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拿起貨架上一塊熟悉的巧克力時,可能未曾留意,其背後的原料世界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風暴。
2024年,可可價格如脫韁野馬般飆升,一度突破每噸12,000美元的歷史天價,這不僅是短期市場波動,而是一場深刻的結構性變局的開端。 價格看似在2025年有所回落,但千萬別被表象迷惑。截至2025年8月,可可價格雖較去年同期的歷史高點有所下降,但仍穩定在8,000美元以上的區間,是2023年初的三倍之多。
這清晰地揭示了市場三大結構性痛點:產地高度集中、氣候與地緣政治風險常態化,以及高價環境下的需求結構重塑。 本文將深入剖析這場變局的核心,並為身處其中的加工商與品牌方,提供一套從採購、生產到風險管理的完整生存策略。
第一部分:市場真相:告別低價時代
1.1 價格波動的「新常態」
回顧過去18個月的價格軌跡,市場的劇烈震盪顯而易見:
- 瘋狂的2024年:可可價格從年初約4,200美元/噸起步,4月衝上12,261美元/噸的歷史峰值,全年漲幅驚人。
- 高位震盪的2025年:市場並未如預期般「快速回落」。截至2025年8月15日,價格雖穩定在8,228美元/噸,但這依然是歷史性的高價位區間。所謂的「回落」,只是相對於極端峰值的修正,而非回歸舊日。

可可豆期貨價格-2025.8.14止
這背後的根本原因是連續第三個產季的供需失衡。2023/24產季的供應缺口遠超預期,不僅因為西非惡劣天氣與病害,更因為全球庫存已降至多年來的最低點。庫存/消費比已跌破40%的警戒線,市場失去了應對突發事件的緩衝機制。
1.2 成本結構解析: 壓力如何傳導?
對於一家中型可可加工廠而言,成本結構的壓力點極為清晰:
- 可可豆採購:佔總成本的 65–75%,是最大的壓力來源。豆價每上漲1,000美元,終端產品的成本壓力平均增加15–20%。
- 能源(天然氣、電力):佔比 12–15%。能源價格的波動對利潤侵蝕同樣顯著,尤其對設備較老舊的工廠影響更大。
- 合規成本:歐盟新森林砍伐法規(EUDR)的實施,預計將使每噸可可豆的合規成本增加 50–100美元。這筆看似不大的開銷,在薄利的加工環節中卻舉足輕重。
第二部分:供應鏈的脆弱性全景
2.1 產地集中:西非的「阿基里斯之踵」
全球可可供應鏈的脆弱性根植於其極端的地理集中度:
- 象牙海岸與迦納:兩國合計佔全球產量的近 70%。
- 前五大產國:合計佔比高達 85%。 這意味著,西非地區任何一次極端天氣事件、病害爆發或政治動盪,都足以撼動全球40%以上的供應。2024年的慘痛教訓便是明證:象牙海岸的降雨量比平均水平低15%,加上可可腫枝病(CSSVD)的蔓延,另有10萬公頃因樹木老化而無法生產,直接導致了全球性的供應短缺。

(左圖)可可幼苗莖部腫脹,葉片葉脈清晰。(右圖)CSSV導致幼葉出現紅色葉脈條紋。
2.2 地緣政治與政策風險
除了氣候,不穩定的政治與政策環境也為供應鏈增添了變數:
- 政局影響:西非各國的選舉、內部衝突與債務問題,都可能影響農業投資、基礎設施維護和出口流程的順暢度。
- 政策風險:產地國政府為了增加財政收入,隨時可能調整出口稅率或改變採購機制,直接增加企業的採購成本。
- 物流瓶頸:港口罷工、道路失修等基礎設施問題,不僅導致運輸延遲,更使內陸運輸成本在過去一年中上漲了超過12%。
第三部分:核心策略:從被動應對到主動佈局
在高價新常態下,企業必須放棄「等待價格回落」的幻想,轉而採取一套更為主動和精細化的管理策略。
3.1 產品組合管理:可可脂與可可粉的利潤蹺蹺板
可可豆經過壓榨後,會產生可可脂(用於巧克力)和可可粉(用於烘焙、飲品)兩種核心產品。它們之間的價格比率(Ratio)是加工商利潤的關鍵。

