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鄭寅鎬(정인호, Jeong Inho)
- 譯者:林又晞
- 出版社:平安文化
- 出版日期:2024/03
錢買不到幸福,但可以減輕不幸帶來的痛苦
富比世創辦人伯蒂·富比世說過「100個問題中,有99個的答案都是錢」。銅臭味很重,但現實是沒錢還真的萬萬不能。本書作者是韓國企管專家鄭寅鎬,為了了解有錢人的思考方式,他深入接觸超過50位富豪,從這些有錢人行為背後隱藏的心理機制,搭配許多名人與故事來闡述,歸納出一套「致富心理」。清晰告訴我們可以如何學習有錢人的思維,進而財富升級。以下整合本書的六種心態概念,讓大家參考。
【閱讀筆記】
從眾心態-人們想透過與別人一樣的行為來減少恐懼並獲得心理上的安慰
凍原地區的旅鼠到達一定數量時,會變得煩躁不安,開始集體遷移覓食,盲目攻擊衝撞障礙物,甚至集體衝進海中。這種盲目抱團的心態正是我們常見的行為,尤其當人們感到焦慮,不知道正確答案或信念模糊時。
在投資上更是如此,韭菜散戶們往往是最後一批才上車,傷痕累累才下車。當全球股市火熱時,多數人都只想向專家權威尋求飆股,追買報章雜誌或投顧老師的熱門股,等到行情逆轉才大夢初醒。有錢人多半自己尋找答案,養成獨立思考,不會成群結隊,也不依賴專家,想投資成功,就要擺脫以大眾判斷為基礎的心理,站在少數那一邊。
享樂短視心態-窮人渴望成為有錢人享受一時的快樂,有錢人創造社會價值,享受貢獻付出的實用快樂
現代人越來越講求活在當下,開心就好,若能量入為出則沒有太大問題。但若為了滿足一時爽快而陷入過度消費,舉債過日子,被享樂主義給支配,那人生遲早會變的慘澹。
無節制的人喜歡炫耀、跟社群朋友比較誰過的奢華,因此過度消費。有錢人則追求安靜的財富、不顯眼和不刻意炫耀的消費。人類天生具有短視近利的本能,喜歡買樂透而非儲蓄,喜歡刷卡提前享受而非等待,喜歡短線交易而非長期投資。所以想成為有錢人要懂得控制享樂本能,建立長期目標與規劃。
對待時間的心態-對有錢人來說,時間是用來投資的,而對窮人來說,卻是用來消費的
大家都說「時間就是金錢」,但想想看每天我們花多少時間在滑手機、追劇,花大把時間排隊買什麼限量還是打折商品。雖沒要兢兢業業把握每一分一秒過日子,但必須減少人生浪費的時間。
對有錢人來說,減少浪費掉的機會成本很重要。比爾蓋茲計算時間的刻度是5分鐘,對他而言彎腰撿一張百元鈔票都不值得。當你衡量時間的刻度越小,就越能妥善利用時間。我們一般人可以用小時來衡量時間成本,把年薪除2000大概就是你的時薪水準。下次為了省錢要多花時間時,可以想想值得嗎。

現狀偏差心態-除非有特別利益,不然人們都具有維持現況,不想改變目前的行為
一般人對跳脫舒適圈,勇敢追求改變是相當困難的。對有錢人來說,維持現況代表著衰退,因此必須不斷學習成長,即便在經濟蕭條時也不會選擇安逸。成功人士的共同點就是學習動力很強,尤其是本身不熟悉的領域。
閱讀是探索未知領域的養分,因此看不好讀的書反而會激起新的趣味與主意,而且可以擺脫既有思維。有錢人每天閱讀30分鐘以上比例有88%,窮人只有2%。廣泛性且深度學習非常重要,學習也是讓他們能夠長久維持財富和影響力的特權。
控制錯覺心態-人們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相信可以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改變外部環境
人們普遍認為坐別人開的車比自己開還危險。自己選的樂透號碼比較會中獎。自己預測或判斷股市的能力比別人準。這是屬於過度的樂觀主義,就算經歷失敗,也認為只是運氣不好,相信下一次再努力就會成功,更加強決心和投入動力。要避免這種心態就是要理解沒有絕對準確的預測,尤其投資上充滿恐懼、貪婪、期望、迷信等各種無法科學分析的事。
時間不一致心態-認為以後再做會較容易,現在執行會較困難
人生中最具破壞力的單字就是「以後」,最有生產力的單字則是「現在」。做發財夢大家都會,但有錢人真的會去執行,去規劃,去想辦法達到目標。窮人則說以後再做,好像以後做會比較簡單一樣。遠大的計畫很豐滿,實踐卻很骨感。對創作者來說常常要等靈感出現才動作,其實最好的方式就是立刻去做,好的主意都是在作業過程中出現的,不需要太過完美主義。

【心得感想】
這本書裡的有錢人是指那些白手起家的成功富豪或大企業CEO等級的人,不是中樂透的暴發戶或富二代。因此這類成功人士會有那些行為特質,其實自我成長學看多的讀者大概也能猜出一二。作者利用與人訪談與參考過去一些熱銷書籍,便歸納出有錢人具備哪些行為或思考模式,多一些名人故事加進去提高了閱讀趣味。
我覺得書上所述有錢人的行為也未必與成為有錢人有強烈因果關係,倖存者偏誤很常這樣產生。因為變有錢或成功的變數太多,這不像自然科學,例如在適當壓力與溫度下輸入氧氣和氫氣,就一定產生水。社會科學裡沒辦法輸入哪些成功因子,就期待得出想要的結果。但如果你完全沒上述這些思維,想有錢的確是比登天還難。
我認為最重要的心態,就是承認自己的所知有限,然後持續多領域學習並勇於執行。書裡提到知識分為三類,一般知識、專業知識、融合知識。現在進入AI世代,就算有難度的專業領域(金融/法律/醫學/科技等)也有可能被取代,更別說只通曉一般知識的工作者,因此融合多方跨領域的知識便相對重要。
整本書平易近人,陳述簡單明瞭,適合新手大眾。若對行為財務學,投資心理學有涉獵過的讀者,可能會覺得不夠深入。我原以為內容會有很多行為心理學的知識與驗證,不過畢竟作者是企管顧問,所以不像本科教授出書那樣,能提供嚴謹的數據或實驗來佐證(去年看過很有料的社會科學書是亞當·格蘭特的「逆思維」)。若想單純從投資的角度切入,推薦摩根·豪瑟的「致富心態」與「一如既往」。
金錢與貧窮誰才是萬惡之源?因為窮人的自由選擇較少,比較常犯財務上的錯誤,因而鋌而走險。貧困會降低大腦的認知能力,導致失誤或做出錯誤的決策(魷魚遊戲的參加者)。我們不管處於哪個階層,只能努力學習活化大腦,成為自主的經濟主體,而不是金錢的奴隸,最終自然而然成為創造財富的聰明有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