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點善:從230到500訂閱,用真實故事累積成長的社會企業【點點善小日子EP 21】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土地工工的募資人數,很快就要突破 500 人

還記得我在五月剛加入點點善的時候,頁面上顯示的支持人數大約是 230 人。短短四個月之間,這個數字一點一滴往上累積。看著土地工工不斷成長,不只是多了幾百位參與者,更逐漸長出了一個小規模、可被驗證的 model。

在田裡翻土,讓種子好好發芽

剛加入時,團隊努力把理念轉化成能被清楚理解的語言。

我們嘗試:

投放廣告:用最直接的方式測試市場反應,看看哪些訊息能讓人停下來、點進來,真正理解我們的故事。

參加線下展覽:把計畫帶到現場,讓人能用眼睛看到、用鼻子聞到,並做即時的產品市場調查。

設計與定調:從包裝、排版到 DM,反覆修改,直到找到最能代表土地工工的樣子。

新行銷團隊加入:不同專業背景的夥伴一起摸索新的可能。

這段時間,雖然還不算走到大舞台,但就像在田裡翻土、整理土地,是為了讓接下來的種子能夠發芽。

raw-image

參加線下展覽

讓小樹長出枝芽

接下來,土地工工開始長出不同的枝芽。最明顯的,是和企業之間的合作逐漸成形。

巧新科技關心腳下的土地,認領了 30 坪地,也帶領企業夥伴一同種樹;嘉里大榮也認領 30 坪地,帶著同仁走進部落,親眼看見土地活化與在地文化的連結。

這些合作是資源的挹注,更是一種「對話的實驗」:社會企業如何與大企業並肩,找到共同的語言。

raw-image

嘉里大榮認領30坪地並走入部落中體親身體驗

從向外到向內

如果說七、八月是「向外連結」,那麼九月就是「向內對話」。

我們開始舉辦基地踏查,邀請消費者直接走進土地。參加者們親身體驗土地工工:看見茶樹、遇見長輩、親手調香。這種互動,比任何行銷語言都更能說服人。

也因為直面消費者,我們收到最真實的回饋:

✨ 聽到參與者說「有認真看電子報」

✨ 分享心得:有人睡前噴在枕頭上安心入睡,有人走遶境時隨身帶著舒緩皮膚

✨ 最特別的是,其中一位參加者,因為在社群上看到別人的分享,逛展時又看見我們夥伴身上的「三隻白白胖胖的土地精靈」,從那時就決定訂閱土地工工。

raw-image

消費者走進土地工工示範基地

同時,產品也完成了 TFDA 化妝品登錄。這看似是一個程序,但卻是重要的里程碑,代表土地工工正一步步走向更專業、更值得信賴的路上。

挑戰與真實

然而,就在這些努力之中,外界的檢視與挑戰也接踵而來。

這些問題讓我們必須一次又一次檢視自己:我們的文字是否夠精準?我們的設計是否講清楚了理念?我們的行動是否真的能回應社會的期待?

回頭看這四個月的歷程,土地工工並不是一路順風。

有時廣告反應不如預期,有時展覽上得到冷淡的回應,也有許多文字和設計被來回修改。但正是因為這些不完美,才讓我覺得土地工工是真實的。

從 230 到 500,這些數字讓土地工工被更多人看見,也給了我們前進的底氣。

同時,我也慢慢理解到:社會企業是一間企業,但前面還是有「社會」兩個字。

數字是必要的,它證明了模式可行、讓計畫能持續,但土地工工的價值,不會只停在數字,而是延伸到那些看似微小卻真實的回饋。

對我來說,真正的成長,是數字和故事並行:一邊累積支持的數量,一邊累積與人產生的連結。

而我,也很幸運能在其中,見證土地工工的長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點點善
7會員
25內容數
點點善致力於打造更永續的善循環圈,透過串連弱勢、個人與企業打造永動商模,讓公益融入生活,而不是生活中做公益。我們希望與身心受限者平視與合作,透過共創設計,提供他們第二份收入與自我實現感。
點點善的其他內容
2025/09/07
分享一次宜蘭左駕山路行車體驗,以及在迷霧中開車的經驗如何映射到管理思維上。文章藉由親身經歷,闡述在充滿挑戰與不確定性的環境中,如何調整視角、提升格局,找到更清晰的路徑。、
Thumbnail
2025/09/07
分享一次宜蘭左駕山路行車體驗,以及在迷霧中開車的經驗如何映射到管理思維上。文章藉由親身經歷,闡述在充滿挑戰與不確定性的環境中,如何調整視角、提升格局,找到更清晰的路徑。、
Thumbnail
2025/08/31
土地工工是一個創新永續的ESG計畫,透過閒置土地活化,提供高齡長者參與綠療育農務,並回饋弱勢族群。本文分享土地工工如何回應社群提問,並強調精準核心、文案與回答的重要性,以及言行一致的社會企業價值。
Thumbnail
2025/08/31
土地工工是一個創新永續的ESG計畫,透過閒置土地活化,提供高齡長者參與綠療育農務,並回饋弱勢族群。本文分享土地工工如何回應社群提問,並強調精準核心、文案與回答的重要性,以及言行一致的社會企業價值。
Thumbnail
2025/08/24
每週在點點善的日常裡,總會冒出一些「大哉問」。它不見得有標準答案,卻會在工作和生活的交錯中,留下值得反覆思考的提醒。這回,我遇到的問題是—如何當一個「給得起」的人?
Thumbnail
2025/08/24
每週在點點善的日常裡,總會冒出一些「大哉問」。它不見得有標準答案,卻會在工作和生活的交錯中,留下值得反覆思考的提醒。這回,我遇到的問題是—如何當一個「給得起」的人?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