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 岸見一郎
- 譯者: 葉小燕
- 出版社:春天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25/06
如果確信自己將迎來幸福的退休生活,沒有任何不安的話,你還會規劃退休這件事嗎?
你是不是也將退休視為新的人生開端,於是產生該如何準備與規劃的念頭呢 ?百萬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作者-岸見一郎這回提出最高退休人生的想法,從阿德勒心理學與古希臘哲學角度切入,完全打破一般人的退休迷思,也給我一記當頭棒喝,頓時醒悟過來,以下便介紹本書三大核心觀念...
【閱讀筆記】
核心一:未來不存在,請好好地活在當下
生活並非以退休為界線而出現急遽變化,也不是劃定某一天為界線而引退並從此不再做事。說到底,大家會想規劃未來,就是怕將來在財務、健康、人際關係、自我價值等地方出現問題。但作者提到想擁有幸福人生最重要的念頭是「活在當下」。未來不是還未到,而是不存在的,我們就活在此時此刻,現在去想未來沒發生的事是沒有意義的。
如果改變不了現在的話,想再多的規劃與安排也改變不了未來。現在不是未來的準備期,也不是在彩排,你不會知道明天與意外哪一個會先到。「活在當下」沒有要提倡過享樂主義式的人生,而是一種心態上的觀念。阿德勒心理學提到人之所以會回想過去而後悔,思慮未來而不安,都是因為沒有盡情活在當下。
積極正向有執行力的人,應該不會好高騖遠,而是時時刻刻想著該如何提升自己能力,貢獻所長。
希望自己健康的人,會避免不健康的飲食,定時定量運動,充分睡眠與休息,不會等退休後有時間才開始養身。
想維繫或改善人際關係的人,現在若沒有與同事/朋友/鄰居保持友好關係,沒有好好經營與父母/伴侶/親子間的相處關係,那怎麼有把握未來一定能做到呢 ?
還有多數人都想等退休後再去發展各種嗜好與體驗,推說現在時間/家庭/財務因素什麼的,第一步都沒踏出,其實是欠缺面對結果不如人意的勇氣。不要考慮有沒有用的問題,有想學的東西就去學吧!
總之,活在當下的表現可以是有所為積極的一面,也可以是好好地品味存在即幸福,感受無所為的每一天。

核心二:幸福來自對他人的貢獻
人不是為了工作而活,是為了活著而工作。如果不能感到對某人有所助益甚至傷害到他人,即使獲得再大的報酬也無法幸福。很多成功人士一退休後就開始鬱鬱寡歡,認為自己沒產出,價值感低落,所以寧願拼命工作到最後也不願退休,這是受世俗價值觀所影響。
人生無論是哪個階段都無法互相比較,也沒有價值上的高低。所謂的成功是量化的、外在的,是一個過程。而幸福是質性的、內在的,是一種存在。以成功為人生目的,退休後將失去方向;但若以幸福為目的,退休反而是實現的契機。
個人的價值不是從生產力高或低來判斷,生病住院之人、嗷嗷待哺嬰兒、年邁老人依舊有其價值與貢獻度,這也與他人如何評價毫無關係。看到喜愛的人,小孩開心笑著,父母健在,心裡就有一股溫暖幸福感,這就是他們存在的價值。
此外,我們隸屬於比公司更大的共同體,就算不在職場上工作,只要將個人歸屬到整個社會或國家甚至全宇宙,自然而然就會以身為世界的一份子而感到開心不孤單。退休後雖然可以決定如何過每一天,對歸屬感較低的人與其說是自由,反而更像是懲罰。
退休後若能找到自己的「社會角色」,例如參與志工、社區活動、照顧家人、分享專業知識。即使不再領薪水,也能感受到「我對他人有幫助」,這樣就能幸福。

核心三:放下權威,建立平等互動人際關係
一切的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人與人想處必須是橫向對等的關係,然而我們在不同角色間總是習慣往縱向關係去發展。
在職場上不難遇到權威型主管,藉由指責甚至大聲咆嘯下屬,或是利用官威交辦下屬做非工作上的事項。
在家裡握有經濟權的丈夫,自認錢都是我賺的,所以家中地位最高,對配偶/小孩講話大小聲,也不想協助任何家事。
父母對小孩的指導控制欲,用命令口吻對待孩子,趕快去吃飯/寫功課/洗澡/睡覺,嘴上常講「這些都是為了你好」。我們小孩子時,應該也不愛聽長輩碎念,但等長大後反而也這樣對待小孩,不奇怪嗎?
還有依老賣老愛發脾氣的長輩,自認年紀大,別人就要尊重禮遇他,他講的道理都是對的,聽不進別人說的,又愛下指導棋。
上述這些場景都是建立在上對下的人際關係,想想若是好朋友間的關係會這樣嗎 ?
從現在起與人建立平等互相尊重的對話方式,從「我指揮你」轉向「我們一起生活」,讓關係更和諧。懂得每個人的界線,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態,人際關係會更好,相信退休生活會過得更自在。

【心得感想】
年初擬定了一套五年的準備計畫,包含五大面向-健康/人際關係/財務/事業/個人成長,希望退休後不會突然無所適從。但作者卻要我們無須做退休前的準備,只要擺脫以成功為目的的人生觀,把握活在當下/做出個人貢獻/建立橫向人際關係,自然水到渠成就能感到幸福。對一般人來說這似乎過於理想化,與市面上 step by step 教你如何打造富足退休人生的書籍或文章實在差異太大。
我覺得阿德勒式的退休屬於內功心法,而訪間實用書籍屬於外功,跟武林高手一樣,內外功需要相輔相成才能成就一代大師。少了心法,空有外功招式恐不易維持長久,還可能學錯走火入魔。只有心法,又過於理想與簡單化這個世界,還有點阿Q心態,似乎是精神勝利的感覺,遇到實戰怕不及應對。
老實說這本書比起前作「被討厭的勇氣」在章節結構上顯得較鬆散,讀起來有些概念重複被提到。或許是作者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已練就不怕批評的勇氣。讀的過程也感受到阿德勒融合東方道家無為的思想和佛家存在即有價值的思維。不追求卓越與人競爭,而是追求當下的幸福感。這的確很值得省思,尤其現今處於過於追求效率,講求功利的時代。
思考退休後的生活,其實也是思考人生該怎麼活,建立明確的人生觀將有助釐清想法(可參考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退休後雖然生活方式有重大改變,從每天的工作節奏轉變為更多的自由時間,加上體力智力可能下降,這都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接受年老不是退化,而是變化,不要拿過去的成就或社會期待來評判自己,並保持開放的心態非常重要。
跟著阿德勒,相信從心態上的轉變,不管對現在的工作,人際關係,自我價值建立都能有所幫助,也能離幸福更近一步。等到退休那天真的來臨,也不會對生活造成太多衝擊,能夠更好地享受這段人生的新旅程。祝福大家都能踏上這幸福的最高退休人生。
最後這本書很適合這些讀者閱讀
- 喜歡哲學與心理學探討的人
- 正在思考退休規劃、人生意義的人
- 希望從心理層面理解人生轉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