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資圈裡,「生活型選股」一直很受歡迎。很多人覺得,買自己用得到、看得到的公司最安心。常見例子像:愛吃某間餐廳,就去買該餐廳股;便利商店天天逛,就去買相關公司;平常打遊戲,就去買遊戲股。這種方式直覺、簡單,也讓人覺得「熟悉就是安全」。
但問題在於,這些方法在 台股 的適用性非常有限。更糟的是,很多人把「生活不熟悉」或「我不懂就不碰」當成不去研究產業趨勢的藉口,錯失參與成長的機會。
美股比較適合生活型選股
在美股,生活型選股確實比較有邏輯。因為你日常生活接觸到的,正是那些面向全球的巨頭公司:
- Apple:iPhone 幾乎是全球人手一支
- P&G:洗髮精、洗衣精到牙膏,幾乎每個家庭都在用
- Netflix:串流媒體覆蓋全球
- Starbucks:不只是咖啡,更是一種都市文化
這些公司不僅出現在消費者的生活裡,更同時擁有龐大的全球市場。換句話說,在美股,你的生活經驗與投資標的之間,真的有「產業與資本市場高度重疊」的基礎。
「隱形供應鏈」為主的台股結構
反觀台股,大部分上市櫃公司都是 B2B 的供應鏈角色。
你日常生活裡雖然也能接觸到一些台股公司,例如便利商店或食品飲料廠商,但它們的市場範圍多半侷限在台灣或區域,缺乏全球性的成長空間。就算很熟悉,也不代表有長線趨勢。
相對地,真正有全球競爭力的台灣企業,多半不是直接面對消費者,而是藏身在產業鏈裡,例如 晶圓代工、高階 PCB、伺服器散熱、光通訊等資通訊關鍵零組件。這些公司雖然生活中看不到,但卻是全球 AI 產業升級浪潮的受惠者。
因此,在台股如果只靠生活習慣選股,往往容易買到熟悉、穩定卻缺乏成長性的公司,甚至錯失真正的趨勢。
美股也有趨勢型股票
即使在美股,生活型選股也不是全部。像 PLTR(Palantir) 的國防與大數據平台、VRT(Vertiv) 的資料中心基礎建設,這些公司和多數人的生活經驗沒有直接關聯,卻正好代表了結構性的大趨勢。
這也說明:就算在美股,若只依靠生活經驗,仍然可能忽略真正的成長動能。
生活型選股的結構性弱點
還有一點必須提出來:生活型選股既然多半來自我們日常消費,背後往往就是消費性產品。這類產品對景氣相對敏感,業績高度取決於終端需求。
同時,消費性產品市場通常競爭激烈,缺乏明顯的技術門檻或壟斷優勢。品牌雖然能帶來短期優勢,但一旦消費者喜好改變,或者競爭者價格戰,獲利很快就會受到影響。
相比之下,台股裡真正能長期成長的企業,往往掌握在全球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位置,靠的是產業結構性需求與技術壁壘,而不是單純的消費習慣。
選股核心:聚焦趨勢
我自己是軟體工程師,照理說,最有感的投資應該是軟體或網路服務。但在台股,我選擇的卻是那些能打入產業主要供應鏈的公司。因為我很清楚:
投資的重點是獲利,而不是單純追求熟悉感。
如果投資只停留在「我用過、我看過、我懂的」,往往會忽略掉真正推動股價的產業大趨勢。
以現在的市場來說,AI 正是全球資本支出的主軸。台灣在這條供應鏈裡佔據重要位置,也不僅僅是台灣投資人耳熟能詳的「護國神山」。這些公司雖然與我們的生活經驗大多沒有直接連結,但卻很可能具備「長坡厚雪」的成長性:「坡」夠長,代表趨勢能持續多年;「雪」夠厚,代表利潤空間足以讓公司持續壯大。
所以,如果你也認為 AI 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產業大趨勢,就該思考:為什麼不主動去理解,讓這些公司成為你也熟悉的投資標的?
結語
生活型選股在美股相對合理,因為你日常接觸到的品牌背後就是全球市場;但在台股,便利商店或食品雖然熟悉,卻難以代表全球成長機會,更多潛力其實藏在「生活裡看不到的供應鏈」。
更重要的是,無論美股還是台股:
生活型選股只能作為參考,辨認趨勢才是核心。
你可以從 Apple、P&G 感受到生活中的改變,但也不要忽略 PLTR、VRT 這類與生活無關、卻代表結構性成長的公司。
在股市裡,熟悉只能帶來安全感,真正能創造報酬的,往往是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