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之八、「是名」(續)
《金剛經》的:「應以不住著於具體事物之方式施與布施」(第四分),及:「若進入幽暗、一無所見,則如墮入具體事物、棄捨性賜予布施般;故需令佛光照耀、明見種種色,方不墮入具體事物、而非棄捨性賜予布施」(第十四分) 等義,於禪宗祖師、則更以豐富多樣之形象譬喻生動顯示。
如《大慧普覺禪師住徑山能仁禪院語錄》卷一:「復舉:陸亙大夫問南泉、云:『肇法師也甚奇怪、解道: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
南泉遂指庭前華、謂大夫曰:『時人見此一株華,如夢相似。』
師云:『這一則公案、流布叢林近三百載,中間、有無數善知識出世,只是未嘗有一人、與伊分明判斷。
徑山今日與伊斷却:若向理上看,非但南泉謾他陸亙一點不得,亦未摸著他脚下一莖毛在;若向事上看,非但陸亙謾他南泉一點不得,亦未夢見他汗臭氣在。
或有人出來、道:大小徑山、說理說事。
即向他道:但向理事上會取。』」
此則公案之意、可簡化為:
花;夢覺,夢覺之花
或:
事;理,理事
符號模式、為:
A;〇,〇A
「;」號之意、在劃分相對與絕對,其左、表相對,其右、表絕對。
若不出陰界入時,既未明佛性之「體」,則任憑說理說事,亦無能為「體」之互連通達也,焉能有事事互攝交融之用?
譬如「波澹」、「冰液」、「兔巾」等喻,但為「有相」與「無相」之轉換耳,未達喻如「虛空」之佛性理體,此種偷渡「相」以為「體」、混淆現象本體界限之事理關係者、可表為:
(事,(理));
卷三:「上堂,舉:
三聖問雪峯:『透網金鱗、以何為食?』
峯云:『待汝出網來、向汝道。』
三聖云:『一千五百人善知識,話頭也不識。』
峯云:『老僧住持事繁。』
師云:『二尊宿,一人麁似丘山、一人細如米末,雖然麁細不同,稱來輕重恰好。
徑山今日、真實告報汝等諸人:切忌鑽龜打瓦。』」
此處所謂「話頭」、非是後世學人所誤認、參話頭時執持之短語,而是指三聖「向前所言之物」,即「透網金鱗」也,三聖下轉語、謂雪峯曰:「吾向前所言者、是何耶?」
「切忌鑽龜打瓦」者,鑽要鑽透、打要打破之意也;「透網」、與「魚之自由」、語雖不同、實則一也。
可表為:
金鱗;透網,透網金鱗
符號模式、為:
A;〇,〇A
卷四:「上堂,
僧問:『今、佛放光明、助發實相義,如何是放底光明?』
師云:『爾喫粥來麼?』
進云:『學人已喫粥了也。』
師云:『還見麼?』
進云:『未審、還當得也無?』
師云:『元來不見。』
乃云:『今、佛放光明、助發實相義。』
拈起拄杖、云:『過去諸佛、現在諸佛、未來諸佛、盡在徑山拄杖頭上、同時放大光明、照十方法界,直得山河大地、萬象森羅、一時稽首。
作麼生是實相義?』
卓一下、云:『向下文長,付在來日。』」
此公案中,「喫粥」者、謂:穿透陰界入之識心也,與前「透網」之義同;而「看透根本無明」、與「證悟佛性理體」、語雖不同、實則一也。
可表為:
拄杖;喫粥 (光明),拄杖頭上放大光明
符號模式、為:
A;〇,〇A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第二、云:「⋯ 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舍利弗!如來知見、廣大深遠、無量無礙,力無所畏、禪定解脫三昧、深入無際、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 世尊何因何緣、殷勤稱歎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難解之法?⋯
⋯ 為是究竟法?為是所行道?⋯
⋯ 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
⋯ 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
⋯ 說佛智慧故、諸佛出於世,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
⋯ 我以相嚴身、光明照世間,無量眾所尊、為說實相印,⋯
⋯ 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
⋯ 如來所以出、為說佛慧故,⋯
⋯ 當知是妙法、諸佛之祕要,⋯」
經文之意、可簡化為:
知見;如來,如來知見
符號模式、為:
A;〇,〇A
《大慧普覺禪師住徑山能仁禪院語錄》卷四:「上堂,舉:
教云:『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
師拈拄杖、卓一下、云:『這箇是異方便,哪箇是第一義?』
擲下、云:『大蟲裹紙帽,好笑又驚人。』」
此中,「紙帽」者、喻應被殄滅之外道本體假〇也。
公案之意、可表為:
方便;透出紙帽,第一方便
符號模式、為:
A;〇,〇A
《法華經》既曰「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則「大蟲」、「透出指帽」、一也,「如來知見」、「第一方便」、一也。
卷四:「上堂,舉:
僧問雲門:『如何是正法眼?』
門云:『普。』
又僧問風穴:『如何是正法眼?』
穴云:『瞎。』
師云:『二尊宿、答一轉話,還有優劣也無?若道有優劣,真箇瞎;若道無優劣,真箇普。
畢竟如何?
雲在嶺頭閑不徹,水流㵎底太忙生。』」
公案之意、可簡化為:
眼;瞎,普
符號模式、為:
A;〇,〇A
卷十一:「皇帝在建邸請陞堂偈:
豁開頂門眼,照徹大千界;
既作法中王,於法得自在。
又作偈:
大根大器大力量,荷擔大事不尋常;
一毛頭上通消息,遍界明明不覆藏。」
「六湛堂:
非湛非搖此法源,當機莫厭假名存;
直須過量英靈漢,方入無邊廣大門。
萬境交羅元不二,六窓晝夜未嘗昏;
飜思龐老事無別,擲劍揮空豈有痕?」
「答劉安撫 (方明):
毛錐子上通消息,爭似亡言絕見知;
後夜一輪空界月,清光千里共依依。」
「示汪居士 (南叟):
一毛頭上無邊剎,決定識情難測量;
直下不生邪險見,壺中日月自然長。」
卷十二:「許司理請讚 (壽源密長老代請):
湛不搖處、正好著力,欲識吾真、出陰界入;
一毛端頭、師子返擲,赤肉團上、萬仞壁立。
沖密湛然知不知?鐵牛生得玉貓貎。」
「無著道人請讚:
汝求吾之讚、復讚吾之真;
大海絕涓滴、須彌無一塵。
以訐為直而非直,以察為明而非明。
象王回旋、師子嚬呻;
性不可會、瞥喜瞥瞋。
與佛祖為冤敵,與魔外為親姻。
自是其是、而人不汝是;
自神其神、而人不汝神。
如此為人善知識,少喫酸醋三五升。」
卷二十:「示廓然居士 (謝機宜):
⋯ 蓋心意識、乃思量分別之窟宅也,決欲荷擔此段大事因緣,請猛著精彩,把這箇來為先鋒、去為殿後底生死魔根、一刀斫斷,便是徹頭時節;正當恁麼時,方用得口議心思著,何以故?第八識既除、則生死魔無處棲泊,生死魔無棲泊處、則思量分別底、渾是般若妙智,更無毫髮許、為我作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