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性轉折點!聯準會「預防式降息」背後驚人真相:為了救就業,寧可容忍通膨?一文看懂五大資產未來18個月暴富與陷阱。

更新 發佈閱讀 40 分鐘
投資理財內容聲明
raw-image

在2025年9月17日的午後,華盛頓的空氣中瀰漫著一絲緊張與期待。在聯邦儲備大樓內,決策者們進行了一場猶如家庭會議般的討論, 既要照顧好就業這個孩子,又不能讓通膨這個孩子任性失控。最終,聯準會選擇溫柔地踩下煞車:利率目標區間下調一碼(0.25個百分點)至4.00%~4.25%。這是九個月來的首次降息,帶著一種「風險管理式的愛護」意味,希望在不傷害物價穩定的前提下,為就業市場撐起一把傘。

會議現場:風險管理的降息與內部分歧

降息的理由與點陣圖展望: 聯準會會後聲明直言,美國今年上半年經濟增長趨緩,就業增長放慢,失業率略升且不確定性升高,特別是「就業的下行風險已經上升」。換言之,在低通膨尚未完全達標之際,決策者仍決定率先出手“保護”就業,採取預防式降息。這次降息被鮑威爾主席形容為“風險管理式的調整”,因為當前情勢下聯準會必須在就業和通膨兩端風險中找尋微妙平衡。正如鮑威爾所說:“我們面臨一種雙面風險,沒有毫無風險的道路”。在點陣圖(Summary of Economic Projections, SEP)中,大多數官員預期今年底前還將再降息兩次(各25個基點),明年則降息一次。這意味著聯準會的中位預測年底利率約3.6%,比今年6月時預期的3.9%更低。然而,這中位數背後卻隱藏著劇烈的分歧:有9位官員支持今年共降息兩次,甚至有一位(被認為是新任理事米然)主張更激進的降息,把利率直降至3%以下;但幾乎同等數量的9位官員態度保守,其中6位傾向此次降息後就不再進一步降息,另外2位只支持再降一次,而且據推測還有一人其實反對這次降息(即使最後沒有正式投下反對票)。正因如此,鮑威爾在記者會上也坦承:「在當前高度不確定的情況下,出現各種看法是自然的。政策路徑不是鐵板釘釘,我們得會議逐次審視,在充滿張力的雙目標間尋找平衡」。

記者會花絮與鮑威爾談話: 降息消息一出,媒體聚光燈下的鮑威爾顯得謹慎而鎮定。他強調此次行動並不意味著開啟無限制寬鬆,「我們並不覺得需要快速大幅地行動」言下之意,未來降息將是漸進且視數據而定的。在談及勞動力市場時,鮑威爾提到了一個頗具政治色彩的觀察:當前移民政策對勞動供需的影響甚至比關稅更顯著。他以溫和卻尖銳的語氣指出,近年移民趨緊使勞動供給與需求雙雙下降,如今失業率開始上升,顯示出一種「奇特的平衡」供需一起降溫,表面平衡卻暗含著經濟放緩的風險。這番話既是在分析經濟,也是對前任政府移民政策的一種睿智評點,引來在場記者會心一笑。在談到委員會內部分歧時,鮑威爾語氣中透出包容:“在這種不同尋常的情境下出現廣泛觀點,其實並不讓人意外”。他強調聯儲決策有其“DNA”:透過充分辯論和數據說服來形成共識。換句話說,新來的米然縱使鴿聲嘹亮,也需要以理服人才能真正改變政策走向。

投票與異議: 此次FOMC投票結果大體一致,僅一票異議。11位投票委員中,米然(Stephen Miran)持不同意見——但有趣的是,他反對的理由不是不降息,而是嫌降得不夠,主張降息半碼(50個基點)!這位剛上任的新理事曾是特朗普總統的經濟顧問,被視為強烈的降息支持者。他的存在讓市場意識到:FOMC裡確實有一股更激進的鴿派力量,希望迅速、大幅地提供經濟刺激。反觀其他成員,包括一向以鷹派著稱的鮑曼(Bowman)在內,此次都支持了25個基點的降息決。可以說,經過一番討論拉鋸,委員會選擇了折中的溫和路線:既不按兵不動,也不一次用力過猛,而是小步地向寬鬆邁進一步。

市場五重奏:資產短中長期的漣漪反應

聯準會的每一次政策轉身,都宛如指揮家揮動 Baton,一時間市場上五種資產各自奏響不同的樂章。新台幣、美國公債、黃金、台股與美股,就像五種性格迥異的樂器,在降息消息傳來的瞬間各有反應。以下我們以短期(1–3週)、中期(3–6個月)、長期(6–18個月)三個時間維度,來聆聽這五重奏的旋律與節拍。

新台幣(TWD):匯率暖風與逆風

短期影響: 美國降息的消息猶如一陣暖風,輕拂新台幣匯率。因美台利差縮小,部分國際資金預計從美元流向收益相對較高或前景較佳的新興市場貨幣,新台幣在這股趨勢下有升值壓力。事實上,早在預期階段,新台幣就已展現強勢,2025年上半年TWD對USD一度升值超過7%,部分原因正是投資人押注聯準會轉向寬鬆。降息塵埃落定後,短期內美元走弱的新趨勢對新台幣形成利多,再加上市場風險情緒回暖,台灣股市外資買盤增加,都可能推動台幣走強。不過,新台幣的短期利空也不可忽視:聯準會此舉同樣出於對景氣放緩的憂心,若全球經濟轉弱的疑慮升溫,避險資金可能回流美元這一傳統避風港,暫時壓抑亞幣表現。此外,新台幣快速升值對台灣出口競爭力的影響,也會讓市場揣測台灣央行是否出手干預或放慢台幣升勢,這種預期心理或令台幣短線漲幅受限。

中期影響: 展望未來半年,在利多因素方面,聯準會進入降息循環意味著美元資產吸引力相對下降,歷史經驗表明美元轉弱往往利好包括新台幣在內的新興市場貨幣。特別是台灣自身經濟基本面若保持穩健,加上科技出口表現有支撐,國際資金可能持續流入台股和台債,帶動台幣溫和升值。而利空因素則在於:倘若美國降息的同時經濟仍顯著放緩,全球需求趨冷恐拖累台灣出口,屆時資金可能轉為擔心台灣經濟而撤出,壓低台幣。此外,台灣央行可能跟隨美國腳步在未來半年內調降本國利率(已有分析師預期台灣央行最快將在2025年中降息,以維持出口競爭力和經濟動能),本地利率下行將縮小台美利差的優勢,對台幣中期走勢構成壓力。

