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吃飽飯後,我姐半坐半躺在沙發上,我問她之前在日本交換學生的時候,跟日文母語人士交流 vs. 跟其他國家人交流,在「日文口說」這件事上,有什麼不一樣的感覺?我自己會覺得跟母語人士用他們的語言講話,就很緊張,但我不確定原因是什麼,可能怕講錯、怕對方覺得我很笨?
我姐給的回答很有趣。她說,跟日本人講是最緊張,因為怕用詞不當,或是不夠有禮貌,也會怕空氣安靜,所以腦袋要一直轉。如果跟日文程度很好的德國人或印尼人講日文,好像又不會那麼緊張,而且聊到一些比較深入的話題,開始有一些詞彙想不出來、想放棄不講了的時候,他們還會鼓勵我再想一下,一定可以說出來的!
但跟中國人或台灣人講日文就又更緊張,跟其他國家的交換生相比,他們日文都超厲害的,好像會因此誘發出我的「亞洲比較心態」?在交流的時候難以投入在理解彼此想法,而是會開始覺得自己講得不夠好,也就聊不太下去(也常常開始轉用中文交流就是了)。
我們在想可能文化相近的人就容易引發比較心態,就算是在這麼輕鬆的交流場合?仔細一想,就算我有一個法國人朋友好了,每天住在台灣的我,也不會突然想去跟他比較誰的生活過得比較好,因為差太多了!
哦,所以在決定是否要跟某個人攀比之前,我們還會理性的思考這個人跟我的條件是否相近嗎?相近我才比嗎?那要多近?(攀比是一件理性的事嗎?)
如果只跟相近的人比較,例如那位成績很優秀、實習經驗豐富、課外活動精彩、愛情又得意的大學同學,因為我們的環境條件是相近的,所以我們之間的差異一定是因為我不夠優秀、不夠努力。但如果跟那個每天工時只有六小時、下午可以在公園草地上吃著冰淇淋、曬太陽看看書的法國人比,因為環境條件差太多了,所以我們之間的差異是因為你們有先天優勢,那我也沒辦法,不是我的問題。
是我的話,因為法國人的生活更像是我想要的,而且我能夠很具體的敘述我羨慕的事物是什麼,那我就可以想一些實際的辦法靠近,這麼說來,其實跟法國人比較,好像還合理一些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