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建築師,我常問自己:「為什麼東京總讓人一去再去?」除了無窮盡的美食與潮流,真正吸引我的,是這座城市在擁擠與宜人之間找到的微妙平衡。 東京的魅力,藏在那些設計精巧的公共空間裡:它們容納多元、鼓勵互動,讓忙碌的都市節奏中也有喘息的縫隙。
這篇文章,從我的視角出發,帶你走訪四個標誌性場域——東京國際論壇、宮下公園、表參道之丘、東京中城。這些空間,既是建築與都市設計的傑作,也是東京精神的縮影:公共、綠意、文化、商業完美融合,讓城市不只是舞台,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東京國際論壇:都市空間的民主性
由烏拉圭建築師 Rafael Viñoly 設計、於 1997 年落成的東京國際論壇,坐落於東京心臟地帶,迅速成為城市地標。整個基地佔地 6.7 英畝,包含表演廳、會議室與展覽空間,但真正打動我的,是它在都市設計上的智慧。Viñoly 用厚實的花崗岩築起一道沉穩的邊界,隔絕了外部的車水馬龍,內部卻是一片開放通透的廣場。劇院大廳懸浮於玻璃幕牆之上,將視野無縫延伸,讓人有如置身都市綠洲。更動人的是廣場中央那一列列茂盛生長的樹木,矩陣式的植栽在秩序與自在之間取得了罕見的平衡。每次經過銀座或有樂町,我都會刻意繞道,只為與這片巨大的樹蔭重逢。
某一個午後,我提著剛買的冰淇淋,原本打算直奔飯店,卻被林蔭下的街道家具與光影攔下,索性坐在樹下,看陽光被層層葉影柔化,連東京夏日的酷熱都變得溫柔。這裡沒有隔閡,無論是上班族、學生還是旅客,彼此都能自在地交錯與停留。這就是都市設計的力量——讓城市不只是功能的集合體,而是一個開放、民主,讓人心生歸屬感的場域。
想像一下,在高樓林立的東京,有這樣一個免費、開放的空間,讓家庭帶孩子野餐,高中生讀書,有人聊天,有人發呆,這種自然生成的社交網絡,正是舒適城市的精髓。
訪客資訊
- 交通:JR有樂町站步行1分鐘;東京站步行5分鐘(地下通道接Keiyo線)
- 開放時間:7:00–23:30,全日開放(特定展覽依活動為準)
宮下公園:年輕世代的屋頂綠洲
2020 年,日建設計(Nikken Sekkei)讓老化的宮下公園重生於澀谷鬧區。這原本是 1930 年代的地面公園,後來搬到停車場頂樓,但結構老化與地震風險,迫使它亟需改造。日建透過公私夥伴關係(PPP),把公園與商業空間融合,下層四層是潮流商場、美食街與零售店,上方則是一片橫跨 330 米、面積超過一萬平方米的綠地。
這裡是一個精彩的「可步行建築」案例:坡道與樓梯自然引導人們走上屋頂,行人穿梭於空間之間,體驗從商業繁華到屋頂綠洲的流動感。滑板場、草坪、咖啡廳和社交活動讓這裡不僅僅是一座公園,更是一個社區樞紐。這裡沒有圍欄,任何人都能自由進出。年輕世代尤其喜愛這片空間,因為它融合了運動、社交與商業,讓城市在高密度下仍有喘息的縫隙。記得有次造訪時,碰上街頭音樂會,陽光穿過藤蔓,灑在混合綠意的場地裡,現場的能量與氛圍,正是澀谷獨有的節奏與活力。
宮下公園證明都市設計能解決密度問題,讓綠意成為城市呼吸的一部分。我覺得東京給我的啟示是:公共空間不需要也不應該被孤立設計,基地的侷限與複雜度也不是設計的困境,我們仍然必須花點力氣讓設計融入都市生活。
訪客資訊
- 交通:JR澀谷站(Hachiko出口)步行3分鐘
- 開放時間:公園8:00–23:00;商場11:00–21:00;餐飲至23:00(依店家為準)
表參道之丘:安藤忠雄的低調奢華
2006 年開幕於青山區的 Omotesando Hills,是安藤忠雄的經典之作。表參道向來被稱為東京的香榭大道,街道兩側整齊排列著高聳的櫸樹,襯托出一條兼具時尚與文化底蘊的街廓。為了回應街道尺度,安藤將建築高度控制在樹冠之下,僅有六層樓,卻透過地下三層與長達 700 米的螺旋坡道,創造出深邃而流動的空間。那條坡道與街道的坡度一致,彷彿在城市之下開啟了一條隱形的「內街」,讓逛街不再只是消費行為,而是一場緩慢、沉浸式的都市漫步。建築語彙一如安藤一貫的冷冽與克制——清水混凝土與大片玻璃交錯,精準的幾何比例讓空間純淨而有力。
對建築與都市設計有興趣的朋友,不妨翻閱安藤大師繪製的設計圖面,細細觀察他如何在規劃之初,便將街道上的櫸樹納入構圖。他極度在意建築與街道的對話,讓空間能與街道一體共鳴。事實上,表參道是一條長約 1.5 公里的商業大道,兩側多是世界頂尖的時尚旗艦店——Dior、Prada、Gucci……然而,即便是最繁華的地段,店門前依舊以固定間距種植高大而茂密的櫸樹。這種兼顧秩序與綠意的街道模式,讓逛街的體驗自然而高雅。表參道是一個關於商業空間與城市共生的範例。它提醒我們,城市設計的價值不在於造型的張揚,而在於如何精準拿捏建築、街道與自然的比例關係。「低限度的奢華」應該是以內斂的建築語彙尊重街道紋理,讓自然成為場域的主角,進而塑造一種恆久而優雅的氛圍。這正是當代都市空間中少見的稀缺品質。
