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瘋媽祖的隨想

2024/04/15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每年農曆三月,國曆四月時,全台灣最夯的事情就是媽祖遶境的活動,上至廟堂大官,下至庶民百姓,人人都爭相隨著媽祖神轎走上一段。

    民國六十幾年讀大學時,因為有同學住在大甲,第一次聽說隨大甲媽祖徒步到嘉義北港進香的民俗,後來看到奚淞在民國74年演講時提到曾經採訪大甲媽祖進香團給他的震撼,自此想去大甲的念頭就一直擺在心裏。直到數十年後,才真正付諸於行動。

   沒親臨現場的人很難想像,數十萬人,包括年長的阿公阿嬤、年輕的大學生,甚至有不少外國遊客、一同共襄盛舉。鑾轎起駕,四起的鞭炮、煙火、「霹靂啪啦」的震耳欲聾;香煙裊裊中,我看見信眾虔誠的臉,讓我想起奚淞的演講稿:「等到走出大甲鎮,進入黑夜田間的路上,沒有火光,四周靜悄悄的,然而兩萬個人,每人拿著一支香,就好像是夏夜裡無以數計的螢火蟲一樣從路上走過來,我又看呆了。……我也第一次感覺到人原來不是那麼孤絕,也不是那麼虛無,更不是空白而是充了聲光顏色。」

    回溯歷史,大甲鎮瀾宮創建於二百多年前的清朝雍正時期。在清朝時大約每十多年就會舉辦到大陸湄洲進香,直到日據時代,禁止台灣船隻對大陸直航,於是進香活動就中止了。到了民國初年,因為大甲鎮瀾宮重修必須辦活動來募款,同時剛好嘉義北港朝天宮大修剛完成,當地商人名流想藉機宣傳,於是就有了「大甲鎮瀾宮天上聖母往北港進香」的活動。到了民國26年起因戰爭停辦,直到37年恢復舉辦,當時參加的民眾才一百多人。但是人數年年增加,陣容也愈來愈大,到了現在已達數十萬人了!

    不過鎮瀾宮早在二十多年前已不太用「回娘家」這個說法,改成「進香」這個名詞。後來更改用遶境。

  「進香」在廟與廟之間,其實含有下對上的含意。

  一般而言,從一個廟(祖廟)請一尊神明(分香)到另一個地方成立另一位新廟(分廟)後,每年或每隔一段時間,由分香的廟回到祖廟來,稱為進香。  

    至於神明的遶境,通常是指神明帶領所屬兵將在其「轄區」範圍內掃除妖孽,為民除害,基本上是一種上對下的巡視,與進香剛好相反。

  因此,從大甲鎮瀾宮從「回娘家」「進香」到「遶境」,似乎也可以看到鎮瀾宮隨著信眾的增加,有意成為全台媽祖信仰中心的企圖。

    不過不管那間廟宇能獨領風騷,我的感觸如同奚淞,覺得台灣有很多民俗是我們所不了解的,也難免感慨,即便我們共同在台灣這一塊休戚與共的土地上生活,但是事實上,大家卻好像住在不同星球上一樣,彼此的生活與思考,幾乎是完全沒有交集。有這樣的體認,會讓我們更謙虛,並且嚐試開放自己試著從不同角度看世界,即便做不到,也要提醒自己尊重不同的想法。

  畢竟就是眾生不同,世界才顯得多采多姿啊!

raw-image


    1.5K會員
    2.0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