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共生社區計畫舉辦的攝影課,台上老師分享如何用著手機拍攝出生活中美好的畫面,在場人員各有不同年齡層,年紀最輕的眼觀約莫是國中年紀,座位旁坐著大約70幾歲的大姊,自述28歲學攝影,與先生兩人共同去學習,用著單眼相機去拍出不同的生活畫面,例如20幾年前到關山拍攝掃帚星或是沿山公路拍攝流星雨的閃爍,隨著時代演變而成的便利,智慧型手機的唾手可得,技術上反倒生疏操作不純熟,細節上的操作較吃力。
台上老師展現的照片風格多變,華麗風格、夢幻風格、樸實的街景等,旁邊的大姊說著,拍攝構圖是需要藝術的眼界,拍出的畫面就會呈現自我的風格圖;霎那間,腦海浮起法國紀實攝影家布列松所說的:{我關注的是活在生命中,在它最飽滿的片刻,捕捉那時的當下},若是說在當下的場域,對我來說最飽滿的片刻,則是因應共生社區的理念,連結到社區中的居民,參與這場活動的畫面,不因年齡的標籤框架,每個人可以從生活中感受美好的感知,拿著手機立即把畫面記憶下來的時刻,並分享對於攝影的感知。
爬梳著共生社區相關文章的概念,讓社區居民樂意走出家門,於信任與包容的氣氛下,共享社區空間、休憩、運動、人文及增進社區家庭間互助合作的活動,也含有「共享社區」的理念,透過活化中高齡者來創造一個良善的社區照顧圈,彼此間把歡樂善念助力,互相傳遞甚至擴到整個社區,可望進一步影響年輕族群對於共生社區理念的認同,似乎是身為公民的我們需擁有的一份使命感。此次活動的主題雖是以老東勢的伯公為主軸,透過這樣攝影形式的展現,相信可以讓當下的參與者連結到在老東勢的生活記憶連結,藉由拍攝找到自身所想要的價值感。

內埔龍頸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