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婚介公司的美女業務Lucy (達珂塔強生 飾),被兩個男人愛上。一個身價上億的高富帥Harry (佩德羅帕斯卡 飾),跟一個貧窮的舞台劇演員,通告費不夠還要去餐廳端盤子的John (克里斯伊凡 飾)。兩個帥氣中年男,愛上即將要中年的婚介美女業務Lucy,究竟Lucy要選誰? 看似泡沫偶像劇的劇情,但卻精準反應現代人擇偶焦慮的問題。
Lucy與John,20幾歲時候是情侶,也一樣都是演員。有一天因為一個20塊美元的停車費吵架就分手了。分手理由就是John太窮,雖然很愛彼此,但就是太窮,Lucy受不了而離開。Lucy放棄演員夢去當婚介人,John繼續追演員夢,為了夢而讓自己到37歲還在端盤子。而Lucy有一天,被高富帥Harry喜歡上,被帶進上億的豪宅,還被邀請去冰島玩,但Lucy卻對Harry沒有愛情。所以愛情與麵包不能同時擁有的話? 要選哪一個?

已經老生常談的愛情與麵包的問題,又被拿來討論一次,但現代人對於愛情的忽略是真的。擇偶是先看長相跟薪水,再來習慣跟個性,最後才是愛情,但應該是要倒過來才對。愛情與麵包的問題根本也不是問題,正常來講一定是愛情要先,沒有真愛只有物質? 何必呢? 像《艾諾拉》那樣。可是現代人對於擇偶,都是過多的計畫與條件,每個人都有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這種悲觀,但又耐不住寂寞,村上春樹說過:「沒有人喜歡孤獨,不過是不喜歡失望而已?」所以變成擇偶條件都非常苛刻。不能30歲的也不能24歲;39歲的就算40歲,幾公分以上才列入考慮,一定要有什麼興趣等等才列入考慮。這種擇偶條件根本已經是SOP,Lucy都倒背如流。愛情簡單可是約會難,因為約會容易使人失望。這就是現代人的問題,是一種焦慮。
所以我是很喜歡這部片,我覺得她講得很精準,很多人的確都是在焦慮這種事。這導演的風格,也依然是如此,很文青風格。簡單的鏡頭、簡單的場景、大部分都是聊天戲,但她的聊天戲寫得很好,就像作家一樣,作家風格的導演。上一次《之前的我們》,就領教過了。

不只是愛情與麵包,還有夢想跟現實、還有物質跟精神面的議題,也有在這部片被拿來討論。像在這種物質比較為重的世代,這電影選擇了精神那一邊? 愛比較重要,夢想比較重要,物質不長久,但他也沒有忽略現實會遇到的問題。真的願意窮嗎? 窮得下嗎?
擇偶一定要選有錢的? 長得好的,絕對是這樣,但是去考慮這些東西時候,就已經沒有純純的愛。愛上一個人,是講不出理由的。明明就長得不怎樣? 也沒錢,但是就是會喜歡他,即便吵架也是會喜歡,一舉一動就是被吸引,講不出理由,沒緣由就是喜歡,這就是緣分,這是設計不了的,該到就是到了。
而只能說,這部片給予人很大的勇氣,勇敢結婚、勇敢擇偶,不用怕沒自信。沒有錢、長相不怎樣、個性有缺陷,不用因為這些外在條件的不足,所以就不敢去追求。因為愛情是講求緣份而不是外在條件。
看起來這部電影很浪漫又天真,但實際上它是反應現實。明明有緣份,卻因為窮就分開,重點是又不是窮到活不下去,這就是重點了。到底現代人對窮的定義,是生活過不下去、還是生活過得不夠好? 可惜大多數都是覺得生活過得不夠好,但活下去是一定可以的。對於擇偶的貪求,往往忽略自己,其實也沒多好。
所以談戀愛這種事,就變成一種壓力,而不是自然。這種壓力是會讓每個人都沒自信,愛的面前充滿了資格性。好似只要是收入不太高、長得不帥、比較重視精神面的人,就沒有結婚資格,更苛刻點,就是連談戀愛的資格都沒有。

