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蘭節(又稱盂蘭節、中元節、鬼節)是華人圈一年一度的重要民間節日,尤其在香港、廣東、澳門、台灣等地區十分盛行。其間「燒街衣」是最具代表性的民間習俗之一,象徵布施、孝道與敬畏自然。以下將介紹燒街衣的由來及其常見做法。
由來與意義
孟蘭節的起源融合了佛教、道教及本土民間信仰。根據佛教傳說,目連尊者救母的孝道故事是孟蘭節、盂蘭盆會主要由來——釋迦牟尼佛教弟子目連發現母親死後墮入餓鬼道,受盡饑餓之苦,佛祖勸目連於農曆七月十五日設盂蘭盆,廣邀僧眾超渡先人與無主孤魂,由是形成孟蘭節孝親、施食濟孤祈福的意義。
至於「燒街衣」的習俗,則與對孤魂野鬼(無主之靈)的施捨有關。據記載,早期人們會於盂蘭節燒紙錢、紙衣、紙紮、祭品於路邊、街頭,目的是讓世上沒有親屬祭拜的孤魂在鬼門開放期間(農曆七月)能備衣穿、餓有食,藉此保家宅平安、求心安理得。這一行為由官祭逐漸普及至民間社區,成為「街坊為孤魂施衣布施」的重要慈善公共活動。
做法流程
- 選定時間:多於農曆七月十四或十五(部分地區自初一開鬼門後至月底皆可舉行),通常傍晚或晚上進行。
- 準備物品:
- 拜祭地點:多選於路口、街巷、空地或地區指定祭場,避免在人流集中或重要出入口。
- 儀式進行:
- 點香、點蠟燭
- 陳列食物與紙紥祭品
- 誦辭告孤魂(如「有衣有食莫來擾,保佑闔家平安」等祈願語)
- 焚燒街衣及衣紙,將紙錢投入火堆,象徵送衣服金銀到陰間
- 結束後灑凈淨身,有的人選擇繞行火堆以避邪
- 習俗禁忌:
- 路人應小心經過祭拜現場,不宜踐踏祭品及紙灰。
- 不宜帶走街衣或供品,以免「陰氣」纏身。
- 忌貪玩于祭品與灰燼附近,尊重儀式與先人。
現代意義
「燒街衣」維繫著敬鬼神、佑家宅、行善積德的道德精神,既見證了民間信仰多元,也強調了慈悲、利他的社會關懷。時至今日,部分社區以更環保的方式推行施食布施、減少焚燒紙品,延續慈善與孝義核心。
孟蘭節燒街衣既是傳承孝德、行善惜福,也是街坊社會凝聚力的文化象徵,在香港這類多元社會中,至今仍然歷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