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宣布與 F1 展開合作,投資拍攝主題電影、競逐轉播權,並邀請七屆世界冠軍 Lewis Hamilton 擔任共同製片人。這看似是一樁關於內容與行銷的協議,實則是一場正悄悄展開的敘事主權戰爭。在這場戰爭裡,科技平台不再只是播放比賽的中介者,而開始重新定義什麼是比賽、觀眾該如何觀看、又由誰來說這場比賽的故事。
F1 正在被格式化,不再只是比賽

Netflix 以《Drive to Survive》將 F1 轉型為敘事劇集,引爆年輕觀眾市場。
Netflix 的《Drive to Survive》已經證明,F1 可以從一項競技轉化為一部劇集,並進一步成為全球敘事市場裡的現象級內容。Apple 的加入,不是為了重複這個成功範本,而是看見其背後尚未被徹底佔據的敘事入口:一群願意為角色張力與劇情弧線買單的年輕觀眾。這群觀眾與 ESPN 無關,也與傳統電視無關。他們透過演算法推薦與社群片段,建構起與比賽之間的情緒連結。他們不是等內容上架的人,而是主動搜集故事的人。
這樣的觀眾結構,對 Apple 而言,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機會。Apple 開出每年 1.2 至 1.5 億美元的高價競爭 F1 美國地區的轉播權,遠高於 ESPN 的 9,000 萬美元報價。這並非單純價格之爭,而是一場關於平台未來與敘事權重分配的較勁。Apple TV+ 雖已累積一批內容資產,卻仍缺少一套可以持續引爆話題與社群共鳴的敘事宇宙。F1 的節奏、多元角色與全球分布的粉絲社群,為這樣的宇宙提供了絕佳素材。而對 F1 而言,歐洲觀眾正逐年老化,新世代對內燃機聲浪的興奮感不再,他們需要新的轉化語法。Apple 所代表的平台式敘事邏輯,正好提供了這樣的機會。Lewis Hamilton 的角色:從運動員到敘事主體

Michael Schumacher 2025 年加入 Ferrari車隊。
Lewis Hamilton 在其中的角色,也不再只是車手。他是七屆世界冠軍,是歷史上第一位突破百勝的 F1 傳奇。但他也是種族平權的發聲者,是永續議題的倡議者,是時尚品牌的代言人。他不再只是媒體描述的對象,而是懂得如何設計自己敘事位置的敘事合作者。當他以共同製片人的身份參與 Apple 製作的 F1 電影時,這不只是形象跨界,更是權力的轉向——從被拍攝的人,變成攝影機後的合夥人。這代表 Apple 並不想只是掌握運動的影像,更要介入運動人物的敘事架構。
Apple 得到什麼?

Apple 想要的遠不止於此。它不只是爭取一塊轉播權利,而是想徹底重塑我們觀看體育的方式。對 Apple 來說,賽事不應只停留在螢幕畫面,而應該被感知、被反饋,甚至被實體化。透過深度整合自家生態系,Apple 正將 F1 打造成一種可物理觸發的觀看格式:當觀眾用 iPhone 播放賽事時,手機不僅顯示畫面,還能隨比賽節奏震動。加速時震感提升,過彎時震頻變化,超車或碰撞時則爆出突如其來的觸覺衝擊。這種 4D 體驗不再仰賴戲院,而是由 iPhone 的 Taptic Engine,將速度與緊張直接轉譯進觀眾的手心。
這不是炫技,而是觀看邏輯的重寫。比賽成為觸感、聲音與影像交織的感官劇場,而 Apple 則成為節奏的設計者。觀眾記住的,不再是誰得分或誰奪冠,而是「那個過彎震了一下」或「那次碰撞手機整個炸裂」。比賽的觀看變成一場體感主導、節奏被演算法定義的經驗設計。
隱憂與反彈
這樣的控制也開始引發反彈。Apple 曾使用 Wallet App 發送 F1 電影購票折扣推播,卻未提供關閉選項,引發用戶對隱私與平台操控的普遍不安。批評者指出,當一家公司同時扮演內容製作方、平台運營方與硬體介面控制者,觀眾還剩下多少主動權?這種三位一體的權力集中,讓「觀看」逐漸從選擇變成被設計的流程。
而當平台擁有完整的觀眾數據、觀看習慣與偏好模型,下一個問題也隨之浮現:它是否會開始反向介入比賽設計本身?如果觀眾偏好反轉劇情或特定角色勝出,這會不會開始影響比賽安排、車隊策略、甚至選手曝光?當比賽本身成為演算法驅動的娛樂商品,運動的真實性是否會逐步被稀釋?比賽與戲劇的界線,是否終將被平台壓力模糊?
F1 與 Apple 的合作,不只是一次轉播談判的結果,而是一次當代科技平台對敘事主權發動的試煉。這就是為什麼這筆高達上億美元的交易,對 Apple 來說,不是昂貴,而是必要。他們不是買 F1,他們是買入一個全新的敘事主權時代的入場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