長期影響: 未來一年半,台幣走勢將取決於全球景氣循環和貨幣政策博弈。利多方面,如果美國順利降低通膨、經濟軟著陸,聯準會維持低利率環境,那麼美元可能延續疲軟格局,台幣有機會在區間內偏強運行。同時,全球供應鏈重組及科技景氣復甦若帶來新的投資浪潮,台灣作為半導體重鎮,外資長線看好將有助台幣穩中有升。利空方面,若美國經濟在未來一年陷入實質衰退,避險情緒將令美元再度走強,台幣恐跟隨區域貨幣一起承壓下貶(正如歷次全球危機時新興市場貨幣的普遍反應)。此外,地緣政治風險或兩岸局勢變化也可能影響資金對台灣的長期信心,這超出貨幣政策範疇但會成為台幣的潛在逆風。整體而言,台幣長期走勢或將呈現“隨波逐流”的特質,短期受政策及資金面推動升值,但長期仍取決於亞幣整體趨勢和台灣自身經濟表現。

美國公債(UST):債券價格與殖利率的舞步

短期影響: 聯準會降息對美國公債市場而言,好比一聲發令槍,卻帶來幾乎相反的瞬間反應:債券價格一度上漲、殖利率下滑,隨後又掉頭上行,宛如跳了一曲急促的探戈。消息公布當下,10年期美債殖利率曾從4.05%略降至約4.01%(價格上揚),因投資人預期貨幣寬鬆開始、利率峰值已過。不過,隨著鮑威爾在記者會上強調“不急於大幅降息”,市場對未來寬鬆幅度的預期降溫,債券賣壓又湧現,10年期收益率反而較日低回升了約4.6個基點,收在4.07%左右。短線利多是:聯準會態度轉鴿讓市場確認了政策拐點,預期未來利率走低會提高債券的相對吸引力,這種預期在消息前就支撐了債券買氣。但利空在於:降息幅度低於極鴿派的想像(只有一人支持更大降息),再加上聯準會仍提醒通膨風險未除,投資人擔心未來貨幣寬鬆節奏不會太快,使部分短線交易選擇“傳聞時買進、事實出貨”導致美債價格衝高後回落。同時,美國政府龐大的發債供給也形成壓力:即便利率趨降,市場消化巨量新債的需求可能推升殖利率、令債市承壓,這在短期內削弱了降息對公債價格的正面影響。

中期影響: 未來半年,隨著聯準會預計再降息幾次,整體利率環境走低將為美債提供中期利多。首先,政策連續寬鬆往往帶動中長端殖利率下行,過去寬鬆週期裡長天期債券價格往往不俗。聯準會點陣圖已暗示年底前還有約50個基點降幅,市場也消化了這一預期:10年期收益率有望隨著每次降息逐步下降,債券多頭在未來數月或占上風。此外,如果經濟數據持續轉弱(例如失業率攀升、核心通膨下行),避險型資金配置債券將增加,也是推高債券價格的因素。“貨幣寬鬆+經濟轉弱”這種組合,對債市來說通常意味著雙重利好。然而中期潛在利空在於:通膨黏性可能超預期,聯準會在降息幾次後趨於觀望,使降息循環提前中止。事實上,聯準會此次將2026年的通膨預估從2.4%上調到2.6%,表明他們對未來通膨壓力仍存保留。如果未來數月物價降不下來,聯準會可能放慢降息步調甚至暫停,屆時債券市場可能失望而出現拋售。另外,美國財政赤字高企意味著債券供給長期龐大,供需失衡可能推升長端利率,即使聯準會降息,中長期債券利率的降幅也可能受限。總之,中期內債市走勢取決於經濟下滑程度與通膨降溫速度的賽跑:若經濟明顯轉弱、通膨回穩,債券將迎來“甜蜜點”;反之,若通膨居高不下,債券多頭可能中途受阻。

長期影響: 展望一年以上,美國公債市場可能走出一個“降息-企穩-再評估”的曲線。利多因素是,如果美國經濟在2025-2026年間真的出現衰退,聯準會屆時可能不僅降息,甚至停止縮表或重新採取資產購買等措施來刺激經濟。那將為債券提供強力支撐,長天期債券價格或大幅上揚,殖利率有可能重新逼近歷史低位。屆時安全資產的光環將重回,債券成為資金避風港,黃金時代可能再現。然而長期利空在於,一旦經濟渡過難關、通膨受控,聯準會可能在2026年底或2027年重新轉向穩健或升息立場。畢竟點陣圖中許多官員預計2027年之後利率將回歸約3%的中性水準。如果2026年僅小幅降息一次便停手,那麼後續利率可能長期維持在3%左右,不再進一步下降。對債市而言,這意味著長期收益率下行空間有限。更何況,美國結構性財政赤字和債務問題始終懸而未決,信用評級與債務上限等議題未來仍可能不時擾動市場情緒,這些因素都可能推升長端利率的風險溢價,對長期債券價格形成壓力。綜合來看,債市長線走勢或將在寬鬆利好與結構性利空間拉鋸:在寬鬆周期債券享受一波行情後,若經濟復甦跡象顯現,債券投資者又將開始計算下一次緊縮週期的腳步。

黃金(Gold):避風港的華爾滋

短期影響: 聯準會降息的旋律甫一響起,黃金市場便跳出了一支令人屏息的華爾滋:金價先是扶搖直上,盤中一舉創下歷史新高,每盎司突破3700美元;隨後又因美元走強而小幅回落,收盤反而略微下跌0.8%左右。這短短數小時的劇烈波動,道出了黃金的雙面性。利多方面,降息意味著實質利率下降,持有黃金的機會成本降低,傳統上寬鬆政策對金價是利好。此次也不例外,消息一出瞬間觸發買盤湧入,凸顯市場對黃金保值避險功能的青睞。此外,聯準會轉鴿往往伴隨美元走弱預期,美元貶值則進一步推升以美元計價的黃金價格。利空方面,正如當天所見,鮑威爾雖降息卻不顯極度鴿派,導致美元在他講話後不跌反升。美元指數上揚0.3%以上,削弱了黃金的漲勢。同時,一些前期押注降息的投機資金選擇在利好落地時獲利了結,也對金價短線造成拋壓。因此黃金先漲後跌,彷彿在告訴我們:寬鬆的蜜糖很甜,但市場的反射動作更快。

