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我們的投資組合持股中,億光(2393)的績效最為遜色,週跌幅達5.8%之多。本週我們就來檢視一下億光出了什麼情況。
先補充說明喔!在我們的寫作園地中主要乃是分享我們的財經觀察及實際交易的軌跡。近期呢! 因為筆者把現金大多拿去買房了,近期的交易明顯減少。有讀者希望我多討論個股或ETF的投資評估,少說些網上可以Google的總經情報。是的,甚是有理啊! 版主我呢每周也都會關注追蹤個股中漲的特別多或跌的特別深的個股,我們就多探討個股,少評論新聞吧!
億光是我們在2021年Q1開始作了買進。還記得2020年末那時筆者正交叉評估億光和晶電的投資選擇,晶電生產磊晶,而億光則做下游封裝。以台灣的電子產業特性來看,上游較具技術價值,下游封裝通常較為辛苦。2020年末億光股價約37元,晶電股價40元左右,並且晶電於2021年與隆達合併,存續公司為富采,晶電1股換富采0.5股,富采上巿股價概為80元,而今富采股價為37元。
我們主觀的偏好生產上游磊晶的晶電,然而一次的機緣巧合,筆者在出差的航班上查翻億光的資訊,鄰座一位親切的大姐竟主動告訴我,他和億光的老闆(葉寅夫董事長)是熟識的友人。她告訴我葉董是工作狂,諸事親力親為,行事低調而踏實。她告訴我她無法評價公司未來前景,但她認為葉董是值得信賴的經營者。於是乎,我們主觀上有了微妙的轉變。
我們在2021年初,大約一個月以內時間買入億光,平均成本在40元,並持股至今。含息的累積報酬為104%。億光在今年Q1曾達90.2元的高價,但我們並沒有選擇出脫。如今億光股價自高點下墜29.7%,我們怎麼看億光,是持有還是出脫呢!
億光股價下挫的主要原因乃在於連二季獲利明顯下滑,2025Q2獲利季減45%,年減幅更是高達61%。

圖表來源:財報狗
所以,我們必須先來看看2025.Q2億光~怎麼了!

圖表來源:GOODinfo
由上表來看基礎損益:
- Q2的營收不遜於前二季,營業成本也相仿;毛利的表現Q2為32.1%,優於前二季30.4%及27.6%。看起來產品的組合更優良了。
- 營業費用8.45億,較前二季低,本業營業利益7.82億,營業利益率達15.4%,都優於前二季。
我們首先看的基礎損益,若本業已明顯潰敗,則我們早已作出投資警示了。而基礎損益看起來非但不差,其毛利和營益率反而是健康成長的。
很明顯的,問題就出在下一張表了

圖表來源:goodinfo
上表載明Q2有3.67億的其它損失,億光Q2本業利益7.8億, 其它損失即侵蝕3.67億,使得稅後淨利僅餘3.23億,即遜於前面二季了。
另查公司財報2025.Q2台幣兌美元滙價29.3;台幣兌人民幣4.091,是所以億光Q2的兌換損失達到3.78億元。
也難怪億光Q2的財報如此的不堪,然而我們並不悲觀,因為億光的本業沒有任何值得我們擔心的跡象。
接下來該如何決策對億光的投資計劃呢! 億光的未來展望和獲利評估即是我們的關注焦點。
億光未來展望
先來看看億光的產品組合、產品毛利概況、巿場競爭性吧!
億光產品類別(2025.Q1)
- 不可見光產品_營收佔比40%
- 消費性電子與手機_營收佔比23%
- 背光產品_營收佔比15%
- 車用應用_營收佔比14%
- 照明應用_營收佔比8%
不可見光(IR/光耦/感測)
此為億光當前最大部位的營收來源,佔比達40%,也是最大的成長動能。毛利相對高,因不可見光成長動能乃帶動億光整體毛利往上走的關鍵項目。
競爭對手的部份,在台灣除了光寶科有部份射獵之外,主要競爭對手均為美、日廠商,億光在光耦合元件及IR原件的領域已是全球主要供應商。
不可見光及光感測元件的高階封裝領域,億光具有客製化能力,客戶黏著度自然較高,雖然巿場不若消費電子產品那般龐大,但我們覺得獲利性佳,競爭環境不易惡化,此不失為是一項企業經營的優勢項目。
不可見光的營收佔比持續提升將是億光維持毛利的核心,這個項目很值得我們作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