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戰

含有「資訊戰」共 92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付費限定
最後一篇,要來談綜合的國際關係,也是俗稱的大戰略。這不難懂,所謂的大戰略就是國策,台灣在經濟上南向就是一種國策,只是不敵中國的磁吸。問題不是南向風險分散策略輸給西向磁吸低價策略,每個國家都有自己想要的,也會跟其他國家想要的衝突,衝突該怎麼處理?合作、戰爭、讓利等等,不管哪一種處理,都會環環相扣。
Thumbnail
該如何讓大眾都意識到去辨別新聞的真假?去相信戰爭早就已經開始了?我想《零日攻擊》可能很難被那些已經被洗腦看不見真正的現實的人觀看,但同島一命之台灣的未來絕對不是只有某一部分的人去承擔而已。
Thumbnail
Kazama-avatar-img
4 天前
多方求證,才能略知真假
什麼是宣傳?就是無恥的說別人的壞話,不要臉的說自己的好話,順便兒睜着眼睛說瞎話,另外還要禁止别人說真話。---毛澤東 據説毛澤東說過此話,另有一個來源認為是前蘇聯共黨總書記戈巴契夫之名言。但如嚴謹考證毛澤東全集及戈巴契夫著作,並無確切來源依據。
Thumbnail
林漢清-avatar-img
2025/08/16
嗨,晨安!晚來愈存疑,愈是科技往前現代化,普羅大眾的智慧有提升嗎?亦或沉淪?
李建崑-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8/17
林漢清 感謝感謝,這樣的互動,非常有意思。🙏😀
猶是迷霧漫延的夜晚,細雨在霧中讓人更心涼。 火光飄搖,人煙稀疏, 走進殘垣的營地,隨意在一個遮雨處坐下。 暮人聽著風聲,風帶來耳語與消息。 風中的消息真假難辨,星光被濃霧掩去, 孩子還未見過太陽的真容。 長夜便臨, 濃霧吞沒了純良的本性。 何時?連風的耳語都要再三思量。 夜裡
  此外,公民團體與政府也需要建立專門的反應團隊,讓熟悉法律、媒體、議題的專業人士能夠即時串聯,在每一次的資訊對抗上,以最快的時間做出簡明回應。並且,這樣的回答必須以足夠好懂的形式出現,透過多層次的議題拆解,讓受眾可以先明白問題的癥結、再一步步地熟悉更具深度的版本。
2014–2021:戰事初期與「分離控制區」的日常 戰火與流離失所:戰鬥從城市周邊延伸到社區。火箭與砲擊造成平民傷亡與搬遷潮。聯合國估計,2014–2021年間相關傷亡約51–54千人,其中文民至少3,404人。頓巴斯大量以俄語為主的居民成為境內流離失所者(IDP),官方登記一度超過150萬。
Thumbnail
含 AI 應用內容
#戰爭#俄羅斯人#人權
為什麼會「污染」? 「污染」= 想辦法讓錯誤/偏頗資訊更容易被看到或被引用。對搜尋,是演算法操弄;對 AI,是資料或上下文投毒。 搜尋引擎怎麼被下毒?⚠️ SEO 垃圾海:內容農場、關鍵字堆疊、連結農場衝排名。 資料真空(Data Void):冷門詞幾乎沒內容,被先發制人塞滿。
含 AI 應用內容
#AI#seo#資料污染
這是一首描寫資訊戰和群體錯亂的現代詩,詩中將真相比作燈火,謊言比作濃霧,呼籲人們保持理性,不被虛假訊息所迷惑。
動員情緒、凝聚基本盤 負面情緒(恐懼、憤怒)比理性政策更能快速動員群眾。研究顯示,當選民相信「另一方會毀掉民主」時,對對手的厭惡感遠高於政策分歧本身,促成所謂的「情感極化」
Thumbnail
在當前假訊息充斥、認知作戰加劇的國際環境下,媒體識讀能力與事實查核意識成為民主社會不可或缺的一環。由自由亞洲電台所屬「亞洲事實查核實驗室」(Asia Fact Check Lab, AFCL)製作的系列專題《中共外宣在台灣》,正是一本正經、深入剖析中共如何透過統戰與資訊操控滲透台灣社會的重要報導。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