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鬼滅之刃就是勸人為善的故事。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而是時候未到,每個鬼都是這樣。無慘千年沒惡報最後也要下地獄;童磨認為這世界上沒有地獄,最後還是要去地獄(諷刺);猗窩座再怎麼逃避良知,他也還是得去地獄。每個鬼都有地獄可去。
看到猗窩座下地獄,就像是天使與魔鬼中做抉擇一樣。明明知道這樣做會下地獄,到底為什麼還要去做? 或許人的理性根本不可靠? 天使與惡魔的抉擇根本也只是多餘的,因為作惡不會因為你理解這是惡,就不會去做;行善也不會因為你理解這是善,所以才會去做。
孟子說過:「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良知是不需要學,連嬰兒也會。看到有人死會心生不忍,看到有人對自己敬愛,就一定會心悅誠服,這是天生的。但有人就是喪盡天良,但這並不是因為他們沒有良知,而是他們「選擇」捨棄。求則得之,舍則失之,良知是自然本性,但對於那些想捨棄良知的人,就會有天使與惡魔的抉擇,反而良知要去求,但願意去求一定馬上就有,但最怕就是抉擇之中,去選擇丟棄良知。即使選擇捨棄良知,去貪圖慾望,還是抹滅不掉人本生就有良知這個原則,所以良知不可能丟棄的。猗窩座就是這個樣子,再怎麼逃避自己良知、再怎麼不願意面對自己,始終還是有一天,還去面對自己本來那樣子,就是狛治。所以良知是捨不掉,只是人可以選擇無視它,但它也還是在。
猗窩座讓我馬上想到,孟子與告子再討論的性善說。孟子提的性善,看似令人存疑,但實際上,似乎是一種不可丟棄的本體論。

人會因為追求自己慾望,而忘記那善良的自己。多少人是這個樣子,社會風氣早就是提倡慾望大於提倡道德。
猗窩座的故事很催淚,我想最大原因,就是因為他最後的認錯,死去的師傅、爸爸、未婚妻,最後還快樂迎接他回家,看到他最後抱住戀雪,回到他人生唯三在意的人身邊,不禁潸然淚下。
你回來啦? 你終於回來啦? 太好了你沒有忘記我。明明已經是罪孽深重,死去的親人也還是不怪罪他,但可惜就是不能一起去天堂。
即使逃避自己到最後,願意認錯願意放下,最後還是要為自己造下的惡果,去地獄償還。放下屠刀不會立地成佛,該還的還是得還,但至少懺悔不再造罪,總比繼續造業還要好吧?

但猗窩座最後下地獄,似乎被演的很光明,還有某種回到天國的感覺,但實際上他不可能去天國。那這當中回到天國的感覺是什麼? 是放過自己,是讓自己脫離想變強的慾望,放下仇恨。違背良心比下地獄,還要更痛苦,只是他一直騙自己,最後他醒悟了,所以下地獄是下的心甘情願。
鬼滅之刃不是宗教作品,我也很少看到有藝術作品是會直接講宗教理念,但就是會冥冥之中去點化到。就像這集鬼滅之刃,很像在講性善說,也講了因果不滅,講天堂地獄。用另一種更令人說服的觀點,要大家從善,要大家面對良知,要讓大家相信因果、要讓大家相信有地獄。
否則,性善論、因果報應、天堂地獄,這幾個概念在現代,似乎像威脅人去相信個什麼。但鬼滅之刃讓這些理念發生的很自然,這些宗教觀不是要人相信,而是它本來就存在。

人本來就是善的,不是逼人相信人性本善去無視邪惡,而是不思善不思惡,本來面目就是善良。下地獄也不是有個閻羅王來審判你,而是違背良心的當下就是地獄,捨棄良心的自己,就是背離本性,就是痛苦,就是枷鎖。而因果報應不是童話故事,殺多少人還多少債,天經地義,即使認錯懺悔,也不會成佛,因為還去償還,但償還業債,總比違背良心還要好受。
只能說鬼滅宣傳的理念,在宗教觀點上都是很正確,它冥冥之中做到了「畫漫畫來勸世」的效果。其實用藝術作品來勸世,這件事情我覺得是現代藝術作品中,蠻被忽略的一部份,中國四大奇書都是勸世小說,《西遊記》、《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所以百年過去了還是經典。現代的故事作品,不管是小說、電影、漫畫、遊戲,我很直白的講「勸世性質的作品真的太少」,現代來說真的越來越少,以前還比較多。現代大部分故事作品,都是為了賺錢而做,不然就是宣洩個人情懷而做,厲害一點的得獎作品,多半都是反應人間的無奈,即使有作品想勸世,也勸不出個什麼很正確的理念。鬼滅之刃算是少數,把勸世概念講得很正確的作品,所以它會紅,我是樂見的。

如果有人看了鬼滅,它認知到什麼是性善? 什麼是因果?看了就不再造罪,那我很感謝這作者。
現在這個大縱慾時代,追求利益遠大於道德,為了慾望可以讓自己活得不像個人。說道德、說善良、說因果、說倫理、說天堂地獄,很多人都是嗤之以鼻、不然就是拿來利用,沒有人真的想做、沒有人把道德倫理給看重。真正勸世作品,即使有,我想也真的不多,畢竟生在一個善惡不分、對錯不明的世代,實在很難寫出什麼勸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