電影中也默默反射藝術家的悲歌。寫小說的、演戲的,做藝術的,都賺不到錢,所以能找到的對象,程度也都很低。賺錢的都是金融業、投資客。到底寫小說跟演戲有什麼錯? 但世代就是這樣。演員演戲都一天沒一天;寫小說的永遠都是在等待。John這角色,就是這樣的人。想做演員,但不能做正職,只能無奈去端盤子。奇怪為什麼做這行的人就是要特別可憐。

Harry是投資客,很有錢看似很威風,但他卻意識到身外之物是短暫的,所以他寧願追求一個,沒那麼好的Lucy。看到這段我的反應是,精神面似乎是有錢人才有資格追求,等你有錢了再去說錢不是萬能。但實際上似乎不是這樣,錢! 真的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重要。像John這種人,就是沒錢卻不看重錢,看重夢想,直接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難道就不好嗎?

電影都成功反應現代人太挑對象問題,所以寧願單身一輩子也不要有對象。像主角這樣,說自己要單身一輩子這是欺騙自己,實際上她是太挑。愛情上充滿了高攀條件,永遠都在設計、永遠都再拉高標準,金錢衡量一切、外表是一切,加上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這種埔集悲觀。所以大家都不敢生? 甚至不敢追。

老實說,我自己也有這種問題。長相不算差,但就是薪水低,夢想是寫小說、寫影評,但這種外在條件使我不敢去追求女性。因為這是個金錢衡量一切的社會,一被問薪水,我老是不敢回答,都30歲為什麼還領這種薪水,都30歲還每天都在做夢,每天都幻想自己是藝術家。是不是該用心點在賺錢上? 因為人生一切的一切,都是錢,什麼都是錢,我這種沒錢的人,誰會要?。很所幸我看到這部電影,默默的被這部電影鼓勵到。
今年的電影,我看得不多,但我認為《F1》跟《天作之合》,根本就是拍給我看的。一部是賺錢不重要啦! 興趣才重要,人生就是要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把它做到極致嗎? 而不是一直賺錢,錢是要拿來做自己喜歡的事而賺,而不是永無止境的賺下去。那像F1的主角,我都已經找到人生最喜歡的事就是賽車,所以我滿足了,那我幹嗎還要去賺更多錢? 我就賽車就好,就算不是F1我也飆,薪水低的賽事我也飆,只是個越野車我也飆,為什麼一定要F1? 為什麼一定要很高峰? 賽車就是因為喜歡阿,不是因為錢,不是因為高峰。

我看到克里斯伊凡演的John,我就很像看到我自己。明明經濟條件不是很強,卻為了演戲讓自己去端盤子,到37歲還在端盤子。住跟室友擠的雅房、開老車,老是在省錢,就是為了演戲,而且演的舞台劇還是爛劇本,堅持下去的理由就因為曾經有人說過他演的好,所以不放棄一直在追求,即使不知道要追求到什麼時候也是要追求。他怎麼不多花心思在賺錢上,等錢賺夠,再去追求演戲這種藝術類的事。畢竟藝術,是有錢人才有資格去追求? 一般人就不要想那麼多了,賺錢最重要? 不然老了怎麼辦? 沒有錢誰想嫁阿?
導演選克里斯伊凡這個美國隊長來演,真的太故意,他很帥很高耶,但就是沒錢所以他沒資格擁有她喜歡的女人。到底沒錢是什麼罪? 到底追求夢想是什麼罪? 重點還不會窮到活不下去,又不用露宿街頭。

有的影評人認為,Lucy最後會選擇跟John在一起,是因為Lucy自己賺的比他多,她能照顧自己,所以當然不看重錢。但我完全不這麼認為,電影結局劇本就把對白寫得很清楚。Lucy不是因為同情所以喜歡上John,喜歡就是喜歡,不用理由,不用物質證明、不用外在條件、更不用考慮財富。甚至她看著一對新婚男女,還酸言說反正最後一定都會離婚,搶小孩的監護權,愛情最後就是墳墓,帶著這種理性,還是願意去結婚,去領結婚證書,跟著John,就因為純純的愛。

我也是一個被金錢社會衡量下,讓自己沒自信去追求對象的人之一。甚至不只是追求對象,連交朋友都會沒自信。因為我沒有很多錢,我的錢只夠養活自己。變成想要做自己,都會因為社會風氣,所以變得很難。
這部電影英文叫Materialists,其實是一種反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