可可脂 與 鹼化處理後的可可粉(深色) 天然可可(淺色)
- 利潤結構:傳統上,可可脂是主要利潤來源。但在高價環境下,巧克力需求受到抑制,而烘焙和飲料行業對可可粉的需求相對剛性。這導致可可粉的價格支撐力更強。
- 庫存管理:成功的加工商不再是單純地「先生產、再銷售」,而是基於對比率的預測來管理庫存。當預期可可脂需求走弱時,應提前鎖定可可粉的銷售合約,甚至考慮將部分可可脂庫存轉為更易銷售的產品,避免資產貶值。
- 策略核心:靈活調整生產計畫,最大化兩種產品的綜合利潤,是應對需求變化的核心能力。
3.2 可可豆採購策略:超越價格的多元化佈局
單一依賴西非的時代已經過去,建立多元化的採購組合是生存的基礎。

象牙海岸與迦納:兩國合計佔全球產量的近 70%
- 品質與風味差異:- 西非(象牙海岸、迦納):產量大,供應穩定,具備濃郁的基礎巧克力風味,是成本效益最高的選擇。- 拉丁美洲(厄瓜多、秘魯):以獨特的果香和花香風味著稱,是精品巧克力的首選,價格更高但能創造產品溢價。 - 亞洲(印尼、越南):風味相對溫和,近年來在可持續性和產量上進步顯著,是供應鏈多元化的重要補充。
- 採購時機與合約: - 時機:除了關注主產季(10月-次年3月),更要留意次產季(5月-8月)的收成預測,作為調整庫存的依據。 - 合約條款:與厄瓜多、秘魯等地的合作社簽訂3–5年的長期供應合約,不僅能鎖定供應,更能通過直接合作滿足EUDR的可追溯性要求。目標是將非西非來源的採購比例提升至25–30%。
3.3 加工效率優化:向技術要利潤
在原料成本高企的背景下,提升加工效率等於直接創造利潤。
- 提升可可仁料得率:引入紅外線預處理技術,可以使可可豆在壓榨前的狀態更佳,將可可的內料得率(最終產品/初始原料)提升 2–3%。這意味著每噸原料能產出更多高價值產品。
- 精確發酵控制:投資自動化發酵系統,確保品質的一致性,可將次品率降低 15%,減少浪費。
- 副產物利用:將可可豆殼轉化為生物燃料,不僅環保,更能為工廠提供 10–15% 的能源,直接降低運營成本。
3.4 風險對沖實務:管理現金流與價格波動
穩健的財務風險管理是穿越週期的壓艙石。
- 期貨操作:不僅僅是買入套期保值。企業應利用期貨市場的價差結構(Contango/Backwardation)來指導庫存策略。例如,在遠期合約價格高於近期(Contango)時,可以考慮出售部分遠期產能,鎖定利潤。

圖片來源: Mr.Market市場先生
- 庫存策略:摒棄「越多越好」的思維。基於銷售預測和供應鏈風險評估,維持 45–60天 的動態安全庫存。過高的庫存會佔用大量現金流,在高價環境下風險極大。
- 客戶關係與合約:與核心客戶建立成本聯動的定價機制。透明的溝通,讓客戶理解成本壓力,共同分擔風險,是維持長期合作的關鍵。這比單方面提價更能贏得市場信任。
結論:轉型求生,而非等待風暴過去
可可市場的結構性變局已經發生,高價格將成為未來相當一段時間的「新常態」。那些依然期待價格能奇蹟般地回到2023年以前水平的企業,將面臨被淘汰的風險。
成功的關鍵在於立即行動,將挑戰轉化為機遇:
- 立即啟動供應鏈多元化:不要等到下一次危機爆發才開始尋找備用方案。現在就去接觸拉丁美洲和亞洲的供應商。
- 將合規視為競爭優勢:率先完成EUDR合規佈局,建立完全透明、可追溯的供應鏈。這在未來將成為贏得歐洲高端客戶的入場券。
- 以創新創造價值:投入研發,利用不同產地的風味特性,開發高附加值的精品或功能性產品,擺脫對大宗商品價格的單一依賴。
贏家將屬於那些率先適應、擁抱變化,並在這場變局中重新定義遊戲規則的企業。接下來會談談EUDR對市場的影響。如果有指名想了解的主題,也能讓我知道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