訪客資訊
- 交通:東京Metro表參道站A2出口步行2分鐘
- 開放時間:商店11:00–20:00;餐廳11:00–22:30(依店家為準)
東京中城:城市中的城市
六本木的 東京中城(Tokyo Midtown),由 SOM(Skidmore, Owings & Merrill)統籌規劃,於 2007 年落成,面積高達 569,000 平方米,是東京少數完整體現「城市中的城市」概念的案例。高聳的 Midtown Tower 像是一座都市山峰,四周的低矮建築向外漸次遞減,順勢融入 10 英畝的 Hinokicho 公園,從遠處望去,整個區域如同一座層疊的都市園林。底層的商業空間採用了半透明玻璃幕牆,白天時柔和光線滲入室內,夜晚則散發出安靜的微光,讓內外空間的界線模糊而流動,整體氛圍兼具現代性與日式庭園的內斂感。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幾棟大樓之間那道巨大的鋼構棚架。它用恰到好處的尺度,將數棟複合建築的縫隙縫合起來,在巨大的結構下,空間卻意外地親切。棚架下擺放著設計精良的街道家具,材質溫潤、耐久性強,讓人可以舒適地停下腳步,隨意坐下,感受這片空間的溫度。這裡的另一個關鍵元素是水。廣場的水景在夏日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清涼的微氣候讓戶外活動成為一種享受;更令人驚喜的是,整個中城區域的外圍綠帶都有小溪流蜿蜒穿過,親水設計無處不在,細緻卻充滿策略性。假日時,許多日本家庭會帶著老老小小來這裡,孩子們在溪流邊玩水,長輩們在草地上休憩或參加展覽活動。我曾在某個初夏的週末,剛好遇見中城北隅的草坡廣場上舉辦瑜伽活動,數百人隨著音樂在大草坪上同步伸展,那場面震撼而寧靜,讓我切身感受到優秀都市空間的力量——它不只是建築或景觀的堆疊,而是一種凝聚社群、創造生活場景的魔力。
東京中城展現了城市生態系統如何被構築。無論是棚架縫合的尺度控制,還是貫穿全區的親水網絡,都揭示了設計者對公共性與使用者行為的深刻洞察。這裡的公共空間能自然吸附多元的城市活動,從家庭休憩到集體瑜伽,這不只是空間機能的延伸,而是對都市「生活劇本」的精準預設。從專業角度看,中城的成功,證明了精細的都市設計可以將高密度商業開發轉化為高品質的公共體驗,這是任何大規模城市更新案都應該借鏡的關鍵原則。
訪客資訊
- 交通:六本木站地下通道直達;乃木坂站步行3分鐘
- 開放時間:商店11:00–21:00;餐廳11:00–24:00;公園全天開放
結語
這些場域提醒我們,東京的價值從不依附於單一地標,而是建築、公共空間與城市基盤交織而成的高密度都市網絡。東京國際論壇與東京中城引入了全球視野與國際規模的操作手法;宮下公園與表參道之丘則展現了對在地文化、街道紋理與自然脈絡的精準詮釋。更重要的是,這些空間共同指向同一個方向——永續、韌性與開放:綠意與水景成為調節氣候與減輕環境風險的基礎設計策略;多層次的共享空間,則打破階層隔閡,讓城市真正回歸使用者本身。
從專業視角看,東京不僅是一個建築設計的展演場,更是一座持續進化的「都市實驗室」,不斷驗證都市設計如何服務於公共利益,並推動城市在高度競爭的全球環境中,保持獨特而持久的吸引力。下次造訪東京,不妨親自走進這些場域,或許你也會和我一樣,從此把東京視為永不枯竭的靈感泉源。也歡迎你跟我分享更多都市設計的案例,我很樂意多看看不同的設計實踐。
版權聲明 | Copyright Notice
本文僅供非營利分享與學術、設計交流之用,部分圖片或攝影作品為引用公開資料或網路資源,著作權皆屬原權利人所有。如有不當引用或侵權疑慮,請與我聯繫,我將立即撤下相關內容。如需轉載或引用本文內容,請註明出處並附上原文連結,謝謝。
This article is intended solely for non-commercial sharing and for educational or design-related discussions. Some images and photographs are sourced from public archives or online platforms and remain th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copyright holders. If any content herein infringes your rights, please contact me, and it will be promptly removed.For reproduction or citation, please credit the source and include a link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