中期影響: 接下來3~6個月,黃金走勢猶如在希望與擔憂間尋找平衡。利多因素可謂相當明確:如果聯準會按計劃繼續降息,未來半年實質利率曲線將下移,這對零息資產的黃金形成持續支撐。同時,寬鬆政策往往帶來美元疲軟趨勢,而弱勢美元環境中,黃金價格表現 不俗。此外,若經濟展現疲態甚至出現衰退苗頭,市場避險需求升溫也將推高對黃金的配置偏好,黃金在動盪時期總扮演“最後的避風港”。然而利空因素在於:假如未來通膨下行速度超預期快、聯準會很快結束降息循環,那麼利率見底將減弱黃金續漲的驅動。尤其如果經濟僅輕微放緩而未陷入衰退,風險資產可能重新受青睞,屆時資金從避險黃金轉回股市債市,金價可能高位盤整甚至回調。一些華爾街策略師也提醒,不要過度迷信點陣圖提供的路徑,因為FOMC未來走向仍取決於實際數據。這意味著金市投資者需提防聯準會態度反覆:一旦通膨有捲土重來跡象,貨幣政策可能暫停寬鬆甚至轉向,那將削弱市場對黃金的中期需求。總的說來,中期金價大概率維持高位震盪,並對“利率繼續降”和“通膨真壓下”這兩種相反信號高度敏感。只要寬鬆預期在、通膨二次升溫不現形,黃金多頭的故事就能延續。

長期影響: 當視野拉長至6~18個月,黃金前路上閃爍著幾道可能的分岔。利多場景下,如果聯準會持續降息並將利率壓到歷史中性水準之下,同時為應對經濟疲弱祭出更多流動性措施,那麼市場上“廉價的美元”將泛濫,黃金作為實體資產和抗通膨資產,有望水漲船高。有激進預測甚至指出,若貨幣政策獨立性遭質疑、通膨再起而債券遭拋售,金價可能飆向每盎司5000美元這樣的驚人高位。即便不談極端情境,一個低利率+適度通膨+地緣風險存在的環境,往往就是黃金長期牛市溫床。況且全球各國央行近年也在增加黃金儲備,長線需求穩固。利空場景則在於,假如18個月內美國經濟成功軟著陸並重拾增長動能,聯準會可能在2026年下半年停止寬鬆,甚至重新考慮小幅升息以防經濟過熱。屆時債券收益率觸底回升、美元企穩轉強,黃金相對吸引力下降,長線投資者可能逐步獲利退場,使金價結束多年來的漲勢。此外,如果全球地緣政治風險趨緩、金融市場波動率下降,避險需求減弱也將降低黃金光彩。總結而言,黃金長期走勢充滿戲劇性:它可能在貨幣寬鬆與宏觀風險的催化下再創高峰,也可能在經濟復甦的明亮陽光中稍稍退居幕後。對投資人而言,黃金永遠是值得珍視的一抹亮色,只是那亮度將隨聯準會的節奏與全球經濟的陰晴而此消彼長。

台股(TWSE):資金蜜月與基本面考驗

短期影響: 對台北股市而言,美國降息彷彿送來一盒摻著蜜糖的熱巧克力。消息傳出後,市場情緒一度明顯提振,低利率環境有利於科技等成長股擴大估值,台灣加權指數中的電子權值股似乎聞到了“便宜錢”的甜味。然而這杯熱巧克力稍縱即逝的甜蜜後也殘留一絲苦澀:聯準會降息是因經濟轉弱所致,全球需求前景的不確定性令部分投資人保持謹慎,使台股漲勢受限。以當天市場走勢為例,費城半導體等國際指標一度上揚,但隨後回吐漲幅甚至轉跌。對台股短線利多而言,國際資金預期美國進入降息周期,風險胃納提升,亞股普遍受到支撐。尤其外資在降息後往往重新布局亞洲市場,高權值的台積電、聯發科等有機會吸引增量買盤。此外,新台幣升值預期下,海外熱錢湧入本地股市的動機增強,也是台股短期的助燃劑之一。短線利空則來自基本面憂慮:聯準會強調降息是預防性而非刺激性質,隱含美國經濟可能走弱,台灣電子產品出口對美國景氣相當敏感,市場擔心未來企業營收成長放慢,這種隱憂抑制了股市的興奮度。此外,降息消息出來前台股已累積不少漲幅,一些投資人選擇“利好出盡”獲利了結,也導致台股短期表現較溫。總體來看,聯準會降息給台股帶來方向性的正面,但短期漲勢放緩、進入觀望期。

中期影響: 接下來半年內,台股走勢將取決於政策蜜月能否與基本面現實相調和。利多因素方面,美國進入降息通道將降低全球資金成本,對股票等風險資產評價水準形成支撐(利率下降往往推升股票的合理PE倍數)。電子科技股作為長久期資產,最受惠於折現率下降,半導體、綠能等未來現金流大的產業估值可能獲得提升。再者,聯準會寬鬆有助於壓低美元,亞洲貨幣升值背景下,外資加碼亞洲(包括台灣)股票的意願增強,台股有望迎來一段資金流入的蜜月期。加上台灣上市公司財報若能保持韌性(例如AI需求帶動部分電子股業績),那麼資金面與基本面共振將推動台股穩步走高。利空因素則在於全球經濟下行風險。如果美國降息仍無法避免經濟在明年初陷入衰退,全球消費與投資縮減將重創台灣出口型企業利潤,中小型電子廠商可能面臨庫存去化壓力。屆時儘管資金環境寬鬆,投資人對上市公司盈餘下修的恐懼會拖累股價表現。此外,台灣央行若跟進降息,銀行存款利率下降可能驅動部分資金轉進股市(利多),但也可能被視為當局對景氣轉弱的警訊而引發市場憂心(利空)。中期來看,台股走勢很可能呈現“先揚後抑再觀望”的節奏:初期在寬鬆利好下延續漲勢,但如果全球景氣明顯趨冷,指數可能再度面臨回調壓力,等待基本面明朗。

