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環境適應:從安身到安心
第一個學校、第一班級,是對許多老師來說,要嘛如初戀般甜蜜且深刻;要嘛是個天坑,摔個七暈八素,畢生難忘。好的開始,可能開啟教職的坦途,啟發教的熱忱,一輩子受用;如果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沒好好癒,那就會叫人一蹶不振,甚至黯然離去。我的第一學校,雖然也不少問題,但伙伴們一起努力,和孩子們一起克服,加上遇到讓我終身佩服的典範教師,讓我這三十多年來,對教育不曾失望,對教學一直有著熱情。
不同地區的學校,有著截然不同的文化與挑戰。我們不可能要求第一個學校與班級一定事事如己意,但境隨心轉,透過一些準備與行動,也有機會逢凶化吉、否極泰來。
一、都會區學校
(一)挑戰:
生活成本較高:房租、交通與日常開銷需做好收支規劃。
家長社經地位多元:都會區家長可能社經地位較高,對孩子的教育期望也高,有時部份人干預過多對老師形成較大的壓力。
安親班或補習班:學生放學後上安親班或補習班比例較高,他們的教學方法、進度,有時會對學校老師教學造成干擾,常見的如五年級教因倍數,有的學生就開始用短除法,老師還得說服學生和家長,為什麼這階段不用短除法。
資源豐富誘惑多:都會區雖然資源、研習、進修機會多,但誘惑也不少,如果有想完成的目標,也是個煉心的歷程。
(二)應對策略:
財務規劃:及早尋找性價比高的租屋處或與同事合租,並善用共享單車或大眾運輸工具。
專業立身:做好備課,面對質疑,也能展現您的專業能力,不論教法、進度或評量要能具體說出來,是贏得家長信任的最佳方式。在溝通時,保持不卑不亢、有理有據的態度。我們是教好學生,不是要討好學生或家長。
善用資源:積極運用都會區的博物館、展演中心、大學等資源,豐富您的課程設計。
建立界線:學習在下班後將心力留給自己,避免將所有時間都投入工作。
二、鄉鎮地區學校
(一)挑戰:
交通不便:鄉鎮地區無便利的大眾運輸,需自備交通工具,不論是機車或汽車,除非本來就擁有,否則也是一筆可觀的支出。
人際關係緊密:社區網絡較單純且緊密,如果住在社區內,老師從早到晚幾乎都和社區民眾生活連結一起。我初任職便是如此,買菜或散步,總要一路打招呼,社區有活動,老師也往住是被邀請的對象。有甜蜜溫馨的一面,當然也有侷促的部分。
資源相對不足:與都會區相比,文化刺激與外部學習資源較少。我想帶生進行校外教學,常得往都會區跑。租車不可能,社區家長經濟情況常沒那麼優渥,搭大眾運輸工具,又往往舟車勞頓且費時費力。
文化差異:鄉鎮社區往往有濃厚的在地文他,可能需要花時間理解並融入,包含語言、慶典或特殊風俗習慣,如有不懂直接請教在地的資深教師或校長、主任是最方便的。
(二)應對策略:
真誠待人、主動參與:用真誠與友善的態度與社區居民和家長互動,多認識地方的風土人文也可豐富生命體驗。我便一直很懷念初任教職時,那不同的閩客風情與特殊慶典,學生放學後參加舞龍舞獅練習的投入,也很令人感動。
發掘在地特色:將鄉鎮的自然景觀、產業特色、人文歷史融入課程,創造獨一無二的教學內容。
三、偏遠地區學校
(一)挑戰:
生活機能不便與孤獨感:交通、醫療、購物、娛樂等可能都不方便,容易產生與社會脫節的孤獨感。
文化差異:偏鄉的生活、飲食或文化差異,需時間調適。
社區結構與家庭功能:社區結構與文化所形成的價值觀,老師可能面臨較多隔代教養、單親或文化不利的家庭,即使班級人數少,但如何設計學習內容、規劃進度,進行差異化教學,是一大挑戰。有時老師太過求好心切,反而傷害了學生,也傷害自己。
教師流動率高:同事來來去去,教學經驗交流與傳承不易,情感支持系統也較不穩定。
正式老師不足:偏鄉正式老師不足,即使是新進教師,也常要兼任重要行政職務。
(二)應對策略:
做好心理建設:了解即將面對的環境,做好心理準備。我讀大學時被高中同學笑:「幹嘛去那個雞不拉屎、鳥不生蛋、烏龜不靠岸的地方。」每次開學或放假面對那漫漫山路,吐到懷疑人生,我確實一度想重考,後來愈待愈喜歡台東,發現台東的土好黏、人好親,到現在依然隨時想「回」台東。第一所學校也是得從鄉鎮搭一天沒幾班的客運才到得了,融入當地後,卻曾一度想在那兒置產,遷居到當地。每個地方一定有它的美好,境隨心轉,一定可以找到紮根當地的切入點。此外,如果能培養至少一項能獨自完成的興趣(如閱讀、運動、樂器),那就更棒了!我大學同學,還特地填到偏鄉,在那兒靜靜的教書,專心讀書,不論將來去或留,都會是一段美好的緣份。
建立支持系統:與老同學、親友透過網路連繫;與同校的老師(特別是同樣來自外地的老師)建立情誼,他們是您最重要的伙伴。
尋求外部連結:善用網路資源,參加線上社群,多走出去研習或訪友、旅遊,保持與外界的連結,讓自己的生活更多采多姿。在那沒有網路的時代,我週三進修常報名外校研習,一到放假便常往山裡跑,或到市區走走,到圖書館看看雜誌,一點也不會無聊。
看見自己的價值:您在偏鄉的付出,用心的陪伴,對孩子會有一定的影響。初任教兩年所帶的班級,孩子至今仍與我聯絡,看著他們成家立業,真的很有成就感。而最初兩年的寫作與閱讀課程實驗,也成了我這三十幾年來不段精進、研究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