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和太太一起去熟悉的廟裡拜拜。
按理說,拜完就可以離開,但心裡總覺得若只是轉身走掉,好像少了點什麼。
剛好晚上還沒那麼早上班,便順口問了句:「需要幫忙嗎?」
結果,手一伸就捲進了一場特別的經驗。
擺上桌的是米、油、冬粉、餅乾、飲料,全是最樸實的民生用品。
看似簡單的動作,卻有一種讓人安定的秩序感。
大家分工明確,沒有誰站在旁邊閒著。
年輕的、年長的,不分男女,都專心一致。
這一幕讓我想起學生時代,常見有人在別人忙碌時選擇袖手旁觀,甚至偷懶。
但在廟裡,我看到的卻是另一種畫面:沒有人退縮,沒有人偷閒。
那種「大家為同一件事不懈努力」的氛圍,讓我驚訝,也讓我感動。
小時候的我,總覺得廟裡的人,尤其是年輕人,大多有些混、像是在打發時間。
但這次的體驗,徹底推翻了這種印象。
搬著米袋的叔叔、擺著飲料的阿姨,每一個人都專注又認真。
那一刻我才明白,廟埕並不是散漫的角落,而是一個共同體運作最純粹的場域。
過程裡,有位大哥怕我熱,特地遞了一瓶啤酒給我。
雖然因為要開車而婉拒,但那份真誠的善意卻讓我覺得自己不是外人,而是「其中的一份子」。
拜拜讓我心安,而幫忙,讓我心暖。
普渡,是為鬼神準備的飯桌。但那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它同時也是「人心的秩序」。
當大家一同搬動、一同擺放,空氣裡流動的不是香火,而是互相連結的善意。
完成後雖然立刻趕去上班,但身心卻異常舒暢。
或許,這就是儀式的真正意義:不只是供桌上的食物,而是眾人合力時,默契與善意自然生出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