長期影響: 未來一年半,台股有機會經歷從低谷到高峰的一個輪迴。長線利多是:若經濟於2026年左右見底回升,聯準會完成降息使命而通膨回到2%目標附近,這將營造出一個“低利率+低通膨+景氣復甦”的黃金組合。在此情境下,不僅企業獲利可望重新增長,估值也享有寬鬆貨幣的支撐,台股有望展開新一輪牛市。尤其台灣在AI、電動車等新科技領域具有關鍵地位,全球資本可能源源不絕投入相關板塊,帶動指數長期上行。此外,過去幾年台股已逐漸國際化、法人才在股市中比重提升,這意味著全球大趨勢(如美聯儲政策)順風時,台股往往能水漲船高。長線利空方面,需警惕的是景氣循環的另一面:如果聯準會在2025-26年間過度寬鬆埋下新的通膨隱患,可能逼使其在2027年之後再度緊縮貨幣。一旦市場聞到未來升息的風聲,資金可能提早撤離高風險資產鎖定收益,使台股在經歷一段上漲後再度面臨估值壓縮。此外,對台灣而言還有特殊風險——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在18個月的跨度中不可忽視,任何突發事件(例如國際衝突升溫、兩岸緊張等)都可能驟然逆轉投資人信心,導致資金外流股市下跌。整體而言,我們對台股長期保持審慎樂觀:聯準會降息為未來1~2年奠定了較好的金融條件,只要全球經濟不出現大幅衰退,台股應能憑藉自身產業優勢逐漸走出景氣谷底的陰霾,迎向下一段晨光。

美股(S&P 500/NASDAQ):希望與現實的拔河

短期影響: 華爾街股市對聯準會降息的反應,好比觀眾提前半年就知道劇情走向的電影首映,該歡呼時已經歡呼過不少了。事實上,美股在降息前夕已累創歷史新高,市場對這一次降息“早有預料”。當利率調降塵埃落定,投資人一度歡欣鼓舞:道瓊工業指數盤中大漲並收高0.57%,然而科技股為主的納斯達克轉而下跌0.3%,S&P500也微跌0.1%。利多因素方面,利率拐點確認無疑是重大利好“零利率時代”的重現憧憬帶動資金湧入利率敏感的成長板塊,聯準會的寬鬆姿態也減輕了股市估值的壓力。另外,鮑威爾在記者會上提及一些通膨最壞情境已經緩解、就業放緩比漲價令人擔憂。這些話暗示聯準會偏向支撐經濟,令投資人對政策背書的期待升溫。利空因素則體現為市場的“買預期,賣事實”心理:在降息落地那一刻,反而沒有新的驚喜可以刺激進一步上漲,部分投資者獲利了結使指數沖高回落。同時,鮑威爾語調中保持一絲鷹派——強調尚未打算迅速回到中性利率讓市場意識到這不是一場無條件的派對,短期股市因此呈現猶疑。正如一位投資長評論所言:“市場對消息的反應是逢利好出脫,畢竟先前的樂觀早已有點過頭”。因此,美股短期走勢是一場希望與現實的拔河:降息給了希望之繩一個拉力,但經濟放緩的陰影又使現實之繩不甘鬆手。

中期影響: 在3~6個月的視野下,美股前路猶如一條晨霧中的林蔭大道,既看得到遠方陽光,也揣測著霧中暗坑。利多方面,聯準會進入降息軌道將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提振經濟預期,歷史上寬鬆周期往往對股市有延續提振作用。如高盛等機構分析指出,本輪降息的受益者包括黃金、長債以及成長型股票,特別是NASDAQ成分中的科技巨頭,因未來利率更低,其遠期收益價值提升明顯。此外,聯準會預估美國2025年GDP增速從1.4%上修至1.6%,顯示決策者對經濟韌性略有信心,若這預期成真,軟著陸將為企業盈利提供支撐,股市可謂左右逢源:利率降而經濟不崩。利空方面則源自對滯脹或衰退的擔憂。聯準會官員坦言當前環境有點類似“小型滯脹”增長放緩且通膨黏在3%左右。如果未來數月經濟數據惡化超預期(比如失業率急升,企業盈利驟降),那麼即便有降息,“市場可能反而要面對經濟弱於政策利好的局面”,股市中期表現未必理想。畢竟,降息通常無法立竿見影刺激實體,在經濟探底過程中,企業獲利下修往往令股價承壓。正如某投資經理所警示的,“降息並不總是股市福音,若它傳遞出經濟危機信號,股價仍可能下跌”。因此,中期美股的關鍵變數在於經濟景氣曲線:若數據顯示就業溫和降溫、通膨逐步下滑,那麼市場將相信聯準會巧妙避開衰退,股市可望穩步走高;反之,若勞動市場急劇惡化或地緣風險爆發,使衰退預期成為現實,股市可能遭遇明顯的中期調整。投資者此刻需要睜大眼睛,一手拿著政策的蜜糖,一手防著經濟的風險,以免在霧散後,發現腳下的坑。

長期影響: 當時間推移到18個月後回頭看,我們或許會發現,2025年末的降息就像一顆種子,慢慢長成2026-27年的參天大樹。長線利多在於,美國股市經歷本輪潛在景氣下滑後,有望進入新一輪商業周期擴張,而貨幣政策提供的低利率土壤將滋養這輪擴張期的企業成長。聯準會點陣圖暗示2026年可能僅再小降一次利率至約3.4%,之後基本穩定,這意味著未來一到兩年美國利率環境相對寬鬆且可預期。如此一來,企業可以在穩定低利率下放心地進行投資、擴張產能,創新科技企業尤其受惠(例如AI、清潔能源等領域可能涌現新巨頭)。長期資金在“低利率+溫和通膨”的環境中,往往提高對股票的配置比重,因債券與現金收益相對偏低,使得權益資產成為尋求回報的不二選擇。更樂觀的 scenario 是,如果未來一年通膨率順利回到2%,聯準會甚至可能讓利率略低於中性一段時間(所謂政策“略帶刺激性”),那對股市更是長線福音。長線利空則不能忽視另一種可能:經濟在2026年前後復甦的同時,通膨可能因前期貨幣放鬆再度抬頭,到那時聯準會可能被迫重新轉向緊縮。歷史上多次出現“寬鬆過頭—通膨反撲—再度收緊”的循環,如果不幸重演,股市在初期狂歡後或面臨估值和流動性雙重收縮的痛苦調整。另外,當前美股估值已處高位,一旦未來利率重新上行,估值水準可能要下調適應,長線回報率因此放緩。總的來說,美股18個月後的圖景可能要麼是一片豐收景象:經濟穩定成長、企業盈利創高、投資人分享成果;要麼就是另一場與通膨和利率鬥智鬥勇的開始。投資人能做的,或許就是在這段期間內保持多元配置和靈活應變.畢竟,無論狂風驟雨還是春暖花開,美國股市終將以其深厚的創新底蘊,續寫長期向上的故事。

