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上一篇,我想接著分享為什麼我會決定要放棄轉職前端工程師。網路上不乏轉職成功的心得文章,但其實失敗或是放棄的才是多數,並不是想要潑大家冷水什麼的,而是我認爲不論哪個領域,轉職是一個重大決定,都要付出許多努力跟時間,因此審慎評估自己的價值觀是否能夠支撐這一條路,是非常重要的事。
--
在反覆自我懷疑、自我鼓勵,然後發現自己開始進入內耗迴圈之後,我開始思考這個迴圈是怎麼轉起來的。
我不想寫程式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不想」,我就是不覺得有趣或有成就感,只感覺浪費生命在瑣碎的東西上(尤其是網頁前端)。回想當初去上培訓營的動機其實是「想去日本工作」、「薪水穩定」,但如果是寫程式、做網頁本身,我並沒什麼憧憬或期待,我不真心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寫出高品質程式碼」的人,這不是我在乎的事情,或許我更在乎能不能寫一篇好文章、把一首歌唱好,這對我來說都比做好網站更有意義。而決定什麼事情對一個人真正有意義,這完全就是他個人選擇的問題而已,想怎樣就是怎樣。
但當我意識到這件事,心中也會有另一個聲音出現:
「這聽起來很任性耶?如果你都說要當成工作了,還去想什麼意義不意義的,不是更讓自己卡住無法前進嗎?你的目標不是就是去日本工作嗎?」
「就是做這個啊,不然你還有更好的方法嗎?」
因為我相信去日本工作這個目標是我真心想要的,即便每次坐在電腦前逼自己寫程式所感受到的痛苦是真實的,我仍選擇忽視「堅持做一件沒興趣的事情」會對我造成的影響。我幾乎每天都跟男友抱怨自己不想寫了,但他為了鼓勵我,也會一直提醒我要把目光放在未來的目標,畢竟工作沒有不累的、大家都不喜歡辛苦,但只要謹記自己是在為了想要的目標前進,就能夠克服......。這聽起來很有道理,而且我想不到其他方法,所以我信了。
然後,我發現了一個驚人的事實,那就是一個人無法同時相信兩個彼此矛盾的信念。我為什麼會頹喪一天振作一天,就是因為我一直想要嘗試讓自己去做自己根本不在乎的事情,而且居然還想把它當成工作,這跟我想要遵循的工作價值觀有著顯而易見的衝突。
在決定是否要投入轉職前,比起是否有興趣,我認為更應該先思考自己工作價值觀究竟是什麼。有些人的工作價值觀可能不包含「要做有興趣的事情」(這裡指的是這個工作做起來還算有興趣、有成就感,而不是把興趣當工作),像我男友就覺得只要不會太累、不要搞人際、能賺錢就好,就算沒興趣的事他也可以做。價值觀無分對錯,而是個人選擇的問題,你想成為怎樣的人是自己決定的。所以我開頭並不是請大家考慮「興趣」是否能支撐轉職這條路,而是「價值觀」。
當然我也不是完全對網站開發沒興趣,因為不論是原本的 PM 還是後來嘗試的前端工程師,都是在服務「做好一個網站」這件事,而我在這裡面最有興趣的事情,其實是使用者體驗研究。只是目前不論國內外,許多公司的 UI 設計、UX 研究與設計,甚至前端開發,三者經常是被綁在同一個職位的,而通常會前端技術是加分項,我求職網站滑多了,就默默地也把自己的職涯方向綁在前端這個職位上,沒有好好去思考還有哪些方法也能做到我想做的事情。
明明知道要在自己有興趣的事情上鑽研,才能讓我走得更久、更遠,當初卻沒有好好把這個工作價值觀當成人生指南,才會在茫茫大海中迷失方向。除此之外,還有另一個讓我掉進內耗迴圈的陷阱,是「外在動機」。
若做一件事情的動機是來自於「想要拿掉某個負面的東西」,而非「想要得到某個正面的東西」,那過程可能會變得難熬許多。對我而言,學習寫程式就是這回事。
我想要藉由學會寫程式來拿掉的負面東西有很多,像是低薪、怕跟不上時代、找不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職涯發展的不確定性等等,我以為只要學會寫程式,成為技術人才,我就可以解決這所有問題。我甚至從大二就是抱持著這個信念才開始接觸程式語言,當初在上商管學院的 Python 課時的痛苦感受,到現在也一樣,因為我是想要拿掉負面的東西,原本就已經不怎麼有興趣了,邊學習程式的時候,腦袋都是被那些恐懼給佔據,當然更不可能覺得有趣了。
我有另外一個很積極正面的例子,一樣是在大二的時候,我開始學習日文。當初我並沒有抱持任何想法,就是選了課、選上了、就去上課了,也因為朋友邀請,我加入了學校的台日交流會。在第一次的語言交換活動,我跟一個程度已經很好的學長,加上兩位日本同學,四個人分到一組。對面三位聊得很順暢,我幾乎沒辦法完整理解,更不用說是表達,
但兩位日本同學都很有耐心的停下來跟我解釋,並問我對於某個話題的想法,不會因為我的程度跟不上就把我晾在旁邊。雖然過程很不順利,但心裡覺得非常感動,語言的障礙反而讓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變得更有溫度,更讓我感受到「人們是會想要互相了解的」這件事的美好,因此我決定一定要學好日文聽說。
我想的不是拿掉「聊天時因為日文詞彙量限制而無法順利表達的尷尬與自卑」,而是得到「能夠了解眼前這個人想傳達的意思,並好好用對方能理解的語言回應出自己的想法,讓彼此能更靠近」,雖然都是想要學好日文,但這兩種想法有著巨大的落差,完全影響了我後來學習日文的態度。其實當時的交流會,跟我一組的台灣學長並不是那麼友善,我非常明顯感受到對方看不起我的日文能力,甚至會在輪到講中文的回合時,故意繼續使用日文和日本同學聊天,然後再回頭問我聽不聽得懂、要不要解釋給你聽。我當時確實感受到挫折生氣,但我後來我沒有把重點放在他身上,因為我知道這有可能會影響我後續學日文的動機,我不想辜負了願意好好跟我交流的日本同學。
如果沒有興趣的事情,也能產生動機嗎?雖然在我身上寫程式這件事似乎沒辦法,但這是一開始動機就錯了的緣故。我一開始對日文其實是沒什麼強烈興趣的,但經過了交流會事件,動機產生了,我才能夠持續學日文到今天,當然也越學越有興趣了。
--
講了那麼多,重點整理一下。如果你在考慮是否要換工作、換領域,或是更大範圍的思考之後要做什麼,我個人認為可以先思考三件事情:
- 你的動機是什麼?是想要得到你想要的東西?還是想要拿掉你抗拒的東西呢?
- 你的工作價值觀是什麼?你希望你的工作是什麼樣子?想要從中獲得什麼?
- 如果你原本考慮要換的工作跟你的價值觀不合,你是否有其他選項可以達到目標?
或許會有人想說為什麼轉個職可以想這麼多 XD,但如果把我的思考過程寫出來,也能幫助到一些跟我一樣容易想很多、不想清楚就難以行動的人,那就太好了。
最後我想說,放棄不是壞事,我們需要的是學會判斷什麼時候該放棄、什麼時候值得繼續,而判斷的標準就是價值觀和真正想要的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