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當我拎著早餐、踩著還沒完全清醒的步伐走進辦公室時,我總會環顧四周,默默觀察一下:
然後,我開始懷疑人生:
「我到底為什麼要每天提早到公司 30 分鐘?」
⏰ 提早到,是責任感?還是習慣?
有些人說,提早到是職場好習慣的表現:
- 可以整理思緒
- 有餘裕準備一天的工作
- 避免突發狀況(例如電梯壞掉或捷運誤點)
但也有人說,提早太多反而不是那麼必要,尤其當公司並沒有要求你這麼早進辦公室時,你仍然習慣「比打卡時間早到 20 分鐘以上」,那可能不是為了效率,而是出於一種「怕被說話」或「怕出錯」的內在壓力。
👇 不同「提前族」大解析:
🐦 早鳥型(提前30分鐘~1小時)
優點:早到早安靜、工作效率高、形象好
內心OS:「不喜歡趕、不喜歡狼狽進辦公室」 風險:可能會被默默分配「早到就幫忙處理一下」的雜事 😅
⏱️ 穩穩型(提前10~20分鐘)
優點:剛剛好、有禮貌、不焦慮
內心OS:「該有的彈性要有,但該準時也不能失禮」 這類人通常是大家最欣賞的「平衡派」
🏃 壓線型(準點或只提前1~5分鐘)
優點:時間精準到位,不浪費一秒鐘
內心OS:「時間就是金錢,提早也是加班,我才不要」 風險:萬一塞車或遇到電梯人爆滿,就……GG
😬 驚險型(常常遲到幾分鐘)
內心OS:「快快快!衝衝衝!」
風險:容易給主管留下「不穩定」的印象 除非你超有才華,否則這不是個長久的好習慣
🎯 所以,「提早到」到底有沒有必要?
答案是:視情況而定。
- 如果你是新鮮人、剛到新公司,提早到10~15分鐘,是一種基本尊重,也可以讓自己慢慢適應環境。
- 如果你是老鳥或有遠距工作彈性,那麼守時(而不是硬提早)也足夠展現你的專業。
- 如果你每天提前半小時卻什麼都不能做,只是在那裡發呆或內耗,其實你可以考慮調整一下作息,把這些時間用在更有效的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