利多 vs. 利空:五大資產影響因素對比表

下表以短期(1–3週)、中期(3–6個月)、長期(6–18個月)為橫軸,綜合對比新台幣、美國公債、黃金、台股和美股在聯準會降息背景下的主要利多與利空因子:

raw-image

華爾街視角:主要機構對未來聯準會路徑的看法

當聯準會吹響降息號角後,華爾街各大機構分析師們紛紛給出對未來政策走勢的預測。有趣的是,共識中透出些許分歧:多數預期聯準會今年將繼續小步降息兩到三次,但對於2026年之後的走向則見仁見智。以下綜合Goldman Sachs、J.P. Morgan、Morgan Stanley、Barclays等機構的觀點:

  • 高盛(Goldman Sachs):高盛研究團隊在降息前即前瞻地調整了預期,認為聯準會可能提早在9月啟動降息。現在這一預測得到驗證,高盛進一步預計聯準會將在今年剩餘每一次會議都降息25個基點:包含9月已執行的1碼,以及10月、12月各1碼。進入2026年,高盛的模型則預計還會在明年3月和6月各降息一次。如此一來,到2026年中,美聯儲政策利率將降至3.0%~3.25%的區間,比該行先前預估的3.5%~3.75%終點更低。高盛首席經濟學家Mericle強調,若經濟數據支持,決策者很可能連續會議降息以達到“保險降息”的效果。他們也提到,鮑威爾任期將於明年初屆滿,新主席的政策觀可能影響長端利率中性評估,但整體而言高盛認為決策者願意將利率降回甚至略低於長期中性水準。總結高盛觀點:降息節奏偏快、終點利率偏低,著眼提前呵護經濟並防範失業風險。
  • 摩根大通(J.P. Morgan):根據JP Morgan研究部門的分析,在9月降息落地後,預計接下來聯準會還會有三次降息,然後進入觀望暫停狀態。也就是說,他們認為聯準會可能在後續的三次會議上各降息1碼(若以今年時程估算,可能是10月、12月及明年初的一次),之後暫停觀察政策效果。這與該行降息前的預測一致:JP Morgan在米然被提名加入理事會後,便將首次降息時點從原先預期的12月提前至9月,同時預計9月之後連降三次。摩根大通策略師指出,如此降息節奏將使聯準會政策利率在2026年前降至約2.75%~3.00%左右,之後則可能“暫停在該水準相當一段時間”。這反映出該行對聯準會政策的看法較為中性穩健:既認同需要一系列降息來對抗經濟放緩風險,也認為在降息三四次後或許應該停下來評估,以免過猶不及。
  •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摩根士丹利經濟團隊在會後評論中指出,此次降息“如期而至”且聯準會暗示年內合計將降息75個基點。首席美國經濟學家Michael Gapen解讀道,點陣圖顯示決策者預計今年還有兩碼降息空間(共75bps,包括本次已執行的25bps在內)。因此該行預計10月和12月各再降息一碼,與聯準會官方預測保持一致。同時,Morgan Stanley也關注到聯準會調高了未來兩年通膨預測(如2026年核心PCE由2.4%上修至2.6%),這被他們解讀為決策者願意容忍略高於目標的通膨,以換取對就業的保護。因此Morgan Stanley認為聯準會基調雖轉鴿但仍謹慎:降息路徑是漸進且有條件的,如果經濟下行風險真的加劇,他們才會完成預計中的三次降息。該行對2026年的預測則傾向於認同聯準會所示:僅額外一次小降,之後利率維持在約3%附近。總體而言,Morgan Stanley給出的路徑是“2+1”模式:今年再降兩碼,明年或再一碼,除非經濟情況比預期更糟才會降更多。這與高盛相對激進的看法形成對比,也說明華爾街內部對經濟韌性的評估略有分野。
  • 巴克萊(Barclays):巴克萊銀行的觀點在此次會議前後經歷了轉變。會前,他們原本預計聯準會僅在9月和12月各降息一次。然而最新的預測已調整為:2025年餘下三次會議(9月、10月、12月)各降息1碼。也就是與高盛類似的節奏,一口氣把今年降息次數提升至三次。巴克萊這一調整背後,是對美國經濟下行風險的重新評估。他們引用自家經濟“臨界點模型”,目前該模型顯示未來兩年美國陷入衰退的概率達50%,且美國經濟內在增長動能已明顯放緩。8月非農就業數據疲弱、前期就業數據大幅下修等跡象,讓巴克萊相信聯準會有必要更快更早地降息來防範衰退。因此他們加入了10月這一碼的預測,把全年降息總幅度上調到75bps。與此同時,巴克萊也提及聯準會主席鮑威爾在Jackson Hole年會上的表態:當就業風險上升時,寧願承擔略高通膨,也要保護勞動市場。這被該行解讀為政策偏向寬鬆的明確信號。展望2026年,巴克萊尚未給出具體次數,但大致同意明年可能就降一碼的主流觀點(符合點陣圖)。綜合巴克萊的立場:從原本較為保守變得更趨鴿派,認為聯準會為了「防患未然」很可能接連降息,把今年每次FOMC都當作行動機會。

此外,其他機構如德意志銀行的觀點與Morgan Stanley接近(也預期今年三次25bps降息);牛津經濟研究院則強調此次決定其實「早在預料之中」,真正的焦點在於委員會對未來路徑意見嚴重分歧,這預示未來幾次會議投票可能勢均力敵。總的來說,華爾街主流預期已形成:年內剩餘時間降息2~3碼,終端利率約落在3%出頭。少數更激進的觀點(如高盛)認為可以降至3%甚至以下,而也有更謹慎者提醒要看數據行事,不排除降息次數不達預期或中途暫停的可能。但無論如何,聯準會立場明顯較上半年鬆動已成共識:這一點在各大行給客戶的報告標題中可見一斑「風險管理式降息」、「提早三月開趴」和「結構性鴿派新理事影響」等等字眼頻頻出現。未來,投資者將密切關注經濟數據對這些預測的印證程度:正如摩根士丹利首席策略官Shalett所言,“9月降息並非板上釘釘,請保持50/50心態”現在降息落地,但這句提醒依然適用於後續每一次會議。

前瞻未來三次FOMC:可能動作與觸發因子

未來三次聯準會會議,就像三幕懸念迭出的連續劇。每一幕的劇情走向(升息、降息或按兵不動),都將取決於當時上演的經濟數據和風險情境。我們不妨運用模型式的邏輯,為這三場會議描繪幾種可能的劇本,並點出關鍵的觸發因子:

情境 I – 2025年10月FOMC:再次降息或暫停?

