美合作框架。
- 急救與韌性並行:短期紓困資金、低利貸款、出口保險減免;長期協助轉型與市場多元化。
- 爭取 §232 談判籌碼:用能源、投資、科技合作作為對價,爭取未來稅率下降或豁免。
六、啟示與學者建議
- 安全承諾與經濟利益不必然同步
美國在軍事與外交層面對台灣的支持,常被視為盟友關係穩固的象徵。然而,這並不意味在經濟與貿易政策上也會一體採取「優惠」立場。安全承諾往往是戰略計算的結果,目的是維持區域平衡與嚇阻對手;而經濟措施,尤其是關稅與市場准入,則更多是針對國內選民的政治交代。美國選舉政治需要對工業州、農業州的選民展現「保護本地產業」的決心,即使這會讓盟友付出成本。 - 必須多元化市場與靈活運用原產地規則
台灣對美出口占比高,且集中在少數產業與產品,一旦美國提高關稅,衝擊會迅速放大。降低風險的第一步,是將出口市場多元化,積極開拓東南亞、歐盟、印度等新興市場;第二步,是靈活運用原產地規則,例如在墨西哥增設組裝或加工據點,利用美墨加協定(USMCA)的免稅待遇進入美國市場。 - 談判優先順序應先保護關鍵產業,再處理其他部門
在任何涉及多部門的貿易談判中,資源與籌碼都是有限的。台灣出口結構高度依賴半導體與資通訊,這些產業不僅是經濟命脈,也是安全戰略資產,因此必須放在最優先保護的位置。 - 將經濟韌性納入國安戰略,建立跨選舉年的合作框架
美國的政治周期每兩年一次選舉,政策容易出現擺盪。如果台灣的對美經濟與安全合作過於依賴單一領導人或政黨的承諾,就很容易隨著選舉結果出現不確定性。因此,台灣必須推動「跨選舉年」的合作框架,例如透過國會、州政府、智庫與企業的多層次關係網,讓合作在政黨更迭時仍維持基本共識。
七、結語
這場關稅風波是一面鏡子,照出小國在大國政治與經濟之間的脆弱位置。賴清德政府透過談判,把原本可能的 32% 關稅降到 20%,並將半導體與資通訊等關鍵產業排入國安調查程序,爭取了時間與空間。短期內,以不報復的策略維持外交彈性,並推出急救與轉型措施,確保產業不至於立即受重創。
然而,真正的挑戰在未來:如何利用這段時間完成市場多元化、供應鏈調整與制度化保障,讓台灣不再每逢政治風向變動就被動承受經濟衝擊。政治周期永遠在轉動,但國家利益必須長期穩定。
參考資料
- The White House, Further Modifying the Reciprocal Tariff Rates, 2025-07-31.
- Reuters, Taiwan says 20% U.S. tariff is temporary; separate rate for chips in focus, 2025-08-01.
- Reuters, Taiwan is continuing tariff negotiations with US, cabinet official says, 2025-08-11.
- Washington Post, Trump expands use of tariffs to reach national security goals, 2025-08-09.
-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Midterm Elections Overview, 2024-12-20.
- 財政部統計處, 2024 年對外貿易統計年報, 2025-02-25.
- Focus Taiwan (CNA), Taiwan becomes 7th largest U.S. trading partner in 2024, 2025-03-09.
- Reuters, Taiwan July exports post fastest growth in 15 years, 2025-08-08.
- MOEA, Real-Time Consultation Hotline to Assist Businesses, 2025-02-04.
- 總統府新聞稿, Remarks on U.S. tariff policy response, 2025-04-06.
- 總統府新聞稿, Remarks on interim tariff rate & support plan, 2025-08-01.
- Reuters, Japan trade deal breaks U.S. tariff template, 2025-07-23.
- Reuters, What we know about South Korea’s trade deal, 2025-07-31.
- Reuters, EU—China EV tariff and price commitment talks, 2025-07-23.
- CNA, Orchid, machinery, plastics exports affected by US tariffs, 2025-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