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七月,俗稱「鬼月」,街頭的普渡祭典、香火繚繞,讓人感覺人鬼之間的界線變得特別薄。這時候,最應景的娛樂選擇當然是——恐怖片!#中元節 #vocus鬼抓人
以下我精選了 5 部在中元氛圍下特別適合觀賞的作品,不只是嚇人,還能從中看到文化信仰與社會心理的投射:
1. 《見鬼》The Eye
女主角接受角膜移植後,竟然開始「看見」不該看的存在。這部經典亞洲恐怖片不僅營造氛圍到位,還隱喻了人類對未知的恐懼與命運的無常。鬼月看它,就像是在提醒我們「不是所有東西都需要親眼確認」。
2. 《咒》Incantation
偽紀錄片風格,靈感來自真實台灣民間信仰,片中滿滿禁忌細節:不能拍照、不能喊名字、不能亂觸碰符咒。這部片幾乎就是一堂「鬼月生存手冊」。看完的副作用:你會開始懷疑自己手機裡的影片。

3. 《陰兒房》Insidious
靈魂出竅的孩子誤闖陰間,被惡靈糾纏。雖然是美國製作,但和東方的「鬼門開」概念異曲同工。它提醒我們:有些門,開了就關不上。

4. 《哭悲》The Sadness
表面是瘟疫+喪屍片,但比鬼更可怕的是人性失控。瘟疫讓人變得毫無理智、暴力殘酷,整座城市成為煉獄。鬼月看這部,就像是問自己:到底什麼才是最可怕的存在?

5. 《招魂》The Conjuring
根據真實靈異檔案改編,華倫夫婦與惡靈對抗的故事已成恐怖片新經典。從西方的驅魔儀式,到東方的普渡法會,文化雖然不同,但背後都映照著人類面對未知力量時的恐懼與求助。

中元節是關於敬畏、關於人鬼共存的時節。恐怖片不僅是娛樂,它們也像是一面鏡子,映照著我們對死亡、禁忌與未知的想像。
如果說普渡是給「好兄弟」的安撫,那麼恐怖片,就是給我們自己的一場心理普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