基準劇本(Prob. ~60%) – 再降息1碼: 距離上次會議僅6週,聯準會將密切關注9月初至10月中發布的就業、通膨數據。如果這段期間美國就業市場延續降溫態勢——例如9月非農就業新增明顯低於10萬人,同時失業率從4.3%進一步升至4.4~4.5%區間——則勞動市場放緩信號明確。在通膨方面,只要9月CPI和PCE物價月增率保持溫和(核心CPI環比<=0.3%、年增率持續朝3%出頭下降),即可證明通膨沒有失控反彈。在這種“就業偏弱、通膨受控”的情境下,聯準會極可能選擇再次降息25bps,以積極對沖就業下行風險。鮑威爾很可能強調這又是一筆“保險”,為勞動市場提供額外緩衝。投票可能趨近上次結果,米然等超鴿派或再度主張更大降息但難佔上風。市場預期方面,由於點陣圖已隱含10月降息,此決定應在預料之中,關鍵影響反而在於會後聲明措辭:若刪除“密切關注風險”改為中性語調,可能暗示降息接近階段性完成,引發市場對12月是否繼續的猜測。

替代劇本A(Prob. ~30%) – 按兵不動: 若9月就業數據意外回暖(比如非農新增重回15萬以上)或失業率反降至4.1~4.2%,顯示勞動市場韌性超預期;同時油價上漲等因素推高9月通膨(月增率明顯走高),聯準會將陷入兩難。在此情境下,FOMC可能決定暫不降息,以觀察更多趨勢再做定奪。鮑威爾會強調“我們已有所行動,現在可以耐心等待,以評估此前降息效果”。這種劇本下投票分歧可能擴大:超鴿派米然等堅持降息,甚至可能還有1位偏鷹派(如Bowman)擔心通膨而寧願不降。市場反應可能比較劇烈,因為這等於聯準會比預期更鷹。短端利率和美元或上行,股市則短暫受挫。但聯準會可能安撫市場,暗示“並非退出寬鬆,只是稍作停頓”。觸發這一結果的關鍵因子在於單月數據的反覆:只要看到就業驟增或通膨跳升其中之一,10月降息就不再板上釘釘。

替代劇本B(Prob. ~10%) – 降息半碼(50bps): 雖然極不可能,但仍須考慮“黑天鵝”狀況。如果10月會議前,美國出現重大金融風險事件(如大型機構爆雷、信用市場凍結)或就業數據連續兩月極差(單月新增接近零甚至負增長、失業率逼近5%),那麼聯準會可能罕見地祭出更大力度一次性降息50bps。這種劇本下,FOMC內部超鴿派主張得到多數贊同,投票或接近全票通過(極少數偏謹慎者可能改投25bps降息的贊成票,但無法改變多數)。鮑威爾將以清晰言辭表明,此舉屬“緊急風險管理”,旨在提振信心而非因應常規經濟變化。市場聞訊將大幅波動:初期或出現“歡呼式”上漲(債券、股票、黃金齊漲,美元大跌),但之後投資者可能轉念,50bps是不是意味著情況很嚴重? 從而又生出隱憂。這劇本觸發需要非常極端的條件,目前看來概率最低。

情境 II – 2025年12月FOMC:年底壓軸的抉擇

基準劇本(Prob. ~50%) – 再降息1碼: 來到12月,聯準會將交出本年度最後一場秀。如果10月已按計劃降息,那麼只要屆時通膨續降且經濟無明顯回暖,聯準會大概率再接再厲降息25bps。這符合9月SEP中值預測(全年共降3碼)。觸發降息的條件包括:第四季消費季節略顯平淡、失業率穩中有升至約4.5%、核心PCE年增率降至接近2.8%或更低。此情境下,聯準會可安心完成全年“防禦性降息”任務。值得注意的是,12月會議將再次發布經濟預測,新點陣圖會延展至2029年,更重要的是可能調降長期中性利率預估。如果委員們將長期利率由3%下調(哪怕只有0.1~0.2%幅度),市場會解讀為聯準會對結構性低利率環境的默許,視為偏鴿訊號。投票方面,若經濟真的如預期放緩,10月暫停的幾位也許會回到支持降息陣營,可能出現接近全票通過的局面(米然等鴿派當然投贊成,極少部分可能還有1位“想多降”而投反對,但這取決於當時經濟狀況嚴不嚴重)。鮑威爾在新聞稿中或強調,經過三次降息,政策立場已轉向寬鬆,需要時間發揮作用,暗示之後會暫停觀望。

替代劇本A(Prob. ~30%) – 保持不變/結束降息周期: 如果前兩次會議聯準會只降了一次(例如10月跳過降息),那12月很可能還是會補上一碼,不然全年僅降兩次低於預期。但存在一種可能:經濟突然企穩回暖,例如第四季零售銷售、製造業數據強勁反彈,失業率重回4.1-4.2%,通膨降幅放緩甚至能源價格推升總體CPI回到4%。在這種情境裡,聯準會或判斷已無需進一步降息,選擇按兵不動並宣告“降息周期暫告段落”。這相當於提前結束寬鬆政策。投票時,鴿派可能提出異議(米然等希望再降),但若數據良好,多數委員會傾向穩定。在會後聲明中,聯準會會指出經濟相對強韌、前期降息效果有待觀察,強調政策不預設路徑。市場對此反應可能複雜:一方面經濟強則企業盈利有撐,是好消息;但貨幣支持減少又讓金融條件收緊預期升溫。整體看,這劇本下股市表現或偏中性(利好利空交衡),債市則可能下跌(因未繼續降息)。關鍵觸發因素在於那一季的經濟指標亮眼程度:如果數據明顯證偽了年中對衰退的擔憂,聯準會完全可能及時踩下剎車。

替代劇本B(Prob. ~20%) – 大幅降息甚至重啟QE: 若悲觀一些想像,在10月可能按兵不動的基礎上,假如美國經濟在第四季突然陷入急劇惡化(例如連續月就業驟減、企業違約事件頻傳、甚至海外經濟體出現危機波及美國金融市場),那麼聯準會在12月或採取超常規寬鬆措施。除了降息50bps甚至75bps外,不排除重新討論停止縮表、提前結束QT,或重啟定期市場操作提供流動性。在這種劇本中,聯準會相當於承認經濟面臨實質衰退或重大金融風險,需要強力藥劑。這是決策者最不希望看到的局面,但他們亦準備好在必要時“火力全開”。市場短期會震盪劇烈,但預期政策底出現可能快速扭轉悲觀情緒類似2020年3月的經驗,大放水往往帶來V型反轉的市場表現。當然,發生這劇本的前提很高,例如:失業率逼近6%、核心通膨回落至接近2%、連鎖企業倒閉潮、全球其他央行競相寬鬆等等。概率雖低,但聯準會在腳本庫中不會排除這一幕,只是希望永遠用不上。

