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川普政府推動的「互惠關稅」(reciprocal tariffs)正面臨嚴峻法律挑戰。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週日警告,若最高法院維持上訴法院裁定,認定川普超越職權,財政部將不得不退還近半數關稅,這對國庫將是一大打擊。
「如果法院這麼判決,我們就得退還,」貝森特在 NBC《Meet the Press》節目上直言。他承認,這樣的結果對美國財政「將會非常糟糕」。
法院裁決動搖川普談判籌碼
8月29日,聯邦上訴法院裁定,川普政府依據《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實施的「互惠關稅」缺乏國會明確授權,構成越權。儘管如此,法院允許關稅措施暫時維持至10月14日,以待最高法院審理。川普政府已緊急上訴,並警告若失去關稅工具,美國恐將淪為「貧窮國家」。財長貝森特則表示,對最高法院最終支持政府「充滿信心」。
不過,經濟決策團隊已著手尋找其他法律依據。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凱文.哈塞特(Kevin Hassett)指出,《貿易擴展法》第232條等條款,可再次成為關稅工具來源。該條款曾被用於對鋼鋁產品課稅。
經濟影響浮現 就業數據承壓
雖然川普一再強調關稅是「對外國課稅」而非對美國消費者,但最新數據顯示,政策效應正在顯現。美國勞工統計局8月就業報告指出,當月僅新增2.2萬個工作,失業率升至4.3%,創近四年新高。
RSM US 首席經濟學家布魯蘇埃拉斯(Joe Brusuelas)在投資人報告中直言,關稅的不確定性對製造業與商品產業造成「無可否認的衝擊」,自5月以來已連續四個月出現下滑。
貝森特坦承,美國「不能打個響指就讓工廠冒出來」,但強調隨著「一部偉大的綜合法案」通過,未來將會有更多建築與製造業就業機會。
儘管川普政府堅稱「美國企業應自行消化成本」,但耐吉(Nike)、孩之寶(Hasbro)、沃爾瑪(Walmart)等大型企業已警告,關稅最終將轉嫁到商品價格,增加消費者負擔。
財政部數據顯示,美國7月進口關稅收入達280億美元,而4月僅為168億美元。今年6月,國土安全部表示,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在川普關稅政策下共收取815億美元。
川普的關稅政策本被視為強化談判的「利器」,如今卻因法律挑戰而動搖根基。最高法院的判決,不僅將決定財政部是否必須退還巨額關稅,也將影響美國在全球貿易談判桌上的籌碼。
隨著失業率攀升、企業抱怨成本增加,川普政府如何在「經濟壓力」與「政治手腕」之間找到平衡,成為接下來數週的重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