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從市佔數據、客戶策略與實際下游應用角度切入,試圖釐清台光電在 AI 伺服器 CCL 市場的實質競爭位置。
著作權提示
基於著作權法規,本篇文章未放置任何法人報告之原始展示圖;所有數據均以文字摘要的方式呈現,並已註明資料來源。若需完整圖表,請參考原券商報告。
台光電 AI 伺服器市佔率拆解
台光電相關「市佔率/滲透率」數據一覽

雖然元大報告中延續賣方慣例,對雲端服務業者採用字母縮寫代稱(如 A、G、M 等),但透過文中對應的專案名稱與出貨節點,仍可清楚辨識對應客戶。
此外,在稍早的 6 月 15 日廣發證券報告中,也提供了 NVIDIA、Google、AWS 與 Meta 等主要 CSP 在 CCL 材料上的供應商市佔率(下圖投影片24頁)。
與元大報告相比,Google TPU 的供應認定落差最為明顯。元大指出經產業訪談推測:台光電已晉升「首供」。依據 6 月 6 日富邦投顧整理的專案時程表(圖表5),且即將量產的專案應對應 TPU v6p;然而在廣發的對照表中,該案的 CCL 供應商卻仍標示為 Panasonic。此差異說明市場對單一專案規模與份額仍有認知落差。
儘管如此,整體來看,台光電在 AI 伺服器領域的產品與客戶組合相對分散,已同時覆蓋多家核心 CSP;差異僅在個別專案的市佔比例,因此對單一案量的依賴度低,可有效削弱業績波動風險,這在近期多份賣方報告皆清楚提及。
關於 AWS 份額下滑,我有兩點觀察:
- 客戶分散策略:正如我先前在馬拉松式投資心法:不怕股價沉默,只怕公司不成長—以群電(6412)、台光電(2383)為例 中在關於「2024 年 GPU 份額被韓國斗山搶走」的段落提過:
「如果你是輝達,會選擇單一供應商,還是多家供應商分散風險?這正是台光電面臨的挑戰,也是投資者需要考慮的角度。」
同樣的邏輯也適用於 AWS。
其在 ASIC 設計一向採「主力一供+小量二供」模式,藉此維持議價空間並降低斷鏈風險。以 Trainium 系列晶片設計為例:首代由 Alchip(世芯-KY) 擔綱主要合作夥伴,第二代則改由 Marvell 接手;而市場普遍預期,2026 年初量產的第三代仍將延續雙源合作架構。基於同樣的邏輯,AWS 在 CCL 材料導入第二供應商也是合理演化,並不令人意外。
- 原料瓶頸與策略性取捨:高盛 3 月 13 日 CCL 產業報告提到,受高階玻纖布供應吃緊影響,台光電可能對部分 M8 訂單採取戰略性放棄,到今年底的市占降到70-80%。
綜合而言,AWS 市佔率的階段性波動,多屬客戶風險控管與產能配置的結果,並不改變目前台光電在高階 CCL 市場的結構性優勢。此外,包括 J.P. Morgan(5月22日)、元大投顧(6月23日)等券商近期也在報告中提及,隨著新一代 GPU(如 Rubin 世代)進入設計與導入階段,台光電在其 CCL 材料供應上有望爭取更高份額,甚至重新奪回主供地位。這也顯示市佔波動屬於短期現象,隨著台光電在高階應用中的技術與市佔優勢持續深化,長期成長趨勢仍具延續性。(註:本文推測,上述潛在GPU市佔回升與 M9 新世代材料導入有關)
從產品組合與下游驗證動能
在元大投顧 2025 年 6 月 23 日的報告中,整理了自 2022 年第 2 季至 2025 年第 1 季台光電的產品組合變化(見圖 11),清楚顯示公司營收結構已出現明顯轉型:
Infra(基礎建設)應用的比重穩步上升,從 2Q22 的約 40% 提升至 1Q25 的超過 60%。
而 Handset(手機)與 Automotive/Others(車用與其他)則同步下滑。這反映出台光電持續聚焦於高階伺服器、800G 交換器、AI ASIC 與低軌衛星等成長型基礎建設應用。

原則上,多數台 PCB 廠皆有可能是台光電的下游客戶,包括如臻鼎-KY(4958)與華通(2313)等PCB大廠。然而,必須注意的是:這些 PCB 廠本身的產品重心多偏向消費性電子(如手機、NB、穿戴等),實際上也可從兩家公司法說資料中明確對照:
- 臻鼎(2024 年產品應用營收占比):如下圖,行動通訊高達 64.2%,電腦消費 25.9%,伺服器/光通訊等應用僅 4.7%,IC 載板也僅 5.2%。即便加總仍不及 10%,顯示其營收主體仍深耕於消費性應用。

- 華通(2025 Q1 營收占比):見下圖,Mobile Phone + PC 為 34%,RF+FPC(多屬手機天線模組)占 22%,Data Center / Networking(資料中心相關)僅 3%。整體而言,以消費性與非基建領域為主體。

換言之,即便臻鼎或華通是台光電的客戶,其產品應用是否涵蓋 AI 伺服器、交換器 等基建應用,才是能否真正反映台光電現階段成長動能的關鍵。單純觀察兩家PCB公司營收變化,並不足以對現階段的產業動能進行有效驗證,也容易產生錯誤解讀。
相對來說,金像電(2368)與高技(5439)等真正參與 AI 伺服器板的 PCB 業者,才是更值得持續追蹤的下游指標;其詳細產品組合與應用領域資料公開度高,讀者如有興趣,可自行參照公開法說或研究報告深入了解。整體而言,評估台光電營運表現時,應聚焦於實際產品組合與應用落點,而非僅依傳統的大客戶名單推斷。
文章的最後,這裡提供我個人的意見, 手持裝置、PC/NB 與穿戴等純消費性電子屬景氣循環且高度價格敏感領域;車用則面臨「紅色供應鏈」等長期結構性挑戰。因此,現階段在評估標的時,我傾向避開上述應用比重過高的公司,並把重點放在具備AI基礎建設動能、產業地位相對關鍵的公司。
以上提供給各位參考。
-------------------
本文僅為個人研究與心得分享,整理自公開法人資料與產業報告摘要,並非買賣建議,針對文章提及及標示個股亦無「叫進」或「帶進帶出」之意圖。投資有風險,市場變動難以預測,請自行判斷並承擔相關風險。切勿因短期情緒或樂觀預期而忽略客觀分析。所涉數據與圖表皆非官方財務預測,實際情況仍應以公司公告為準,如文章內容涉及特定機構權益或引用不當之處,敬請來信指正,我將立即配合修正或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