情境 III – 2026年初FOMC:新年的政策抉擇

進入2026年,聯準會的前進方向將更具不確定性,這取決於2025年的降息是否已經足夠,經濟在新年伊始呈現何種面貌。我們暫以2026年1月下旬或3月中旬的會議作為第三個觀察點。

基準劇本(Prob. ~50%) – 暫停觀望: 根據當前點陣圖,多數官員認為2026年可能僅需再降息一次。若2025年如預期累計降息約75bps,2026年年初聯準會很可能選擇暫停,以觀測前幾次降息對經濟的滯後影響。這個階段,美國經濟狀況或許是“疲弱但尚未衰退”:失業率可能在4.5~4.7%之間盤整,通膨降至接近2.5%但仍高於2%。聯準會會認為政策已進入中性略偏寬鬆區,應當給藥效時間。因而在2026年第一季度的FOMC上,基準情境是按兵不動。鮑威爾或新任主席(如換人)會聲明:“我們的政策立場現在適合支持經濟,未來將繼續依據數據調整。”市場方面,經過前幾次降息的鋪墊,此時暫停將被視為理性舉動,資產價格反應溫和。如果經濟穩定,股市可能持續先前漲勢;債券收益率在低位盤桓;美元則可能稍事喘息但難大幅反彈。這一劇本的前提是前期政策已基本消除衰退威脅,使聯準會有信心暫緩進一步行動。

替代劇本A(Prob. ~30%) – 繼續小幅降息: 如果2025年底的經濟依然不盡理想,例如失業率已超過5%、通膨降至接近2%且有趨勢跌破,則2026年初聯準會可能決定額外再降息一次25bps。這將把政策利率降至大約2.75%(假設此前到3.0%左右)。這種情況對應點陣圖中最鴿派的那些成員觀點:即寧可過猶不及,也不要讓復蘇夭折。若數據支持,FOMC內部可能形成共識,投票通過繼續降息。不過,此時也要留意聯準會人事變動,鮑威爾任期已滿,新任主席若更傾向鴿派,可能強力主導再降一次;反之若新主席偏鷹,則可能傾向暫停。因此這劇本很大程度取決於聯準會領導層的政策哲學和當前經濟差距與目標的距離。市場反應可能是短端利率進一步下行、收益率曲線趨陡,股市和黃金再次獲得提振。投資人或開始討論:“這是最後一碼了嗎?還是會有更多?” 預期管理將成為央行屆時的難題。如果再降息一次後,官員們強調“我們現在可能足夠了”,那市場會收斂持續降息的預期。總之,這劇本以經濟未達理想狀態為前提,是對基準暫停的一次微調。

替代劇本B(Prob. ~20%) – 復甦明確,準備轉向加息: 假如最令人驚訝的事情發生:2025年降息後經濟迅速重拾強勁動能,2026年初美國GDP增長明顯加快、失業率重新下降,同時通膨壓力捲土重來(例如核心通膨回升超過3%),那麼聯準會可能面臨重新轉向的壓力。雖然在如此短時間內由降轉升非常罕見,但不排除2026年下半年或2027年會議上出現首次加息的討論。具體到2026年第一季度,至少聯準會將在聲明中刪除寬鬆傾向,改為中性甚至輕微緊縮的前瞻指引。例如他們可能移除“如有需要將進一步降息”字眼,轉而強調“將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政策”。市場聞風將開始重新計價未來利率路徑,債券收益率可能止跌回升,長債表現落後於短債(因為短端仍錨定當前利率);股市則可能在經濟利好與利率利空間反覆拉鋸。如果聯準會暗示“我們可能已經降息降到位”甚至有委員投票支持加息(假設有極端鷹派這時提出異議),那市場對於政策拐點再次臨近的預期會快速升溫,風險資產可能轉為震盪走低。儘管這劇本目前看似遙遠,但隨著時間推移,我們不能忽視經濟的韌性可能超乎預期,正如2023年很多預言的衰退並未如期而至。聯準會在2026年初若意外地需要討論緊縮,那無疑將是“劇情大反轉”,也標誌著新一輪週期的開始。

