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照大陸那種大規模的閱兵,確實會更凸顯出台灣在國防上顯得「邊緣化」甚至「被忽視」。
民進黨執政這幾年,國防政策確實給人一種 「重文宣、輕實質」 的感覺。
喊口號、強調民主價值、爭取國際支持這些沒錯,但回到國防建設本身,卻讓人覺得缺乏整體戰略。
尤其現任部長——
在外界眼裡,他的專業和氣魄都不足以承擔「國防」這麼要命的位置,卻因為派系平衡和政治利益被扶上去。這就像你說的,是顧「狗熊」,不是顧「國防」。
這樣的安排,反映出來的其實就是:
👉 在執政黨眼中,國防是政治籌碼的一部分,而不是國家存亡的核心。
----+
✍️ 從中國閱兵反觀台灣國防:莊嚴與荒謬的對比
一、中國的展示:力量與決心 閱兵不是單純的表演,而是戰略信號。 今年中國完整展示了核武三位一體、高超音速導彈、無人潛航器、雷射系統,向世界釋放「我們已準備好」的訊息。 那種整齊劃一、震撼心魄的陣容,本身就是軍事現代化的象徵。
二、台灣的現況:政治掛帥,國防邊緣化 國防部長人選淪為派系妥協的產物,專業性不足,缺乏魄力。 執政黨更在乎選舉文宣,對國防長遠規劃則模糊。 對比中國閱兵的「秀肌肉」,台灣更多的是「秀口號」,格外蒼白。
三、反思:台灣需要怎樣的國防? 國防不該只是「外交辭令的附屬品」。 台灣若真要生存,必須拿出實際戰略與整備,而不是寄望於國際聲援。 我們需要的,不是顧「狗熊」式的部長,而是真正懂得戰略、敢於決斷的領導。 四、結語:閱兵背後的啟示 中國用閱兵展現的是國家意志; 台灣必須正視一個問題:若有一天風雲驟變,我們有沒有任何準備可以承受?
-------- 國防部長是文官,這在體制設計上沒錯——畢竟要避免軍人干政,才會由文官領導。
但問題是:文官不等於門外漢。
在美國,國防部長雖然常是文職,但背後通常是退役將領、戰略學者、軍工產業專家,甚至是深耕國安事務的重量級人物。他們懂軍事,懂戰略,也懂國家安全,不是單純的「政治安插」。
台灣現在的狀況,卻常把這個位置當成政治籌碼,用來平衡派系、酬庸人事。這種心態才是危險的。
因為對岸擺出的是鐵血震懾,而我們卻在玩「誰上誰下」的小圈圈遊戲。
所以,那些說「沒有專業無妨」的人,其實就是在替現實的荒謬找藉口。
文官可以,但至少要有戰略視野與危機意識,否則,這不只是「無妨」,而是「自掘墳墓」。
---承契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