總結:“人生有時像一本沒有書名的書,每頁都在寫標題。” 同樣地,聯準會未來三次會議的“標題”要到會前夕才能題寫。我們不難體會:政策轉折背後,是決策者平衡風險的良苦用心;市場起伏之中,是投資人對未來的反覆揣摩。在降息一碼之後,美國利率政策進入了新的篇章。我們既看到鴿派展露的仁慈,也看到鷹派保留的謹慎。對我們所有關注市場的人而言,專業分析固然重要,然而感受經濟脈動的“溫度”也同樣重要,正如這份報告試圖傳達的,在理性數據之外,還有情緒和人性的脈絡。未來數季,讓我們帶著對經濟的關懷與對市場的敬畏,繼續追隨聯準會這位舵手的步伐,看他如何在風浪中權衡帆與舵,帶領全球金融航船尋找新的平衡點。無論風景如何變幻,這過程中的每一幕,都將是經濟史書中溫暖而耐人尋味的一章。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凱因斯的投資筆記
24會員
105內容數
Finance log
2025/09/18
聯準會如期降息一碼,但態度謹慎,為市場提供了溫和而非激進的流動性支持。與此同時,中東戰事升級推高地緣風險溢價,但油價受基本面抑制漲幅有限。另一方面,穆迪對Oracle天價AI長約發出風險警告,提醒市場狂歡之餘需審視其現金流與槓桿壓力。
2025/09/18
聯準會如期降息一碼,但態度謹慎,為市場提供了溫和而非激進的流動性支持。與此同時,中東戰事升級推高地緣風險溢價,但油價受基本面抑制漲幅有限。另一方面,穆迪對Oracle天價AI長約發出風險警告,提醒市場狂歡之餘需審視其現金流與槓桿壓力。
2025/09/17
快消品(FMCG)巨頭雀巢(Nestlé)與聯合利華(Unilever)相繼迎來高層震盪,引發市場對其公司治理與長期戰略的審視。與此同時,美中就TikTok達成的框架協議,為FMCG巨頭最重要的數字營銷渠道帶來了監管確定性,將影響未來的廣告預算分配。
2025/09/17
快消品(FMCG)巨頭雀巢(Nestlé)與聯合利華(Unilever)相繼迎來高層震盪,引發市場對其公司治理與長期戰略的審視。與此同時,美中就TikTok達成的框架協議,為FMCG巨頭最重要的數字營銷渠道帶來了監管確定性,將影響未來的廣告預算分配。
2025/09/16
全球市場靜待聯準會利率決議,普遍預期降息一碼,期待為成長股提供更友善的折現環境。與此同時,美中就TikTok達成框架協議,緩解了科技領域的地緣政治緊張情緒,為平台經濟帶來監管確定性。此外,美國下調對日本汽車及零組件關稅,有望改善相關供應鏈的邊際利潤。這三項進展共同強化了市場的風險偏好情緒。
Thumbnail
2025/09/16
全球市場靜待聯準會利率決議,普遍預期降息一碼,期待為成長股提供更友善的折現環境。與此同時,美中就TikTok達成框架協議,緩解了科技領域的地緣政治緊張情緒,為平台經濟帶來監管確定性。此外,美國下調對日本汽車及零組件關稅,有望改善相關供應鏈的邊際利潤。這三項進展共同強化了市場的風險偏好情緒。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美國巿場近日來遭遇亂流,股巿債巿波動劇烈,連帶著台股也受重創。 當前巿場擔心的已經不是降不降息了,因為降息已成為共識。當前的巿場更關心的則是降息的幅度。
Thumbnail
美國巿場近日來遭遇亂流,股巿債巿波動劇烈,連帶著台股也受重創。 當前巿場擔心的已經不是降不降息了,因為降息已成為共識。當前的巿場更關心的則是降息的幅度。
Thumbnail
Fed 7月FOMC會議結果維持現行利率區間5.25%-5.5%不變,FED主席鮑威爾在會後記者會上證實,只要通膨數據持續放緩,就會啟動降息,從言談顯示多數共識九月可得能性最高,美債市場殖利率立即反應,對Fed利率政策最敏感的2年期公債殖利率下滑2.2個基點至4.337%....
Thumbnail
Fed 7月FOMC會議結果維持現行利率區間5.25%-5.5%不變,FED主席鮑威爾在會後記者會上證實,只要通膨數據持續放緩,就會啟動降息,從言談顯示多數共識九月可得能性最高,美債市場殖利率立即反應,對Fed利率政策最敏感的2年期公債殖利率下滑2.2個基點至4.337%....
Thumbnail
在經歷了這麼多天的壞消息之後,剛邁入了八月了,終於有一個好消息了,在昨天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的會議後的記者會,美國聯準會主席表示,在三個條件滿足下,九月可以開始降息,這個也大大地振奮了低迷半個月的美股,昨天的費半大漲了7 % 回到了5000點以上,而道瓊在盤中一度要挑戰歷史新高。
Thumbnail
在經歷了這麼多天的壞消息之後,剛邁入了八月了,終於有一個好消息了,在昨天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的會議後的記者會,美國聯準會主席表示,在三個條件滿足下,九月可以開始降息,這個也大大地振奮了低迷半個月的美股,昨天的費半大漲了7 % 回到了5000點以上,而道瓊在盤中一度要挑戰歷史新高。
Thumbnail
近期CPI數據開始出現不如預期的情況,由於FOMC關注的核心CPI數據也開始趨緩,FED主席Powell暗示貨幣政策可能轉鴿派,降息循環極有可能在未來幾個月內開始。降息帶動債券殖利率下滑,債券價格上漲,因此債券ETF成為投資人的新寵。本文專注在研究過去歷史上降息是否有帶動債券殖利率下滑。
Thumbnail
近期CPI數據開始出現不如預期的情況,由於FOMC關注的核心CPI數據也開始趨緩,FED主席Powell暗示貨幣政策可能轉鴿派,降息循環極有可能在未來幾個月內開始。降息帶動債券殖利率下滑,債券價格上漲,因此債券ETF成為投資人的新寵。本文專注在研究過去歷史上降息是否有帶動債券殖利率下滑。
Thumbnail
聯準會主席Powell昨晚公開談話,不只提到近期通膨數據增強聯準會信心,更表示如果等到通膨回落至2%才開始降息可能會太慢。 從上週CPI、PPI等物價數據,包括鮑威爾及其他委員的幾次公開發言,對於貨幣政策鬆綁,也就是降息愈來愈能侃侃而談,態度的轉變直接讓利率期貨出現年底有望降息3碼的想像預期。
Thumbnail
聯準會主席Powell昨晚公開談話,不只提到近期通膨數據增強聯準會信心,更表示如果等到通膨回落至2%才開始降息可能會太慢。 從上週CPI、PPI等物價數據,包括鮑威爾及其他委員的幾次公開發言,對於貨幣政策鬆綁,也就是降息愈來愈能侃侃而談,態度的轉變直接讓利率期貨出現年底有望降息3碼的想像預期。
Thumbnail
在當今這個全球化的經濟體系中,美國聯邦儲備局(Fed)的每一次政策調整都會引起世界範圍內的波瀾。許多投資者誤以為只要在美國聯邦儲備局(Fed)降息前投資資產,再在加息前出售,就能白手登黃金。然而,事實並不是如此單純,盲目信奉這種快速獲利的理論,可能落入財務陷阱。
Thumbnail
在當今這個全球化的經濟體系中,美國聯邦儲備局(Fed)的每一次政策調整都會引起世界範圍內的波瀾。許多投資者誤以為只要在美國聯邦儲備局(Fed)降息前投資資產,再在加息前出售,就能白手登黃金。然而,事實並不是如此單純,盲目信奉這種快速獲利的理論,可能落入財務陷阱。
Thumbnail
最近市場對降息預期的分歧正在逐漸擴大! 有些分析認為,今年的降息預期正在提高。這純粹是無稽之談。 其實降息預期的最高點發生在去年12月到今年1月中旬期間。當時鮑爾首次在決議中提到考慮降息,令降息預期急速飆升。由圖可見,1月12日的6月利率預期中位...
Thumbnail
最近市場對降息預期的分歧正在逐漸擴大! 有些分析認為,今年的降息預期正在提高。這純粹是無稽之談。 其實降息預期的最高點發生在去年12月到今年1月中旬期間。當時鮑爾首次在決議中提到考慮降息,令降息預期急速飆升。由圖可見,1月12日的6月利率預期中位...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